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 恩賜運用的先決條件
恩賜既是禮物,就不計較領受者的心態,這是從施贈者的角度來看;若從領受者來看,那是感恩生命本質的彰顯。故此,有關恩賜運用的條件,我們首先當存正確的態度。
A. 奉獻之心(羅12:1)
羅12:1說,「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隨即便分析「恩賜之道」(參林前12:5~8)。在此,保羅先以奉獻為前題,因為只有將生命完全交給神,才能好好地運用恩賜;若生命主權仍握在自己手中,那麼恩賜的運用便會顯得捉襟見肘了。
有了生命的委身,全心的奉獻,事奉的恩賜才能發揮應有的功用。因為生命奉獻給神之後,便能心意更新變化,察驗出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那正是祂隨己意分恩賜給信徒的美意。有人說,奉獻的心將接受的手伸展開來,領受神的禮物,正是此意。
B. 感恩之心(羅12:2)
我們當存感恩的心領受神的恩賜,凡神給的就不拒絕、不推辭,只存感恩心領受。這方面雖然沒有明顯的經文作引導,然而這正是接受禮物者最美善的生命本質。凡神所賜的,均是百物中的精選,只要存感恩的心領受,勿辜負賜贈者的美意。保羅說,「憑著神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大小」,metron,原意「量器」,如太7:2;可4:24;路6:38;啟21:17作「尺寸」;弗4:13作「身量」)將恩賜分給人,保羅在此是將信心視作接受恩賜的量器。同理,可將信心量器改作感恩量器,這是從人的角度來看。信心是從神的角度看,神知道我們信心的程度;但我們知道自己感恩心的大小,感恩越大,所裝的恩賜必越多。
C. 謙讓之心(羅12:3)
羅12:3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此言表示自己有神給的恩賜,而自己的恩賜可能比別人顯著,較易出風頭,因而產生一種驕傲感,高估自己,低估別人,陷於自視過高的光景。另有一種情況是,在事奉神時,常看見別人恩賜比你多,比你強,你起初投以羨慕之心,後來羨慕變成妒忌,甚至產生恨惡,老我便趁虛而入,隨意搬弄是非,忘了自己也有神給的恩賜,卻不善加利用,徒受神的恩典。林前13:4說,「愛是不嫉妒」,表示「愛」這更大的恩賜會約束我們不恃驕凌人,不高抬自己、輕看他人。在肢體的觀念裡,手不會小看腳,眼不會小看手(參林前12:21),同樣地在教會中,各人都當存感恩的心,領受神所分配的恩賜,善加應用,叫人得益(參林前12:7)。
D. 均勻之心(羅12:3)
羅12:3說,「看得合乎中道」,上句是「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問題是「看」什麼?「中道」原文(sophronein)意「清醒」,在可5:15同字譯「心裡明白過來」,在彼前4:7作「謹慎自守」,表示「清醒地看待自己」、「小心謹慎地看自己」,勿高看或低看。這不是指自我形象的評估,而是指看神給的恩賜,不管恩賜多少,性質屬前線或後方,都不重要,反要看每項恩賜各有功用,不輕此重彼。林前4:6說,「免得……貴重這個,輕看那個」,意思就是要看每項恩賜都是神的禮物。神豈會選錯禮物,給錯對象?林前12:7、11、18同說,若神沒有給你那種恩賜,你不用妒忌別人擁有。
總括以上:
E. 盡責之心(路12:48)
路12:48說,「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這是聖經一貫的真理。因此,就恩賜而言,恩賜比較多的人,就有比較大的責任要運用所有的恩賜去幫助別人。這正是保羅所說:「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林前12:24);彼得也同意說:「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彼前4:10),「彼此」即表示各人皆有責任要完成神的託付。
F. 捨己之心(可10:45)
可10:45說,「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滿有恩賜的主,將恩賜用在捨己為人方面,畢生運用各種恩賜達到捨己為人之目的。祂正是為恩賜的使用立下了最好的榜樣!
G. 僕人之心(太25:14~30)
在耶穌的天國比喻裡,祂強調僕人對受託的工作,有兩方面的表現:(1)良善。(2)忠心(太25:21、23)。良善是論僕人生命的本質,如奉獻心、感恩心、謙卑心、中肯心;忠心則是論對工作的態度,如勤奮、忠於所託、令主人放心等。在此比喻中,良善和忠心的相對是「又惡又懶」(太25:26)。比喻中的僕人並沒有道德上的惡,只是缺乏為僕應有的心志;「懶」就是一種工作態度,該做而不做,不該做卻去做。「忠心」(pistos)與「信心」(pistis)是同根字,表示兩者意義相連:僕人因為相信自己的本份,也接受自己是管家之職,因此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保羅在林前4:2說,「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pistos)」。在彼前4:10同樣也說:「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當一個僕人盡職於神的工作,神便賜他力量去完成。彼前4:11說:「若有服事的(原文沒有「人」字),要按著神所賜的力量服事」,顯然服事的人(僕人)便有主人(神)所賜予的力量去做成神的工作。
僕人是管家,身為神的僕人,既領受恩賜,就該善用恩賜。神將恩賜給我們,是要我們去運用,投資在天國的事工上,不是要我們收藏起來,埋在地下。我們既承受神賜的恩賜,就要用(1)忠心。(2)良善與恩賜相稱。記住,我們不是恩賜的主人,乃是恩賜的僕人,因此要照著神給的恩賜好好地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