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 恩赐的阐释
A. 时限性恩赐
时限性恩赐共有十项,分别如下:
1. 使徒(林前12:28;弗4:11)—狭义及广义
“使徒”(apostolos,意“受差遣者”)是项职分(office),也是恩赐(弗4:11说“他所赐的”)。若说“使徒”的职分就是为主作见证,那么,凡信徒皆可称为“使徒”。
主耶稣有十二名使徒,亦称门徒,据徒1:22记,凡见过肉身的主及复活主的人便列于使徒名单内。因此,狭义来说,只有十二门徒才配称使徒。但从广义来说,巴拿巴(徒14:4、7)、保罗(林前9:1)、雅各(加1:19)、安多尼古、犹尼亚(罗16:7)、以巴弗提(腓2:25)亦称为使徒。
在恩赐名单内,“使徒”这字是指建立教会的初期领袖(参弗2:20)。林前12:28亦支持此点,12:29“岂都是使徒么”,表示此处是狭义性用法,并非人人可称为使徒。因为使徒是教会的奠基者,教会建造了,奠基者这职分也就功成身退了。综观以上:【注3】
(1)若说“使徒”这职分没有结束,那么,历世历代皆有使徒的继承,便会流于天主教教皇系统的错误神学里【注4】。
(2)若说“使徒”这职分今日还在,那么使徒的证据(如神迹、奇事、异能,参林后12:12)何在?【注5】
(3)过渡性=有时限
若说使徒的职分不能重覆,那就表示这职分属过渡性质(transient nature),凡过渡性质均受时间限制。这些人属于历史的一时段,如R. L. Thomas说:“目击耶稣基督者在第一世纪末已结束,十二门徒的约翰是最后一位使徒,自他之后,再没有使徒职分”【注6】。
为了使福音在恶劣环境下传开,主耶稣赐与使徒们行神迹的权能(太10:1;可3:15;路6:7),他们是“权能布道家”(Power Evangelism Specialists),主耶稣亦以他们奠基教会(弗2:20)。后来主耶稣又将那行神迹的权能延伸至使徒教会时代,故保罗说:行神迹异能是使徒的凭据(参林后12:12)。
十二使徒与他们的直接助手是领受神启示的器皿,新约正典就是在他们的时代完成,因为他们皆有智慧言语的恩赐和知识的恩赐(林前2:7、10、13;彼后3:15~16)。他们又能说预言,故亦有“作先知”的恩赐(启1:1~3)。他们为主作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怪乎保罗将此恩赐置于首位【注7】,非如D. A. Carson谓“第一”是指时间,非重要性【注8】。
2. 先知(林前12:10、28;弗4:15;罗12:6)
“先知”(prophets,“代言人”)是代替神说话的人。神的话有关乎将来(即“说预言”),有关乎现在(即“讲道”),要分辨这两者只有从上下文才可鉴定,可见“先知”一字有双重用途。
在林前12:10,“先知”处在医病、行异能、说方言中,那是神迹性恩赐,故在此“先知”是指讲预言方面;而在12:28,“先知”排在使徒之后,处第二地位,表示这是论职分方面【注9】。先知恩赐的运用必与智慧之言、知识之语共通,如林前13:2说,“先知讲道之能……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此处显然是论及先知预言方面。R. L. Thomas说得好:“在哥林多前书12章的第二恩赐名单中,使徒与先知取代了第一名单内的智慧之言、知识之语两大恩赐”【注10】。
先知与使徒的工作虽然大致相同,可是性质不一样;原来多人可作先知,使徒却属少数。此外,使徒多局限于耶路撒冷教会,先知却分布各地。先知与使徒合作,奠定教会的基石,此后先知的恩赐似较使徒提早停止,最后的使徒是约翰,他的启示录开始与总结皆称为“预言书”(启1:3;22:7、10、19),约在耶路撒冷被罗马焚毁前(主后70年)。教会史的首70年(主后30~70年),是圣灵将属天的启示直接给予那时特选的信徒,使神的真理完备地存留下来【注11】。
在使徒时代,说预言的先知恩赐是重要的,因为当时完全启示的记录(正典)尚未完成,而预言正是神迹的彰显,称为“话语的神迹”(miracle in words),藉此抗衡邪教异端。预言的起源来自神,故神的权能亦藉此被高举【注12】。
离开使徒时代,在正典话语完全成立之后,先知的恩赐就停止了。现代人的讲道只是以前先知的一小部份,固然现代传道人也有讲道、教导、安慰、劝化等(林前14:3),但没有一个能讲预言,他们的讲道与教导是混在一起的。若以职分来说,先知之职随着正典成立便结束了,但先知讲道的事工却依旧存续。
初期教会时代被提及、留下记录及名字的先知有数名,如亚迦布(徒11:28,是几位先知之一)、巴拿巴、西缅、路求、马念(徒13:1)、腓力四个女儿(徒21:9~10)、保罗(徒27:22、34;提前1:18;4:14)、彼得(彼后3:10、12~13)、约翰(启6~22章)。最后,门徒约翰在启22:18宣告:“我向一切听见这书上预言的作见证,若有人在这预言上加添什么,神必将写在这书上的灾祸加在他身上。”
约翰好似将神的启示“封闭”,不容许再有预言出现,因他察觉到神的心意,预言将以他的时代作结!自此,说预言的恩赐以最后承受此恩赐的约翰为结束,但新约正典并没有结束【注13】。
林前13:9说,“先知所讲的也有限”,“有限”(ekmerous)是“部份而出”之意,表示没有先知可讲尽神的话。在不久将来,先知所说的会被“完全”(全部)淘汰。
J. Dillow 叙述教会建立的过程,如下列图表【注14】:
只要接受使徒和先知时代是一个基层时代,与别的时代不同,这时代有些特征是不能重覆的(如神迹奇事等),有了这样的概念,便可建立神迹奇事是有时限性的看法【注15】。
3. 智慧之言(林前12:8)
圣经智慧之言=圣灵恩赐=与神的心意/启示有关。此处的恩赐即智慧之言,不是指一般高IQ 的语言,乃与林前2:6~13类同,指与明白神所赐的特别启示有关,如预言。林前14:26说:“你们聚会的时候,各人或有……或有启示……”是可说出来的,指的就是这方面。这种智慧与普通行事为人的智慧无关,因后者是人人共有的本领,而此处的智慧之言多是使徒和先知的特别恩赐,能明白神的心意,洞悉先机,说出预言【注16】。
智慧之言这恩赐用在生活层面,乃是将神的启示清楚记录下来,成为正典的一部份。如今正典已经完成,这项恩赐亦不用维持下去,但其精神仍在。如说某人处事抉择果断快速,快人快语,英明能干,便说他有“智慧之言”,这是指他能运用智慧,教导、劝化人,并不表示他拥有“智慧之言”这恩赐。
在使徒时代,神赐给某些人有这特别的恩赐,能明白神的心意,或审判或教导,因此可视为“洞悉天机”的智慧。这恩赐也要用人的言语宣告出来,如徒5:1~11记载彼得在初期教会生活时,因洞悉亚拿尼亚与撒非喇这对夫妇在奉献之时欺哄圣灵,随即严厉地责备他们,使他们先后被神审判。这就是一种“智慧之言”的宣告。
又徒8:18~23记载,彼得看出行邪术的西门所施的诡计,立即宣告他的审判,这也是一种“智慧之言”恩赐的彰显。
N. L. Geisler称之为“圣灵指教的言语”(林前2:13)【注17】。
4. 知识之言:完全明白神的心意(林前12:8)
知识之言与智慧之言同属“启示恩赐”(Revelatory Gifts),因为都与神的直接启示有关(参林前13:2)。知识之言乃是将前人所得的启示,透过圣灵的引导,将全面意义和盘托出,如保罗明白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外邦人和犹太人同为一个身体(弗3:1~7);又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罗11:25)。约翰明白天国在地上有一千年(启20:4、6),这些都属“知识之言”的恩赐范围。
知识之言与智慧之言大同小异,都属“洞悉天机”的能力,但各有强调:智慧之言强调内在的透视,洞悉神的心意,对人物有特别敏锐的看透;知识之言强调对属神的计划有特别的领悟力,能看清现在或未来。知识之言的恩赐在使徒时代多给使徒和先知,使他们能将从神而得的启示(即属灵心得)记录下来,建造教会;他们的话后来成为正典的一部份。从林前13:8的“知识终归无有”可见,这不是指一般属世的知识,而是神的启示知识,因为这个“知识”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被“那完全的”取代,是“完全知识”取代“有限知识”。
“知识之言”原是启示之言(即先知之言)【注18】,是从超自然现象而来的知识,如但以理、亚迦布、保罗(三层天经历)。保罗说,“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林前13:9),“有限”(ek merous,意“部份”)表示现今(保罗时代)所知只是一点点,对神只有部份知识,待那“完全”的来到(对比部份,即全套)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那样全知)”(林前13:12)。“完全”(telion)指对神有全部的知识,即从“部份”进到完整的全套。此处不可以指主再来,因为对主再来我们已经有了完全、全部的启示,而且主再来之后会有更大的神迹出现,有大预言在地上(如珥2:28)【注19】。此处保罗用人的生命周期作比喻,小孩时期即神迹时期,成长时期即正典完成时期,届时“完全”将取代“部份”,完全取代神迹方言。若不是如此,今日我们应当还有神迹方言【注20】。
5. 信心(林前12:9)
信心是恩赐,不过,这种信心显然与“因信称义”的信心有所不同,因为后者凡信徒皆有,是加入基督身体的必要条件。故哥林多前书12章所提的“信心”是指恩赐的信心,是很特别的,指一种移山倒海的信(参林前13:2),是不怕劣境而勇往直前的信,如迦勒、约书亚,以及初代教会面对逼迫与困难的信徒所持有的信心,这些人因信视死如归,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保罗在徒27:25宣称,“我信神他怎样对我说,事情也要怎样成就”,显见保罗的信心与预言连在一起,正如林前12:9(信心)与12:10(先知)并列,这是一种特别的恩赐,使初代教会的人目击这种恩赐的彰显时,信心更坚强,教会得增长。
圣经中的亚伯拉罕凭着大无畏的信心,将以撒献给神,深信神会使他复活(来11:17~19)。在此,信心是一项特别的恩赐,能超乎寻常地完成神的心意。神学家Conzelman说,信心恩赐之后是医病恩赐,可见这种信心是行神迹的信心,是属神迹性的超凡信心【注21】。
信心可分两类:
伟大超凡的信—如挪亚造方舟、亚伯拉罕离开父家往迦南地去、新约迦百农的百夫长(太8:13)等等。
行神迹的信—如摩西过红海、约书亚过约旦河、耶利哥倒塌、以利亚和以利沙的神迹、彼得(徒3,4,5)和保罗的神迹(徒20,28)等等。
现代人的信心榜样,如George Muller建孤儿院、H. Taylor到中国,都是超凡的信,却不是超自然的信;又如A. Judson到缅甸,W. Carey到印度,D. Livingstone到非洲,是超凡的信,却不是行神迹的信。
信是圣灵恩赐,是新约时代行神迹的信,这种信心坚定了使徒时代的教会,使教会强壮起来,不怕恶劣环境的逼迫依然坚立不倒。
6. 医病恩赐(林前12:9、28)
福音书与使徒行传充满神迹奇事,其中医病事件甚多,但拥有医病恩赐者仍属少数,非一般信徒共有。在细查圣经与医病的记录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项恩赐的目的,往往是令人信心更加坚强或灵魂得救(十个大痲疯,参路17:12~19),故兼具培灵、布道两性质。
今日神迹性的医病者已经不需要了,但神迹性的医病仍然发生,这是神的美意。虽然神迹时代结束了,但行神迹奇事的神仍掌管一切,祂若定意要让神迹发生,有谁可拦阻?综观教会史千年以来,这类神迹少之又少,不是神怠工,而是不再需要用这种方法去布道培灵了。正如小孩到了断奶时期就不用奶妈,也如吗哪神迹在进入迦南地之后就停止了(书5:11~12)。时候一到,神迹奇事总要结束停止的。
一般而言,用药医病是正常的,神就用药医治了希西家(赛38:21);但祂也可以不用药医好病人(如约4:50),更没有医治大病人约伯。保罗曾用神迹医好米利大酋长部百流之父(徒28:8),路加医生则用药治疗其余病人(徒28:9)。但后来保罗却无法医治同工以巴弗提(腓2:25~28)和特罗非摩(提后4:20),对于提摩太的病,他也只劝说用微少酒作医疗(提前5:23),是否表示保罗意识到自己的医病恩赐已经结束?
附:曾参加过不少神医大会的Miles Stanford说,要求神医治者需先申报病情才可排队接受医治,其中70%只是精神问题;剩下的有85%会自动好,如腹泻只要服泻药Imodium,泻完便没事;其余15%看医生,医生医不来的,神医也医不来。
神医绝招第一式:“我不能医治,圣灵才能”。因此,若医不好,是圣灵不够灵验;医好了,神医得功劳【注22】。又有一医生William Nolen曾写一书《Healing:A Doctor in Search of a Miracle》,报导说,他走访神医Kathryn Kuhlman医好的82名肠癌、胃癌病人(名单是K. Kuhlamn提供的),又作了他们的跟进医生,后来发现那些病人没有一个真正复原,癌病仍然【注23】。
美国医学会(AMA)查过一百万死亡原因,其中70%是过重而死,称“用牙齿挖掘坟墓”。有人说棺材钉叫“香烟”,又叫“癌棍儿”(cancer stick,“癌症蜡烛”),表示死亡乃是人自己“吸毒”之故。
W. A. Criswell说得好,地心吸引律(laws of Gravity)和身体健康(laws of health)都是神所订立的,神给人医病恩赐,也给人健康食谱【注24】。
雅5:14~15记载,“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
不少灵恩人士依据这段经文求神医,若病未清除就怪病人信心不够,而不是抹油者功力不足。这种妄解经文的情况多处可见。
事实上,这段经文列举了数个准则;
(1)是病人请求教会长老前来抹油医病,不是长老寻找病人。
(2)抹油祷告是教会合一的行动,是“特别性”而非“常务性”。
(3)长老是教会的牧者,不是神医者。
(4)上文(雅5:11)引用的约伯是“大病人”,神并没有用神迹医治他。
(5)抹油是将病人奉献给神,求神医治,油本身没有医疗功用。
(6)不是所有疾病经祷告神都医治。神做万事皆有其美意,但总不偏离这个原则:“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罗8:28)。
(7)有病人因抹油而除去病况,这完全是神主权的恩典,非说那长老有医病的恩赐(他应有代祷恩赐)。
(8)所有神迹性的医病皆是暂时性,非永久性。
7. 行异能(林前12:10、28~29)
“行异能”的“行”(energemats)是复数字,表示有很多类,如下文的四类:作先知(说预言)、辨别诸灵、说方言、翻方言。“异能”(dunamlon)也是复数形态,表示特异超凡及超自然的事情,与上文信心恩赐相连,是信心能力外在的彰显。
异能与神迹是同类,但各有重点:“异能”强调神奇的能力(钥字:力),“神迹”则强调惟有神才能行出来(钥字:神)。
异能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印证行异能者当有的属灵权柄;异能是行异能者的证件,指证他的信息之确实,指证他能力的来源,故此异能是证据。在另一证据出现前,也就是正典话语成就之前,异能多次多方出砚,是布道性、护教性、培灵性,目的在于建立福音,建立教会。
来2:3~4,作者从七方面印证救恩的确凿,所用的动词全部都是过去式(表示已经完成)【注25】:(1)主亲自说。(2)从未听见的人。(3)给(向)我们证实。(4)神迹。(5)奇事。(6)异能。(7)圣灵恩赐(M. F. Unger谓是指林前12:8~10的恩赐)【注26】。第三点的“我们”是指第二代信徒,此时神迹奇事已逐渐缩减。第二代仍是神迹奇事的异能世代,可是在耶路撒冷城被毁后(主后70年),这些异能就逐渐消失了。
可16:17~18记(写在主后65年):“信的人必有神迹随着他们,就是奉我的名赶鬼;说新方言;手能拿蛇;若喝了什么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这句应许并没有定下时限,可是今日连多服点维他命都觉不妥,何况是服毒。
当初摩西准备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他以三个神迹面对法老(参出4:1~9);到了新时代,神用神迹印证摩西的权能,耶稣开始传道,有神迹奇事四处伴着祂;使徒时代开始,不少神迹事件依旧“上演”。可是J. F. MacArthur说,自司提反殉道后,再没有一件神迹在耶路撒冷出现过【注27】。虽然保罗也行过许多神迹奇事(徒14:3;20:9~12犹推古;28:8部百流之父;罗15:18~19),但这些异能事迹在使徒时代末便逐渐结束了【注28】。H. V. Lugt说,在屈梭多模(Chrysostom)和奥古斯丁(Angustine)的著作中(三世纪),他们也说从没见过听过神迹与方言【注29】。
8. 辨别诸灵(林前12:10)
信徒应有辨别真伪真理的能力,正如在哥林多前书12章一开始,保罗即告诉读者,要有分辨信仰对象真伪之能(12:2~3),信徒都要“慎思明辨”(林前14:29)。使徒约翰也响应此点:“一切的灵……不可都信,总要试验那
些灵是出于神的不是,因为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约壹4:1)难怪在作先知恩赐之后,就有这辨别诸灵的恩赐排列,可见有作先知恩赐的人,亦拥有辨明诸灵的恩赐【注30】。神特别给予教会一些人有此特别恩赐,为要协助其他没有此恩赐的人去鉴别诸灵。
为要辨别诸灵,这人必先有智慧之言的恩赐。保罗清楚说明,只要没有说耶稣是可咒诅的灵,就是可接受的(林前12:3;另参约壹2:22;4:1~3)。例如保罗在腓立比遇见一使女,高喊“正统神学真理”(徒16:17),哪知她却是被巫鬼操控,保罗因有辨别诸灵的恩赐,随即驱魔(徒16:18)。
在新约正典还未完成之前,这种恩赐是特别需要的,因为在使徒时代,假使徒、假先知纷纷出现,四处招摇撞骗,必须有人有特别之能,鉴别他们所说的是出自圣灵或邪灵。当时,约翰是其中一个有这恩赐的使徒,所以他教导人如何鉴别(约壹4:1);保罗亦有,所以他也教导人鉴别(林前5:19~21;林前14:29)。但正典完成之后,这些教导就成为辨别诸灵的准则了。
圣经的“灵”字有时指圣灵(由上下文可知)、邪灵(鬼是邪灵),或是精神(如真理的灵,spirit of truth,或虚谬之灵,spirit of error,约壹4:6)。在林前12:2~3必是指邪灵的作用,因为邪灵引导人歪曲真理,使人离开真理。因此在正典未确立前,神在教会里赐给某些人有此恩赐,使他们能引导教会辨别诸灵(虚谬的、错谬的、荒谬的),辨明该“灵”是否出自圣灵,分辨真理与谬误的道理,换言之,就是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
林前12:10的“灵”字(preumaton,复数字,中译“诸灵”甚佳)在林前14:12复现,“切慕属灵的恩赐”即“切慕辨别诸灵的恩赐”,表示邪灵在教会中大大工作,搅扰信徒接受真理。保罗的劝告乃是,要察验那些话出自圣灵,那些话不是。对今日教会来说,圣经就是辨明诸灵的准则,但对使徒时代的教会而言,正典真理未完成前,这种恩赐是极需要的。
“辨别”(diakrisis,意“分开”、“界定”)在一些场合下也是一种“洞悉人心”的恩赐,如彼得在徒5:3放眼看穿亚拿尼亚、撒非喇夫妇虚伪的奉献,旋即宣告神的审判。
9. 说方言(林前12:10、28)
在林前12:28的恩赐名单中,说方言排名第八,是最后一项,可见在保罗心目中,其重要性不像其他恩赐。方言是别国的语言(徒2:4、11),不是“的的嗒嗒”的声音,故此才有翻译的需要。方言是神迹不用赘言,目的与其他神迹奇事异能相同,是讲者的“证件”。充满圣灵的恩膏,表明说话的来源是出自圣灵,不是别的灵。
在哥林多城列国商贾云集,各有不同的方言,在教会中,有时他们会听不懂对方的语言。若有讲员突然用他自己不懂但有人能懂的语言,确实是神迹出现,那便是布道的一种管道(林前14:22)。正如保罗自己作证,布道时他常用方言讲道(林前14:18)。
林前12:1~2,保罗首先说明哥林多信徒以前多拜偶像,那偶像的一项活动便是被邪灵上身,说出“方言”来。因为信徒的真理根基不稳固,对神的认识不够全备,因而常有不少属血气的混乱活动出现【注31】。
方言对讲员来说是神迹,透过翻译,不懂这方言的会员也觉得是神迹,于是七嘴八舌地向不信的人作证,“神果然在我们当中”,方言的目的便达到了。故此,方言被列入神迹范畴内是没错的。方言正如神迹本身的功用般,是佐证信息来自天上,不是人间哲理,因此方言又被称为“言语的神迹”。神迹终止,方言亦终止。林前13:8也期待方言是暂时性的,待那“完全的”来到,便不用操作了【注32】。
在旧约,方言这神迹性恩赐从没出现过,在新约也只像昙花乍现。保罗对此似乎也不太重视,他说:“我愿意你们都说方言,更愿意你们作先知与讲道”(林前14:5),“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林前14:19)。因为方言不需用悟性(IQ),完全是被动式的,且极易被邪灵假冒入侵。如果没有神的话语作衡量真伪的准则,说方言者的主观经历胜过一切,便易堕入异端邪说的迷阵里。
使徒行传有三处经文记载方言:
a. 徒2:1~41:五旬节圣灵降临日,在耶路撒冷的门徒(120人)聚集在一起时,圣灵降下,他们便说起方言来(2:4),后来彼得讲道,有3000人得救。
b. 徒10:1~48:在该撒利亚哥尼流家,哥尼流信了主,家人下属也全都信主(哥尼流是百夫长,有家仆、下人、属下不同种族方言的人同在一起),圣灵降在他们身上,他们就说起方言来(10:48),后来他们受洗归入主的名下。
c. 徒19:1~7:在以弗所,一群施洗约翰的门徒,从没听过五旬节圣灵下降的事,经保罗解释与邀请,这12人受了洗,说起方言及预言来(预言可能与赞美神的话有关)。
三处均显出方言是现用的语言(known tongue),不是没有意义的声音(unknown tongue)。可是在哥林多教会里(没有在耶路撒冷教会、该撒利亚教会、以弗所教会),都有因方言出现在教会内,令教会崇拜混乱不堪的事。因此保罗在致哥林多前书中,总述方言的性质、意义、目的及如何在崇拜时使用的方法。
总括以上:
a. 除哥林多前书外,方言从没有出现在任何书信或启示录中,只发生在问题众多的哥林多教会里。
b. 从保罗的严词厉语看来,他并不高抬方言,反定下甚多约束,箝制方言所产生的混乱。保罗的态度乃是容忍它存在,并不推荐、接纳,也不鼓励多为。
c. 说方言最开始是受辖制的象征(林前14:21;赛28:11~12),论及以色列被罚住在外邦人中,听外邦人说起“方言”来。
d. 方言是时限性恩赐,特为新约教会时代的需要而赋予一些信徒,旨在证实信息的来源(非说方言者)出自圣灵,是圣灵权能的彰显。
e. A. A. Hockema在使徒行传中,列出19次有人得救的记载(2:42;3:7~9;4:4;5:14;6:7;8:36;9:42;13:12(x2);14:1;14:21;16:14;16:34;17:4;17:11~12;17:34;18:4;18:8;28:24),没有一次有方言出现【注33】。
10. 翻方言(林前12:10、30)
“翻方言”的“翻”(hermeneia,意“解释”,“解经学”的英文hermenenties即由此字而来;有古卷用diereimneia,意“转译”,此字在徒9:36译“翻出来”;在路24:27作“讲解明白”)表示将一个方言变成另一种方言。这恩赐列在说方言之后,表示这也是一种神迹,因为说者先前并不晓得此方言,从未学过。若有说方言的,就必有翻方言的,这是双重神迹大“汇集”【注34】。
方言在私人环境只造就自己,若在教会便能造就人。能造就人的方言才是有益的,若没有翻译,何来造就人(林前14:6、13);方言经过翻译变成预言式的宣告,全教会才能大得造就【注35】。因此,若没有翻译,就不要在教会中讲方言。可见翻方言比说方言还重要,翻方言的恩赐比说方言的恩赐“更大”!
总括以上:
保罗在林前13:8指出三种神迹性恩赐将会停止:
a. 先知之能“归于无有”(katargethesontai,“变成不能工作”),即不用“开工”。
b. 方言之能“终必停止”(pausontai,自身式动词,意自动终止),即自动结束。
c. 知识之事“归于无有”(katargethesontai,“不用工作”),即知识恩赐可暂告一段落,因为有全面的知识取代这恩赐,这恩赐可以“收工”了。
在林前13:9,他总结“那有限的”(指前面那三项神迹性恩赐)“终必归于无有了”,除哥林多前书外,保罗所有书信(和其他书信)都没有提到方言这回事。初期教会屡见神迹奇事,此后这些异能之举“终归无有”,因为那完全的来到了(林前13:10),正如小孩子喜欢的东西,在长大成人后,便放在一旁不需再用(林前13:11)。
在介绍完第一轮的恩赐名单后,保罗随即作总结:“这一切都是这位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林前12:11)
此句总结强调恩赐的四方面:
a. 恩赐同一来源—来自圣灵。若不是圣灵所赐,人绝不能得到任何恩赐。
b. 恩赐大不相同—“这一切”指上文(林前12:8~10)的各大恩赐,各有不同独特的“使命”。恩赐本身是圣灵特选的“本领”,按工作的需要而量给人。
c. 恩赐来源的主权—是圣灵“随己意”(参林前12:18)分给信徒的,人不能反问为何有这个没有那个?为何这么少或这么多?一切全在于圣灵决定。
d. 恩赐因人而异—“分给各人”的“分给”表示恩赐的赐予因人而异,是圣灵为人“量身定做”的,人不必争竞嫉妒,只要尽心而为,“叫人得益处”(林前12:7)。
附一:正解林前13:10那“完全的”
“完全的”(原文to teleion,基本意义是“达至终点”,喻意“成熟”、“长大”)在哥林多前书出现三处:
1. 林前2:6—“完全的人”(即14:20的“大人”)
2. 林前14:20—“大人”(古典希腊文可鉴)
3. 林前13:10—本处
学者对“完全”有四种不同的解释:
1. 主耶稣自己是“完全者”。
2. 教会达到“完全时期”,即教会被提或主再来【注36】。
3. 新天新地【注37】。
4. 新约正典的完成【注38】。
若“完全”是指教会达到成熟的时期,那么两千年的教会历史便成了“婴孩时期”;再且,因主再来后,在弥赛亚国仍有神迹奇事发生(除非是无千禧年观),而且知识之言随时皆有,神的正典便需要随时“加料”进去,如此一来,神的启示就会变成“无限启示”或“无限圣经”论(Unlimited Revelation/Bible Theory)的荒谬【注39】。
这“完全的”原文是个中性字(neuter),因此不可能指(1)主耶稣自己。也不可能(2)指主再来,因为这样便会将预言、方言、知识等置于教会时期里,但主再来不是一件可随时随地发生的事。林前13:10~11的“等那完全的来到”正如“等待孩子成长”,都需要时间【注40】。
再且,林前13:8b 是讲三件“终归无有”、“终必停止”的神迹,这些称为“有限的”(ek merous,意“部份”),与“完全的”是相对性的用途。参下文:
a. 完全(全部)对部份(有限)。
b. 部份(有限)的=预言,是有关神真理的预告、知识,即有关神真理的领受,明白方言,可听到、可明白的言语神迹。
c. 完全=全部=有限的终点。
d. 有限是全部里面的部份。
e. 全部的预言、全部的知识,取代部份预言、部份知识。
f. 若完全是指主再来,那么所有神迹奇事,如欺哄圣灵即当场被击毙、地震打开牢房、瞎子开眼、死人复活等,亦应在教会时期出现!
R. G. Gromacki 加上补充:
“有限”(部份)与“完全”皆指同范畴的事,“有限”(部份)是指不完全,“完全”是指达到终点;而保罗所说的“部份”是指所知的(知识的恩赐)、预言的恩赐(先知所讲)、方言的恩赐,故称所知有限。圣经旧约39卷,欠一则不完全;新约27卷,欠一是不完全;圣经全部66卷,欠一是不完全,66卷才算完全【注41】。
“现在‘所知’(ginoskomen)有限”(13:9),“我如今‘所知’(ginosko)有限”(13:12)都指知识的局部性。“到那时就全知道”(13:12),这“全知道”(epegnosther)是指全部有关神真理的知识,而正典是所有阐释真理的知识,历世历代没有加减,因此“完全”不是指主再来的将来,而是正典成立的将来。
林前13:12说,“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喻有限的不够完全),到那时(完全来到之时)就要面对面了。”G. L. Weaver说,若镜子是比喻,那么面对面也是比喻;如镜子比喻不完全的启示知识,面对面则比喻已有完全的启示知识【注42】。所以当新约正典完成后,信徒便可“面对面”的知道。知道什么?保罗的意思是指完全知道神的心意,正如主完全知道我们的心意一样!
教会在新约正典未完成时是小孩时期,仍需倚靠超自然的启示知识,来明白神的心意。当正典完成,我们对主便有完全的知识,正是主拥有对我完全的知识(林前13:2)。
附二:神迹奇事方言在教会史
1. 从主后100~400年【注43】
(1)Clement of Rome(罗马的革利免,主后95年)在致哥林多教会书中论恩赐,没有提及。
(2)Ignatius(伊革拿修,主后116年)在致以弗所教会书中论恩赐,没有提及。
(3)Polycarp(波利甲,主后85~156年)约翰门生,没有提及。
(4)Papias(帕皮亚,主后110~146年)没有提及。
(5)Bararabas(巴拿巴)着巴拿巴书信,没有提及。
(6)Sheperd of Hermas着《黑马牧人书》,没有提及。
(7)致《Diognetus书》,没有提及。
(8)Didache(十二使徒遗训)(主后120~150年),没有提及。
(9)Justins Martyr(游斯丁,主后100~165年)承认旧约、新约有神迹奇事,在其他时代则没有。
(10)Irenaeus(爱任纽,主后120~202年)里昂主教,波利甲门生,听闻有方言,却未见过。
(11)Tetullian(特土良,主后165~220年或主后155~202年)北非主教,在驳斥马吉安(Marcion)文章内虽有提及神迹与方言,却说只在使徒时代发生。(他曾是赞成方言的孟他努派人)。
(12)Origen(俄利根,主后185~254年)亚历山大圣道学院院长,在反驳Celsus文章内宣称方言已结束,神医在逐渐消失中。
(13)Eusebuis(优西比乌,主后325年)在其教会史中有提及,约在主后200年有异端“孟他努派”(Montanisom)有说方言,却没行神迹。
(14)Chrysostom(屈梭多模,主后400年)在诠释哥林多前书时说,方言是真实神迹,却不再出现了(指在他的时代)。
(15)Jerome(耶柔米,主后345~419年)坚持圣经以66卷为总结,没有新启示预言再出现。
(16)Angustine(奥古斯丁,主后353~430年)与Chrysostom同时代的非州教父,承认方言是使徒时代的特色,但今日(他的世代)已不存在了。
小结【注44】:
(1)这时代里有二位著名人物先后拥戴方言:第一是孟他努(Montanus,主后126~180年),自称他的学派为圣灵派(Preumaties),自己是圣灵的喉舌,方言是圣灵彰显的能力之一;第二位是巴高米乌(Pachomius,主后292~348年),北埃及一修道院的院士,凡神迹方言皆接受,提脚踏毒蛇而无害,又骑鳄鱼渡尼罗河!
(2)这时期的教父有甚多位都同意方言已不再出现的说法。
(3)这些教父几乎诠释了所有基督教的主要教义,却没有一条论及方言。
2. 从中古时代至改革时期
罗马天主教掌控这个时期,他们接受异教的神迹奇事及方言,并自称拥有相同的权柄行使这些异能,如著名的Francis Xavier(16世纪1506~1552)宣称他曾在印度向印度人说未学过的印度语,用十字架盖胸医治肺癌及肠癌,因领圣餐医治了瘫子,用耶稣墓旁泥土治好神父,驱魔一次,藉洗礼消除百病【注45】。
3. 从改革时代至20世纪
改革家的口号是回到圣经,他们否认神迹奇事及方言在他们的时期出现,马丁路得、加尔文、慈运理、Whitefield、J. Knox等人是其中佼佼者。
可是这时期有重洗派(Anabaptist)及清教徒Albigenses 却宣称,神迹奇事及方言偶尔出现。
4. 从20世纪至灵恩运动的开始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Cevennes 出现一小派别,号称“小先知派”(Little Prophets),说他们拥有讲方言的恩赐,连三岁小孩也能说。
在1822年,英国有Irvingites派(Edward Irving,1792~1834)强调方言神迹继续存在,却遭教会赶逐脱离,自立宗教。
1832~1835年,有12人组成团队,宣称若接受方言仍存在,那么先知与使徒的恩赐也应存在(此点后来的方言派人鲜少理会)。
进入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的时期之后,所有清教徒、浸信派、长老会、循道会等人纷纷在北美建立教会,他们皆否认神迹奇事及方言仍发生【注46】。
与此同时,方言运动也开始复苏,如摩门教的Joseph Smith(1805~1844)兴起,大大倡导方言神医。再有贵格派(Quakers),由George Fox(1624~1691)倡导使徒时代的教会形式,力主方言神迹不绝迹,更提倡“灵里亮光”(Inner Light)运动,聚会时由圣灵引导,任何人皆可宣讲道理,圣经放置在一旁。还有“跳嚷派”,创始人Ann Lee,却认同方言神迹仍继续存在,此派人士在方言大会中会大跳灵舞,滚在地上,脱掉衣物,又称“脱掉派”(Shakers)。Ann Lee自称可说72种方言,是世界有史之冠! 罗马天主教中的“展森派”(Jansenites),于1731年也讲方言【注47】。
5. 从灵恩运动至现今
1900年,在美国Topeka, Kansas, 有一位Charles F. Parham(1873~1929)创立了Bethel Bible School,极力倡导方言与神医,今日仍旧存在。他们在祷告会中又唱又跳又滚地,宣称是圣灵充满的情况。Parham 的学生W. J. Seymour在洛杉矶的Azuza 街神召会亦大大鼓吹Parham 的教导,灵恩运动逐渐抬头。1908年,G. B. Cashwell将此运动带进“神的教会”(Church of God),在一次集会中,纽约“神的教会”主教H. A. Tomlinson 开始说方言,宣称是圣灵的第二次洗礼,之后,就将方言带回位在田纳西州Cleverland 的教会去。此后,在神的教会及神召会中,多人被圣灵“击倒”,大说方言,众人呼此为“第二次恩福”(Second Blessing),并说使徒行传二章的圣灵下降是“春雨”(Former Rain),现今的现象是“秋雨”(Latter Rain)。春雨与秋雨都见证了方言的出现(灵恩派不提神迹奇事及预言)。嗣后,方言进入不少神学院、大学和机构内,如Fuller,Westmont,Wheaton,Navigators,IVCF,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等【注48】。
小结:
从上文简论,总括要点如下:
(1)教会历史证明方言在第二世纪开始已逐渐“绝版”。
(2)早期的方言只出现在异端邪派里,并不常见。
(3)天主教崇拜马利亚与崇拜异教大同小异,故他们也接受方言,然而改革家大肆抨击。
(4)方言运动只重方言神迹,但其他连带关连的神迹,如预言、奇迹(徒2:16~20;珥2;28~32;林前12:8~11;可16:17~18)却甚少涉及。
(5)方言被视为圣灵充满的外显证据,这派人士仍等候五旬节神迹在今日上演。
本段参考书目:
M. F. Unger, NT Teaching on Tongues, Kregel, 1971, pp.135-146.
C. N. Sellers, Biblical Conclusion Concerning Tongues, CN Sellers Publ. 1972, pp. 18-19.
R G. Gromacri, The Modern Tongues Movement, P. & R. , 1975, pp. 11-29.
附三:神迹性恩赐逐渐停止
1. 使徒与先知
使徒与先知在第一世纪时,多以神迹奇事证明他们的身份与属天的信息(林后12:12),其中他们有特别的权柄施行医病或宣告立即的审判,如:
主后34年亚拿尼亚、撒非拉夫妇欺哄圣灵,当场被神迹式地击毙(徒5:1~11)。
主后44年希律安提帕当场被虫咬死(徒12:20~25)。
主后56年保罗将乱伦而不悔改的人交给撒但,败坏他的身体(林前5:1~5),可是直到60~70AD 时期,情况都没有改变。
主后64年保罗将谤渎神的亚历山大交给撒但,败坏他的身体,可是三年后,他仍活着(提前1:19、20)。
主后67年亚历山大仍然活着(提后4:14、15)。
又见神在第一世纪晚期所做的与前期不同,如:
主后34年使徒被囚,神迹式得解脱(徒5:19、20)。
主后44年再被囚,又有一次神迹式的解脱(徒12:6~10)。
主后50年保罗被囚,神迹式得解脱(徒16:25~26)。
主后60、64~67年保罗被囚,没有获得神迹式解脱,在尼罗王权下殉道。
2. 医治的神迹
主后34~35年全部蒙医治(徒5:14~16)。
主后60年保罗医不了以巴弗提(腓2:25~28)。
主后67年保罗医不了特罗非摩(提后4:20)。
新约最后一件神迹是保罗医治部百流之父(徒28:8),此后医治神迹就不见了。
3. 行异能神迹
神迹奇事是暂时性的出现,当中隔了很长时间,首次间隔500年,第二次间隔800多年,第三次隔了2000多年(迄今)没有神迹,要到主再来前的灾难时期才会再次出现。若坚持今日仍有神迹奇事出现(如可16:17~18),那么其他神迹奇事的恩赐也要出现,如预言神迹、使徒职分等,但那无异是缘木求鱼了。
(1)第一代:神国权能对抗埃及与迦南的黑暗权势。
(2)第二代:神国权能对抗巴力黑暗权势。
(3)第三代:神国权能对抗罗马帝国辖制选民权势。
(4)第四代:神国权能对抗反对弥赛亚国建立权势。
附:第四代在弥赛亚国里,圣灵彰显、气候详和、长命百岁、与兽同居、疾病稀少、地土肥沃(赛32:15;41:1;44:3;59:19,21;61:1;65:20、25;耶31:33;结36:27;37:14)。
4. 方言与翻方言恩赐
主后33年五旬节圣灵降临,方言出现(徒2:4)。
主后37年在哥尼流家中方言出现(徒10:46)。
主后53年在以弗所有12名施洗约翰的门徒说方言(徒19:6)。
主后56年书写哥林多前书者,列下方言恩赐。
主后57年罗马书恩赐名单没有方言。
主后62年以弗所书恩赐名单没有方言。
主后64年彼得前书恩赐名单没有方言。
显然方言恩赐在使徒时代内逐渐消声匿迹。
一般学者将使徒时代分为二期,首期从主后33~60年,其次从主后60~100年;首期多见神迹奇事,之后便罕见。
新约教导信徒在“圣灵中行走”(Walk in the Spirit,加5:25),不是“追求圣灵的神迹”,如:
(1)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帖前5:19)。
(2)不要令圣灵担忧(弗4:30)。
(3)在圣灵中行走(加5:25)。
(4)在圣灵里祷告(犹20)。
(5)追求被圣灵充满(弗5:18)。
以上全是命令式的话,却没有一句提到要追求圣灵的能力行神迹【注49】。
B. 永久性恩赐
永久性恩赐(即事奉性恩赐)人人皆有,只是程度不同,否则太28:18~20有关传福音与教导的命令,人就有了藉口,因为若没有传福音恩赐或教导恩赐,人便有理由不去完成大使命!
事奉性恩赐共有十项,其中一项有重叠现象,因有些恩赐具有双重角色。此外,名单的排列调来调去,基本上以重要牲(颇主观)来排先后:
1. 说预言的(罗12:6,讲道者)
“说预言的”出现在林前12:9、28;林前14全章(预言胜过方言,讲道则无从评比,可能胜不过,可能胜过)是保罗的神学中心。在林前12:28,保罗列出神在教会中设立第一是使徒,其次是先知。先知在教会中任“第二把交椅”,因为神以使徒和先知为教会的基石(弗2:20),要将教会建立起来。可是“先知”这字有时是指说预言的人,有时是指讲道的人,只能按照上下文才分得清楚先知这双重角色(如以赛亚、以西结是先知,也是讲道者)。
其实,“先知”(prophetes,代言人)主要角色是代神发言;神要他发预言,他便是“先知”(foretelling):神要他发责备或教导的话,他就是“讲道者”(forthtelling),如西拉,名为“先知”(徒15:32),却没有发过一次预言(圣经没有记载不能强说有),因此这些“先知”就是讲道者。
在论及先知讲道恩赐的角色,罗12:6是一段清楚的经文,在此,保罗不是讨论先知的神迹性恩赐,而是指他的事奉性恩赐。
讲道成为恩赐,是指讲道者多注意如何改善自己传达信息时的技巧,以致他的讲道能造就人,他的恩赐便由小而大,可见他在这方面的恩赐没有生,没有失灵。
2. 传福音(弗4:11)
先知的恩赐除了讲道,还有传福音。传福音本是每个信徒的责任或使命,不用置疑;但当一个信徒对传福音具有额外的负担,神必多加恩典在他身上,使他更努力、更有效地传,这额外的恩典就是“恩赐”。保罗也鼓励提摩太要多作传福音使者的工作(提后2:5),可见传福音在新约时代的工作类似今日的宣教拓荒者。宣教先锋(missionary pioneers)如腓利,是初代教会的七个执事之一(徒6:5),他满有传福音的热忱,又有大众布道的恩赐(徒8:5~8),亦有个人布道恩赐,曾带领衣索匹亚的太监信主(徒8:26~30)。他的家称为“传福音的腓利家”(徒21:8),他的四个女儿称为“女先知”,可见腓利之家是“传道之家”。传福音是腓利的主力,但他仍可作教导,栽培、劝化……等工作。
在弗4:11,传福音是一个职分,是一个固定的岗位(固然他可以外出),在教会中主导传道事工。在论传福音的事工上,使徒和先知、牧师和教师固然也当参与,可是充当“部长”、“主任”、“队长”的重要职分,还是落在这位传福音负责人身上。
传福音成为恩赐,是因传福音者常关注别人灵魂得救的问题,他不但实地向人传福音,也多参加各项培训聚会,加深自己向人传福音的技能,逐渐地,他本来不太大的恩赐便加深加强了。
3. 牧师(弗4:11)
在哥林多前书12章,两次论到恩赐的名单中都没有“牧师”这个恩赐,却有“教师”(林前12:28)。原来教师的工作就是牧师的工作(参下文)。
“牧师”(poimen,意“牧羊人”)是教会的圣工人员,主要任务是“牧养”(如牧羊人牧养羊群般),强调他与会友(羊群)的关顾关系。新约还有两个名词属牧师的职分:一是“长老”(presbuteros),强调他的身份与位级,如使徒亦称为长老(约贰1);二是监督(episcopos,意“从上看下”),着重他的“治理”事工。牧师的资格或质素在提前3:1~7;多1:5~9;彼前5:1~4有详尽记述。他是被尊敬接纳的人(来13:17),配受加倍的敬重(提前5:17)。新约中,提摩太(提前5:23)、以巴弗提(弗2:26)、特罗非摩(提后4:20)、提多(多1:5;2:15)等皆是典型的牧师。
在古代社会中,信徒只是一小撮人,难得有人用神的话语指导他们如何行事为人,在面对困难与需要时帮助、辅导与照拂他们,因此牧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人说,“教会是异教大海洋中的小岛,这岛上的灯塔就是牧师”,确实清楚勾划出牧者的要职。
牧师是个职分,驻堂在教会中,看顾他的羊群,教导信徒多认识真理,又奉献自己为主用。牧师之所以是一种恩赐,乃因他专心牧养教会,心系教会属灵的需要;他所关注的是全面整体的,凡事以整体利益为重,这个心态与普通信徒的心态不同。
4. 教师(弗4:11;林前12:28;罗12:7)
圣灵称为真理的灵(约14:17),引导信徒进入真理(约14),但惟有具教师恩赐的人才能帮助我们明白真理。“教导”这项恩赐在三书卷恩赐名单中都出现过,可见这恩赐的重要性。
“教师与牧师”的工作是指同一个人,弗4:11的“有牧师和教师”,其中“和”一字(kai)在原文文法上是“二合一”(hendiadys)的用法,俗称“以下释上”,即下个名词解释上一个名词,表示教师即牧师,因此“和”字便可译作“就是”。因为牧师主要的任务乃是用神的话语教导信徒,使他们在真理与恩典上长进。
耶稣的大使命有个双管齐下的方向:要使万民作门徒,就必须有传福音的;凡主所教训的都要信徒遵守,这是教师的职责(太28:19~20)。William Barclay曾说,在新约正典成立前,教师的教训就是“正典”,因为初期信徒多来自拜偶像的背景,对基督教真理一窍不通,教师在此便以神特别赋与的恩赐有效地阐释真理,使他们成长,逐渐满有基督的身量。
在林前1:1、17及2:7,保罗自称是“使徒”、“传福音者”、“教师”,他是个有多方面恩赐的人,而且他也是“牧者”,如彼得也称自己是牧者(即“长老”,彼前5:1)。
根据徒18:11;19:9~10的记载,可见保罗常运用教导的恩赐(固然使徒也有教导恩赐,但这方面多由另一群在教导方面大有心得的人去承担)。教导的恩赐不只强调真理传授,更要紧的是生命的教导。因此保罗在罗12:7提醒信徒,凡有此恩赐的人需“专一”(原文没有此字,是语气引伸出来),“专一”亦反映那人对教导的重视,因为那是一种生命教导生命的事奉,涉及以神的真理教导生命。
初期教会的领袖们多是众恩赐集于一身,故有说传福音者等同产科医生,牧师教师这双职相等于小儿科医生【注50】。教师成为恩赐是他先专心学习神的话,常阅读属灵书籍,努力充实自己,务使信徒明白神的话。这番苦心孤谐地研读神的话,使他的恩赐越发加强起来。
5. 执事(罗12:7)
执事(diakonia)原意“仆人”,是牧师的助手。在林前12:28提到一种恩赐是“帮助人”的,应与“执事”同列(参下文论“帮助人”那段)。
按徒6:1~5记载,一开始,执事主要是协助使徒处理教会一些“非属灵事务”,如徒6:2的“管理饭食”,其中“管理”一字就是“执事”此字。可是他们的资格也不是等闲的,主要有四:(1)好名声。(2)被圣灵充满。(3)智慧充足。(4)大有信心。事实上,他们除了管理“饭食”之外,还多参与“属灵事工”,因此需要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大有信心的条件。后来执事腓利还带领衣索匹亚的太监信主(徒8:26~38),之后还作旅行布道家(徒8:40)。
执事的恩赐与林前12:28的“治理恩赐”相若,只是执事这恩赐强调“服务性”、“执行性”、“外向性”方面,而“治理”则强调“策划性”、“设计性”、“内向性”方面;此外,“执事”与“助人”也大致相同,差别在于“执事”站前线,“助人”站后方。“执事”的冲劲十足,“助人”的冲劲只有九成。
执事成为恩赐是那人为教会事工不辞劳苦,且不怨天尤人,在忙碌中大有喜乐。
6. 劝化(罗12:8)
“劝化”(parakalon)意“在旁呼唤”,与“安慰”的原文是同一个字,这原是圣灵的名字(约14:16),也是圣灵的工作(约16:8);此字亦是主耶稣的别名(约壹2:1,中译“中保”原文同字)。“劝化”是安慰、鼓励和督责之意,不是落井下石,乃救人于水火中!
新约不少人物具有“劝化”恩赐,巴拿巴称“劝慰子”(徒4:36),可见他已因这项恩赐享誉多年,然而他除劝化恩赐,还有“施舍”恩赐(见下文,参徒4:37)。其实,从恩赐的角度来看,“劝化”是劝人将神的道应用在生活中,其次才是劝人和解,劝人在受伤害时交托,劝人多感恩,这些都是将真理化为生活行为的表现。
犹大书3节说:“……就不得不写信劝你们,要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地争辩”,这里指出“劝化”带有安慰、鼓励、勉励之意,这就是“劝化”的功用。
劝化是谆谆善诱行错路的人走回正路,也鼓励已在正途的更努力鞭策自己,勇往直前。这样的人需要坚定的心志,也要有包容、忍耐、体谅的胸襟,才能成就。
保罗与巴拿巴本是第一次旅行布道的配搭同工,只因马可之故,二人起了争论(徒15:39上),之后保罗与西拉结伴,巴拿巴与马可同行(徒15:39下)。这是巴拿巴的劝化恩赐表现在行动中,包容别人的“错”【注51】,全不计较。到后来,保罗也觉得马可的可为,舍不得他,想在殉道前多见他一面(提后4:11)。
劝化成为恩赐是劝化者的胸襟广阔,有过人的容人雅量,且任劳任怨地以助人为快乐之本;此外,也有丰饶的同情心,易与哀哭者同哭、与喜乐者同乐,不会计较别人的错,容易接纳人,与人同心同工。
7. 施舍(罗12:8)
“施舍”(metadidous,意“分给”,罗1:11同字译“分给”,中译“施舍”超越原文含义)与下文“诚实”(haploteti,意“独一无二”,由字根haplous“单一”与diplous“双重”组成,喻专一而为,此字在林后8:2译“乐捐”,在林后9:13作“多多的”,意“慷慨”)合用在一起时,可指财物的奉献,表示“施舍”是一种肯慷慨奉献的恩赐。
穷寡妇那两小钱的奉献是异常慷慨的,因那是她养生所用的“家产”,可见她确实有“施舍”的恩赐。徒5:1~10记有一对夫妇亚拿尼亚、撒非喇皆有慷慨奉献的心,只是不够诚实(专一而献出财物)。若有“施舍”这恩赐者,需求神给“诚实”、“乐意”、“感恩”的心陪伴,否则徒劳无功!或者这种人应求神让他工作顺利,财源广进,可以在奉献财物上加倍献上感恩祭。
“施舍”(应译成“慷慨”)成为恩赐是表明施舍者不是守财奴,他不受钱财的囹圄所捆绑,对有需要者不吝于捐献,助人解急又不“心疼”,捐出财物有喜乐,神也相应地加倍偿还他慷慨的施舍,使他无缺(诗37:26、箴19:17,借给神用)。
8. 治理(罗12:8;林前12:28)
罗12:8的“治理”(proistamenos,意“在前站立”,喻“管理”、“治理”、“策划”)与林前12:28的“治理”(kuberneseis,意“领导”、“导航”,在徒27:11同字译“掌船的”,在启18:17作“船主”)是两个不同的字,但工作性质相同。罗12:8的“治理”强调个人方面,而林前12:28的“治理”强调“法”方面,所以保罗在罗12:8的“治理”之后加上“殷勤”(sponde,意“急速”、“落力”)形容这个有治理恩赐者从他果断、速决、努力执行的表现,可证明他有此恩赐,是个做事讲求效率的人。
在林前12:28里,保罗则强调“治理之道”方面,表示有此恩赐的人办起事来有条有理,有严谨的组织、妥善的安排、缜密的联络。在神的教会中极需要这种恩赐。在提前5:17,保罗提醒提摩太,要加倍敬奉那些有治理教会恩赐的长老,由此可见,神赐给某人有牧师恩赐,相信也会同时赋予他治理的头脑,让神的教会不致纷乱无序。
R. L. Thomas谓拥有治理恩赐的人,多半也承受知识的恩赐,因为这样才能引导神的教会步上正路,有效地长进。不信者决不能治理教会,即使他有治理大商店的经验,或是某公司的总裁,甚至是大学社会系主任教授;因教会是属灵有机体,没有重生的生命就无法明白属灵的需要在哪里【注52】。有治理恩赐的人,不能站在前线,又不如言语恩赐那么风光,甚至很多努力皆易遭人遗忘;但他们却像机器的润滑剂,对教会而言更是如此!
提前3:4、5提及监督的职责时,指出管理自己家的重要性,此处的“管理”与罗12:28的“治理”一词相同。“治理”成为恩赐,表示那人在处理一些事情上大有满足感,能使教会各部门事工顺畅进行,有效地增长。若他在工商管理上早有经验,在教会事工上必事倍功半,因他在管理学方法早已加添技巧或亮光,因此治理的恩赐必加倍有果效。
9. 怜悯(罗12:8)
“怜悯”(eleos,意“恩待”)是一项极需要的恩赐,在世态炎凉、人情薄如纸的社会里,到处都有被奚落、遭抛弃、被遗忘、受虐待、遭诬告或受冤屈的可怜人,男女老幼,说不完的辛酸,抹不尽的眼泪。在古代社会如是,在现今社会也无异,这正是人性的软弱!
“怜悯”与“同情”几乎是同义词,相似词还有恩慈、怜恤。教会中不少人需要同情,这些被忽略的一群,需要富有怜悯恩赐的人施予援手,能与哀哭人同哭,与喜乐人同乐(罗12:15)。这等人需要“甘心”(hilarotai,意“大力”)而为,将怜悯人当作使命,而不是非作不可的责任或不能推卸的重担,甘心乐意为这些可怜的人效力。有人说,有怜悯恩赐(心肠)的人,就是最靠近天父胸怀的人【注53】,正如诗103:13~14说:“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因为他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
20世纪,一位在印度多年的女宣教士贾艾梅(Amy Carmichael),奉献一生对庙妓大施怜悯,拯救了无数印度青年女子脱离火坑。另有英国的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奉献她的生命,往印度拯救甚多贫苦大众。
怜悯与施舍相似,也与感情有关,多作物质面的舍弃、施舍。怜悯成为恩赐,是怜悯者常顾念被忽略的人群,不时向人施予援手,并视此为人生最大的喜乐。因着别人受惠,他的怜悯心肠就扩大,他的恩赐也加强了。
10. 帮助(林前12:28)
夹在“医病”与“治理”之中的,乃是“帮助人”这项恩赐。“帮助人”(原文antilepseis,意“代担负”、“代劳”或“在前扶着”)喻支持,同字在徒20:35作“扶助”,这字表现的性质与罗12:7的“执事”(diakonia)意义相同,亦与林前12:5的“职事”(diakonia)无异。因为“执事”、“职事”从广义来看是指一般性的服务,狭义性才指特别的服务,如此处的“帮助”,以致不少学者将“执事”与“帮助”视为同等恩赐【注54】。
保罗视他身边的同工,如以巴弗提(腓2:25~30)、亚尼色弗(提后1:16~18)、阿尼西母(门10~13),都是具有“帮助”恩赐的人。拥有这恩赐的人,虽然工作多不显眼,是幕后的,然而其重要性比起站在前线的医病、方言毫不逊色,并列在“治理”恩赐之前。甚至有说,没有“帮助”恩赐的人,即使行起神迹也碍手碍脚【注55】。
圣经中不少人物具有这种恩赐,如提后1:16的阿尼色弗及林前16:15的司提反,他们都对保罗尽上“帮助”的恩赐。
很多宣教士在宣教区皆做到“十项全能”,因为缺乏有“帮助”恩赐的人在旁施予援手,他们必须施展名单上的所有恩赐。
William Carey往印度宣教三十多年,一生奉献自己给印度,以致在宣教史内,W. Carrey几乎等于印度的代名词。他的宣教生涯其实颇为坎坷,也曾想放弃返回英国。他有一瘫痪的姊姊,口齿不灵利,行动不自如,但常写信给W. Carey,鼓励他在主的岗位上尽忠尽心,也常为他祷告。她的信件正是“帮助”恩赐的伟大行动,她的代祷是“帮助”的代祷,若没有这位大有“帮助”恩赐的姊姊,W. Carey早已垮了【注56】。
“帮助”恩赐的背后也是一种爱人的行动,只有爱才能把容易受忽略的恩赐驱动(motivate)出来。可以说若没有爱,这些恩赐依旧是埋在地里的宝物,无法发挥作用。固然信徒皆应受爱的推动来服事教会,但有“帮助”恩赐的人总是主动率先“行动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