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 尼 法 修 (Boniface)
又稱 溫 弗 烈 (Winfried)

中世紀早期,天主教在中歐的宣教工作主要得力於波尼法修,他被譽為「黑暗時代最偉大的宣教士」、「基督教拓展中最出類拔萃的宣教士」,並且是「對歐洲歷史具有最深遠影響力的英國人」1

波尼法修憑著他個人及天主教教會領袖對宣教工作的瞭解,雖已克誠竭力執行任務,但根據艾雷文說:「波氏的工作其實反映了英國及整個歐洲大陸屬靈素質的降格,因他們開始看重教會過於基督,看重聖禮過於聖經。」2

波氏於七世紀末葉在英國的得文塞(Devonshire)出生,年輕的時候已進修道院,三十歲被封為神甫,他在本土極有可能成為一位出色的教會領袖,但他心中所牽掛的卻是歐洲大陸未入教的異教徒。第一次帶著任務去荷蘭弗色然(Frisians)人當中工作,可惜因為政治勢力敵對,政局混亂,沒有成功。

結果他返回故土,打算留下來,在一修道院擔任院長,但心中對海外宣教的負擔卻揮之不去。公元七一八年,就是他第一次出差後三年,波尼法修重臨大陸。這次他先到羅馬,從上次經驗他已學到一個功課──教皇的認可與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他先到羅馬,盼望得到教廷的贊同,結果如願以償,且影響了他以後一生的工作。他不再以獨立宣教士身分出去,而是羅馬教廷的大使,奉命在中歐教會中建立教皇的權威。

波尼法修先到德國,然後轉赴蘇格蘭低地一帶,停留三年之久,再回德國。公元七二三年,他第二次赴羅馬,那時他已受貴格利二世任命為宣教監督。他回到德國後即積極展開宣教工作,一直到壽終,在萊因河一帶贏得了「勇士」的美名。

原來那裏有許多掛名基督徒對信仰很冷淡,陷入從前所信奉的鬼神、邪術等異教的風俗。波尼法修為了遏止這種歪風,認為只有採用激烈手段,朝異教的要害猛力砍下去,務求斬草除根。他召集了一大群人來到該士馬(Geismar),就是神聖橡樹雷神所在地,在群眾驚惶的目光下,他把橡樹砍了下來。無疑是觸犯眾怒的大膽舉動,但事實證明,該樹或該神根本沒有任何超然的力量。波氏一時聲名大噪,不久就出現了一些因該事而引起的幻想故事在民間流傳。其中一則說到「那巨大的橡樹一倒下來,樹身便立刻分裂為四半。並且一接觸地面,便很神奇的變為十字架的四臂,且四臂等長。」3

史腓力評論那是「宣教政策很重要的一個成就」4。成千上萬的人因此明白基督教的神超越一切,而願意接受水禮。波尼法修因此大得激勵,放心繼續依法泡製,在各處毀壞廟宇和神龕,又把聖石打碎。後來他開始懷疑這種侵略性的舉動是否正確,就把疑慮告訴監督,對方也認為這樣激烈的方法不智。更有意義和果效的方法是「詢問他們信甚麼神,該神始源與世界起源的關係,類似人類的特徵等,希望從他們答案中指出,他們信仰中自相矛盾和荒謬之處,使他們自慚形穢,自知不對。」5

砍聖樹和搗聖壇,對波氏初期福音工作無論有甚麼貢獻,建立一個成長的教會無疑需要更多的努力。波氏繼承前人遺風,發展修道院訓練當地傳道人。他先栽培一小撮修士,分派他們出去,每人負責一個新區,然後在當地設立小型修道院,為初信者舉辦訓練班。

波氏唯一最具改革的作風,是熱心招募婦女參與宣教。「這是婦女數百年來第一次積極參與宣教工作」,來德里寫道:「這種現象到了十九世紀又再重現──十八世紀莫拉維亞(Moravian)運動可算例外,當時婦女在初入教的群眾中扮演基督教的代表,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角色。」6

波氏第三度重訪羅馬之後,在公元七三七年,他被委派在巴伐利亞(Bavaria,德國南部一獨立國)一帶組織主教轄區。公元七四四年他創立了著名的弗爾達修院(Monastery Of Fulda),直到今天該院仍為德國天主教活動的中心。

波氏的豐功偉績若沒有馬特爾(Charles Martel)大力支持,恐怕難以實現。馬氏曾在主後七三二年都爾之役(Battle Of Tours)中戰勝回教徒,扭轉長久以來與回教爭執的局面,波氏曾寫道:「若非法蘭克(Franks)君主的庇護,我既無能管理教區內的教徒,也無力保護神甫和男女修士。若非他的諭令和他尊名的威力,恐怕我亦無能阻止異教風俗和拜偶像等褻瀆真神的事件發生。」7

波氏一切的努力都為了羅馬天主教會——用他自己的話說:「要把異教徒薩克遜人的心扭轉過來,歸向大公教信仰。」「又把他們招來,與其他人一同歸在母會的名下。」8 從這一點來看,難怪波氏的工作與塞爾特及法國修士的宣教工作起了衝突。史腓力認為「他收割了別人勞苦的功效,只要他容量大些,便不至摧毀別人在主工作上進一步的用處。他不能容納任何個人的特色,對他來說羅馬天主教才是純正的基督教……。」9

許多塞爾特宣教士不但結了婚,並且認為傳道人結婚是好的,波尼法修卻認為那是可咒詛的。他受羅馬天主教的思想所影響,重視形式,對一些無足輕重的問題也一樣斤斤計較。例如復活節期,吃某種肉類的特權,望彌撒時劃多少次十字等,凡此種種,他都輕易加上假先知的罪名。

在末後幾年的事奉,波氏放下了曾耗費他許多精力的行政工作,重新投入宣教開荒工作。尼爾寫道:「宣教的熱誠終於佔了優勢,再次催逼他往那些基督的名未被傳過的地方去。」10

公元七五三年他返回荷蘭,在弗色然(Frisian)人中間工作,因該處仍有很多人未曾聽聞福音。有一次他與五十餘位助手及隨眾在邦尼河畔(River Borne)搭帳棚,預備為一班初信者舉行堅信禮聚會。但聚會尚未開始,忽然有一群異教徒持著槍械,趕到營地把他們殺死了。中世紀歐洲最有魄力,在人看來最成功的宣教士,也就此結束了他一生的工作。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