IV. 如何運用恩賜
在此所談恩賜的運用只限不受時空限制的恩賜,因為神蹟性恩賜已告一段落,在歷史上已經結束。所以恩賜的運用只限於今日聖靈仍施贈與信徒的恩賜,再且,如何運用是按聖經的提示去運用。
恩賜是神的禮物,也是一種本領(見上文),可以靠後天的努力加強那恩賜發揮的後果。下文是按照聖經所提及的恩賜準則加以闡釋,強調運用恩賜的聖經準則,與上篇「闡釋篇」的重點不同。原則可以延伸出「無限量」服事教會的方法,可是恩賜的名詞亦應以聖經名單為上限。
A. 講道的恩賜(羅12:6;彼前4:11)
在羅12:6~8的七項恩賜中,「說預言」排首位,其餘六項皆屬非時限性的恩賜,故此「說預言」即指講道方面。「講道」與「說預言」原文是相同的字,此字有兩種用途,即預告及宣告。預告式的恩賜在使徒時代已終結,宣告式的恩賜則在萬世代繼續進行。
保羅說先知講道能造就教會(林前14:4),是一個強項的恩賜,因此他勸勉哥林多信徒要多追求講道恩賜(林前14:1)。在羅12:6,保羅也說講道的恩賜要按著信心的「程度」(analogian,意「舉例」、「說明」,英文analogy「說明」、「舉例」即由此而出);「信心」(pistis)字前有一冠詞,是指基督信仰。因此,全句意說講道者要按著所領受的基要信仰,說明其真義要理(如加1:23;羅10:8;腓1:27)【註4】,意說你既從正規嚴謹的「神學院式」領受神的真理,就按此宣告闡明神的話語,決不能以小學生的認識來餵養教會。正如彼得所說,「若有講道的,要按著神的聖言講」(彼前4:11),不是講風花雪月的事,而是以神的話語建立教會。
鑰言:講道的恩賜主力在「道」方面,不是人間哲理、心理文化或歷史,而是將神的話和盤托出,讓聖靈祝福祂自己的話。
B. 傳福音的恩賜(弗4:11)
傳福音者必先要有傳福音的熱忱,這是心志;也要對福音的信息純熟,否則只有空談。彼得在彼前3:15說:「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確是傳福音者的精要座右銘。
彼得提醒我們,運用傳福音的恩賜時需注意以下事項:
鑰言:傳福音的恩賜強調福音的內涵與宣傳的技巧。神沒有將傳福音的職分交給天使,卻選了常失敗的信徒,原因只有一個,因為帶人信主是一份極榮耀的使命,神希望交由能分享神生命的信徒去執行。難怪聖經上說,一人信主,連天使也拍手歡呼(路15:7)。
C. 牧師的恩賜(弗4:11)
牧師與牧人相通,其主要工作在帶領、供應、看顧、保護等方面。在新約裡,牧師之職與「長老」監督(參徒20:28;提前3:1;彼前5:1~2),針對這項恩賜職分,保羅的意見有七:
彼得也有他的意見,共三項:
保羅在提前4:13勸勉牧者提摩太,「你要以宣讀、勸勉、教導為念」,「要以」(proseche,直譯「抓緊」,喻小心、留意)表示需要以「小心照顧,謹慎儆醒」(參來2:1同字譯「鄭重」)的態度來進行。
鑰言:牧養恩賜需要極大的溫柔及忍耐的愛心,牧者的心腸是決定牧養蒙福的關鍵。
D. 教師的恩賜(弗4:11;林前12:28;羅12:7)
教師與牧師的工作相同(參「認識篇」),亦與先知的任務無異(徒13:1)。教導工作是牧養的一部份(參提前3:2「善於教導」一言),教導是將神的話講清楚,向教會信徒釋明,務使他們明白神的心意,因為惟有神的道才能建立人(徒20:31)。
教導神的話語需要花時間進修,裝備自己。若說彼得有教導恩賜,相信他平常必多鑽研「保羅書信」,因為他替保羅作證,說他的「書信中有些難明白的」(彼後3:16),隨即用他的資料增強自己的勸勉【註5】。
保羅是一個殷勤運用教導恩賜的人,徒18:11記他在哥林多花了半年的時間,將神的話教導那裡的信徒;又在以弗所教導那裡的人,達二年之久(徒19:9~10)。他的書信亦多強調教導的重要(西1:28;提前2:7;3:2;提後1:11),可見在事奉性恩賜上,教導恩賜應排名首位(先前的恩賜,多屬時限性恩賜,如使徒和先知,參林前12:28)。
總之,當如何運用教導的恩賜,我們根據西1:28、提後2:15和羅12:27三處經文,綜合以下三點:
鑰言:教導的恩賜是將神的真理不厭其煩地灌輸給人,讓人心裡明白神在地上的計畫與在他生命中的旨意,進而使他成為令人蒙恩的器皿。
E. 執事的恩賜(羅12:7;林前12:28;彼前4:11)
執事是服務性質的事奉,在羅12:7稱「執事」(diakonian,意「服事」),在林前12:28稱「幫助人的」(antilypseis,「代替背負」),在彼前4:11作「服事」(diakonei),多是指一般需要體力的事奉。因此彼得說,要按神恩賜的力量去服事(彼前4:11)。
羅12:7說作執事的要「專一」(原文是「在執事中執事」,表示執著於執事這件事,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為主)可意譯為「盡心的執事」,是指心無旁鶩地專注而為,靠主所賜的力量,將神託付的事工辦妥。
鑰言:執事的恩賜在樂意助人方面,與助人恩賜相若,只是執事是前線的服事,且兼負教導或其他職務,而助人恩賜則專心助人。
F. 勸化的恩賜(羅12:8)
「勸化」(parakalon,意「在旁呼喚」或「呼喚到旁」)包括鼓勵、安慰、指正,是補充講道、教導、傳道等的不足。具有勸化恩賜的人能將別人的眼淚抹乾,將人的怒氣化作祥和,能接納別人所不能接納的(如巴拿巴接納保羅,稱為「勸慰」(勸化)子」(參徒4:36,9:27)。擁有勸化恩賜的人必滿有充沛的愛心與同情憐憫,否則無法作得來,作得好。
西3:16說,「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或作當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以各樣的智慧〕,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在此,「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即表示不管有沒有教導或勸化恩賜的人都該作,只是有這方面恩賜的人更要走在別人之前(另參來10:25的「彼此勸勉」及來3:13「天天彼此相勸」)。
鑰言:勸化的恩賜是在輔導方面,較個人化,就像教會的屬靈護士,纏裹破損的關係,安慰失落的人,督責頑梗的心,指正迷路的人。
G. 施捨的恩賜(羅12:8)
「施捨」一詞的中譯不夠妥當,原文(metadidoni,意「共分」、「給出」)是指「分出去,賜與別人」,主要是論金錢的「捨出去」;若心不慷慨,金錢勢難出手,故此施捨恩賜的背後是一個慷慨捨己為人,不計回報的心。所以保羅說,「施捨的就當誠實」(羅12:8),「誠實」(haploteti,意「單純」、「忠實」、「沒保留」)一字在林後9:13作「多多地」(即慷慨地)捐錢給他們和眾人(指馬其頓教會的慷慨)。這種慷慨施贈的心是神所悅納的。
鑰言:在主的教訓中,施捨是祂數個重要課題之一(如馬太福音)。但以恩賜來說,自聖靈下降後,信徒才有施捨的恩賜,不是富人才有。腓立比教會與馬其頓教會不算富有,但他們顯然大有施捨恩賜(腓1:16與林後8章)。徒9:36的多加是一個聖經活例,經文說她「廣行善事,多施賙濟」;另外,窮寡婦的二個小錢也是另一則佳例。
H. 治理的恩賜(羅12:8)
「治理」是有關教會性的治理,不是論商業的治裡,因為保羅提到的是神在教會設立的職分(林前12:28)。教會人品複雜,背景差異甚大,教育與靈命的程度不同,人生旨趣迥異,因此治理者若沒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後天的努力、上天賜下特別的才能,甚難勝任此職。一般說來,治理者是站在某種領導地位上,因此「治理」一詞的原文(proistamenos,意「站在前頭」=榜樣)有領導的含義。林前12:28的「治理」原文(kuberneseis,意「領導」)多用在導航、掌舵方面。
凡領導的總有在下被領導的人,有時這些治理的領袖會委託他人代為完成工作,這本是美事,表示他能委派分擔神的工作,但有時卻會令治理者疏懶,故此保羅力勉治理者「當殷勤」(spoude,意「快速」;參下文12:11「殷勤不可懶惰」)。「殷勤」是一種領導能力,教會若多有這類恩賜的人,聖工必能快速進行。
鑰言:治理恩賜按文字是「打點一切」看頭看尾,按聖經言是有榜樣性地處理教會的庶務。
I. 憐憫的恩賜(羅12:8)
憐憫的恩賜與施捨的恩賜類似,卻有主要對象之分。施捨的對象主要是貧苦和缺乏的人;憐憫的對象則是在疾病苦難中的人(如約伯需要憐憫恩賜人的照拂,但不需要施捨恩賜的人)。
保羅說憐憫人的要「甘心」(hilarotite,意「快樂的心」,英文hilarious「狂喜」即由此出),此字在林後9:7譯「樂意」,中文「甘心樂意」是成語,和合本此處譯出上文「甘心」,原文卻著重「樂意」。保羅想要指出,凡憐憫人的要開開心心地去做,勿以悲苦面對哀痛的人。固然聖經說要「與哀哭人同哭」(羅12:15),是同情心的流露,此處卻提醒施憐憫者要有真誠的喜樂去行,切勿有被迫而作的反應(故和合本將此字譯作「甘心」亦不無道理)。
世上有很多需要憐憫的人,如長者、殘疾、傷殘、智育不全、長期失業、孤兒寡婦等,故此憐憫恩賜可延伸至愛鄰舍的層面。好心的撒瑪利亞人正是一則最佳的例子。
有一個神學院,要作一項憐憫人恩賜的調查,便派出40名神學生裝扮路人,待其他神學生經過,就佯裝心臟病突發跌倒地上,路過的神學生大半匆忙走過,只有一小撮人停下來救人(引自《Christianity Today》,3/19/74)。
鑰言:憐憫恩賜所強調的不在對象,而在乎憐憫者甘心樂意的態度。
J. 幫助人的恩賜(林前12:28)
幫助人的恩賜與作執事的恩賜相若,實行這種恩賜的人,不但有充足的愛心,亦不期待別人回報,也不怕勞苦。林前15:58正是這種人的座右銘。
鑰言:助人恩賜需擁有廣大愛心,亦不望回報,且準備好一手包辦,任勞任怨,這是神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