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 尼 法 修 (Boniface)
又称 温 弗 烈 (Winfried)

中世纪早期,天主教在中欧的宣教工作主要得力於波尼法修,他被誉为“黑暗时代最伟大的宣教士”丶“基督教拓展中最出类拔萃的宣教士”,并且是“对欧洲历史具有最深远影响力的英国人”1

波尼法修凭着他个人及天主教教会领袖对宣教工作的了解,虽已克诚竭力执行任务,但根据艾雷文说:“波氏的工作其实反映了英国及整个欧洲大陆属灵素质的降格,因他们开始看重教会过於基督,看重圣礼过於圣经。”2

波氏於七世纪末叶在英国的得文塞(Devonshire)出生,年轻的时候已进修道院,三十岁被封为神甫,他在本土极有可能成为一位出色的教会领袖,但他心中所牵挂的却是欧洲大陆未入教的异教徒。第一次带着任务去荷兰弗色然(Frisians)人当中工作,可惜因为政治势力敌对,政局混乱,没有成功。

结果他返回故土,打算留下来,在一修道院担任院长,但心中对海外宣教的负担却挥之不去。公元七一八年,就是他第一次出差後三年,波尼法修重临大陆。这次他先到罗马,从上次经验他已学到一个功课──教皇的认可与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他先到罗马,盼望得到教廷的赞同,结果如愿以偿,且影响了他以後一生的工作。他不再以独立宣教士身分出去,而是罗马教廷的大使,奉命在中欧教会中建立教皇的权威。

波尼法修先到德国,然後转赴苏格兰低地一带,停留三年之久,再回德国。公元七二三年,他第二次赴罗马,那时他已受贵格利二世任命为宣教监督。他回到德国後即积极展开宣教工作,一直到寿终,在莱因河一带赢得了“勇士”的美名。

原来那里有许多挂名基督徒对信仰很冷淡,陷入从前所信奉的鬼神丶邪术等异教的风俗。波尼法修为了遏止这种歪风,认为只有采用激烈手段,朝异教的要害猛力砍下去,务求斩草除根。他召集了一大群人来到该士马(Geismar),就是神圣橡树雷神所在地,在群众惊惶的目光下,他把橡树砍了下来。无疑是触犯众怒的大胆举动,但事实证明,该树或该神根本没有任何超然的力量。波氏一时声名大噪,不久就出现了一些因该事而引起的幻想故事在民间流传。其中一则说到“那巨大的橡树一倒下来,树身便立刻分裂为四半。并且一接触地面,便很神奇的变为十字架的四臂,且四臂等长。”3

史腓力评论那是“宣教政策很重要的一个成就”4。成千上万的人因此明白基督教的神超越一切,而愿意接受水礼。波尼法修因此大得激励,放心继续依法泡制,在各处毁坏庙宇和神龛,又把圣石打碎。後来他开始怀疑这种侵略性的举动是否正确,就把疑虑告诉监督,对方也认为这样激烈的方法不智。更有意义和果效的方法是“询问他们信甚麽神,该神始源与世界起源的关系,类似人类的特徵等,希望从他们答案中指出,他们信仰中自相矛盾和荒谬之处,使他们自惭形秽,自知不对。”5

砍圣树和捣圣坛,对波氏初期福音工作无论有甚麽贡献,建立一个成长的教会无疑需要更多的努力。波氏继承前人遗风,发展修道院训练当地传道人。他先栽培一小撮修士,分派他们出去,每人负责一个新区,然後在当地设立小型修道院,为初信者举办训练班。

波氏唯一最具改革的作风,是热心招募妇女参与宣教。“这是妇女数百年来第一次积极参与宣教工作”,来德里写道:“这种现象到了十九世纪又再重现──十八世纪莫拉维亚(Moravian)运动可算例外,当时妇女在初入教的群众中扮演基督教的代表,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6

波氏第三度重访罗马之後,在公元七三七年,他被委派在巴伐利亚(Bavaria,德国南部一独立国)一带组织主教辖区。公元七四四年他创立了着名的弗尔达修院(Monastery Of Fulda),直到今天该院仍为德国天主教活动的中心。

波氏的丰功伟绩若没有马特尔(Charles Martel)大力支持,恐怕难以实现。马氏曾在主後七三二年都尔之役(Battle Of Tours)中战胜回教徒,扭转长久以来与回教争执的局面,波氏曾写道:“若非法兰克(Franks)君主的庇护,我既无能管理教区内的教徒,也无力保护神甫和男女修士。若非他的谕令和他尊名的威力,恐怕我亦无能阻止异教风俗和拜偶像等亵渎真神的事件发生。”7

波氏一切的努力都为了罗马天主教会——用他自己的话说:“要把异教徒萨克逊人的心扭转过来,归向大公教信仰。”“又把他们招来,与其他人一同归在母会的名下。”8 从这一点来看,难怪波氏的工作与塞尔特及法国修士的宣教工作起了冲突。史腓力认为“他收割了别人劳苦的功效,只要他容量大些,便不至摧毁别人在主工作上进一步的用处。他不能容纳任何个人的特色,对他来说罗马天主教才是纯正的基督教……。”9

许多塞尔特宣教士不但结了婚,并且认为传道人结婚是好的,波尼法修却认为那是可咒诅的。他受罗马天主教的思想所影响,重视形式,对一些无足轻重的问题也一样斤斤计较。例如复活节期,吃某种肉类的特权,望弥撒时划多少次十字等,凡此种种,他都轻易加上假先知的罪名。

在末後几年的事奉,波氏放下了曾耗费他许多精力的行政工作,重新投入宣教开荒工作。尼尔写道:“宣教的热诚终於占了优势,再次催逼他往那些基督的名未被传过的地方去。”10

公元七五三年他返回荷兰,在弗色然(Frisian)人中间工作,因该处仍有很多人未曾听闻福音。有一次他与五十馀位助手及随众在邦尼河畔(River Borne)搭帐棚,预备为一班初信者举行坚信礼聚会。但聚会尚未开始,忽然有一群异教徒持着枪械,赶到营地把他们杀死了。中世纪欧洲最有魄力,在人看来最成功的宣教士,也就此结束了他一生的工作。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