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
劉老/張宇理
劉老:
做人難,做老人更難,做個老年喪偶的獨居老人更是難上加難。
我已年過八十,老妻在十四年前離世,兩兒兩女均已成家立室,孫兒也有數名;可我卻孤寂無人過問。為了想兒孫常來探望,我不惜裝病撒謊,有時到他們家中故意取去一些東西,或是向親友告貸不還;有時深夜打電話到他們家中,或幾個星期不給他們電話,看他們反應如何,目的是引起他們的注意,等他們對我多些關心。其實數年前我還交過幾個六十多歲的寡婦,希望找個老伴,但子女們齊聲反對,說我人老心不老,恐對方只看上我的老本,若然離婚便人財兩失。他們個個享受家庭溫暖,哪管老父孤單淒冷,我也有數說過他們,叫老大勸勸弟妹們孝順些;他們又說我搬弄是非,挑撥離間,我真的有苦無處訴。坦白說,現在若他們生病或失業,我覺得是現世報。可他們說我面慈心毒,咒詛他們。他們常帶我去教會,我看在教會的人都笑容滿臉,包括我的兒女媳婿在內,心中覺得很不舒服。虧他們還說常為我祈禱,又說上帝是公義慈愛的。我看基督徒人前人後兩副面孔才真!
張宇理:
今天人的壽命越來越長,老年人的問題相應突出。老人所面對的,不僅是經濟問題,更常被人忽略的是老人的心理問題。
老年人退休後閒在家中,社會角色和關係雙雙中斷,難免有失落感。這時,家庭成了唯一的生活陣地,家人成了唯一的社交圈子,倘若好像舊社會一般四代同堂,子孫環膝,老人含飴弄孫,不問世事,倒也覺得享受清福。
不幸的是,隨著社會轉型,家庭規模不斷縮小和核心化,加以職場上競爭激烈,老人的子女必須投入競爭,還要照顧自己的家庭,真不容易抽時間與父母感情交流。等到父母親年屆七、八十歲,由於體力衰退,難免對子女倚賴日增,可在這個時候,做兒女的自然也不再年輕力壯,他們的體力也漸走下坡,對父母日增的要求,便越發覺得力不從心了。
現實情況是:父母的年齡越大,越需要子女伺候身旁時,子女越無力盡孝。這個問題當怎麼解決?
解決方法需雙方彼此體諒,各盡本份,並接受外界的幫助。
子女職責
首先,為人子女者應該明白,孝不僅是傳統美德。孝的意義也不限於報答親恩。孝是天經地義的事,是上帝的命令。上帝將孝道列於十誡人倫關係之首,不是無因。因為:孝就是人倫社會關係的基石。
相信沒人反對社會有恤老憐貧的責任。問題是誰是社會呢?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所以恤老憐貧的責任不應該由沒有面目的社會承擔。人人都當從自己的家中起學習行孝(參提摩太前書五4),然後才推而廣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耶穌在世時,曾斥責不奉養父母的人是廢棄了上帝的道(參馬可福音七10至13)。祂被釘在十字架上,垂死之前,仍不忘委託門徒照顧母親。祂給我們留下孝的榜樣是:死也不要不理母親。
孝的基本內容有兩方面:一是養身,即關懷父母物質的需要;二是養志,即照顧老人的心理需要。關乎第一方面,很多國家的政府都願意負起這個責任。因此,現代老人最需要的,不是物質,而是感情上的慰藉。老人因為行動不便,從前自信十足的,現在也缺乏安全感。加上社交圈子,隨著身體日衰,越縮越小,小至與老伴朝夕相對。而喪偶獨居的老人,則就連說話的對象也沒有了,天天孤燈隻影,仿如被世界遺棄。做子女的若能設身處地為老人著想,就必體貼關懷,多抽時間相伴。即或不住在一起,也須殷勤致電寫信慰問。
遺憾的是,很多人對自己的小孩無微不至,慷慨大方;但對老父老母親就吝惜時間金錢,總能找到輕此重彼的理由。此情此景,父母親看在眼裡,憶起昔日孩子小時,自己曾怎樣含辛茹苦,衣不解帶。撫今追昔,能不痛心疾首嗎?這些不孝子女每每以為,他們這樣做是愛自己的孩子,栽培下一代。殊不知這樣反讓孩子折福。為甚麼呢?因孩子從模仿中學習,他們看見父母親如此對待親爹親娘,將來也依樣畫葫蘆。這樣父母就讓子女承繼自己的不孝罪名,失去上帝應許給孝子賢孫的福氣(參以弗所書六2)。
其實,父母若帶領小孩自幼關心老人,小孩不但能多得一份祖父母的愛,他們還能從關懷老人的過程中學到社交的技能,培養寬廣的胸襟,體會孝心、博愛和平等的精神。這對於他們將來做人處事很有益處。
老人留意
另一方面,老年人也當自強不息,避免過度依賴子女。行動自如的老人應該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例如參加教會的長者團契,做義工,探訪病人,上老人學校,鍛練身體,學習繪畫、書法、唱歌、彈琴,以及培養栽花、養魚、編織等各種興趣。退休後又能行動自如,是人生美好的黃金時代。因這時,既不須為五斗米折腰,又有閒看書,參加一些有意義的工作,使人生更豐富多彩。
不過老人的黃金時代,也像青春少艾的日子一樣,轉眼即過。老人最重要的還是豁達樂觀,心胸開放。不要將眼睛的焦點集中在自己和家人身上。因為老看自己,就顧影自憐;老看子女,就給子女很大壓力。老人最好不要想子女當如何如何報答親恩──這是子女當費心的問題。從來父母對子女都是付出多,收回少。子女將來也必如此。所以,子女若因種種原因不能盡孝,老人也當靠上帝的恩典接受現實,勇敢前行。負面的情緒,如悲忿、怨恨、苦毒,不但無補於事,而且損害身心。老人若不肯接受現實,終日怨天尤人,特別容易患病。保健方法是「靠主常常喜樂」(腓立比書四4)。因「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十七22)「靠主」就是不看環境,不看兒女是否孝順,也不看自己的身體狀況,每天仰望耶穌,把重擔交給主,靠主的恩典保持心境輕鬆愉快。
有些老人為了激發子女憐憫關懷,使出「奇謀妙計」,裝病裝瘋,怪言怪行,結果每每弄巧反拙,讓自己變成一個古怪可怕的老人,教兒女越發厭惡疏遠。這樣老人的心就更被傷透。我認識一個老人,故意忍痛不給兩個兒子打電話,看他們是否掛念老媽。結果她等了半年,越等越心痛,因為兩個兒子竟也真的忘記老媽!這種傷心其實不必要。老人不要用自己的聰明想些甚麼「奇謀妙計」,上帝給的錦囊妙計是:
-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箴言三5至7)
- 「常要追求良善。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五15至18)
「靠主」是不靠自己的小聰明,全心信賴上帝。相信上帝的方法最好,相信守主的道蒙福。因此單純地「認定祂的路」,「遠離惡事」,拋棄彎曲怪誕的思想,常追求良善,坦誠正直。不住的禱告,無論想起誰,都為他們禱告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羅馬書十二14)。因你咒詛人的時候,先咒詛了自己,第一個不快樂的人是你自己。
老人應該學習「凡事謝恩」,甚麼事都往好方面看,這是上帝所定的旨意,是上帝賜福的方法。一個滿口感恩的人,自己先快樂,別人也樂意接近他。反之,若終日愁眉苦臉,怨天尤人,彷彿全世界的人都欠了他,這人不但心裡苦毒,還教人不敢親近呢。
老年人怎樣清除負面思想呢?我認識幾個老人,有的天天為人禱告,有的勤背聖經。天天為人禱告的,大家都感激他,歡迎他,尊敬他,親近他。勤背誦聖經的,教人欽佩稱羨,他自己又因此心情寧靜,容易安眠,真如聖經詩篇第一篇1至2節所記的:「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一個愉快祥和、充滿愛與感恩的長者,在教會裡受後輩愛戴尊敬,兒孫也以他為榮,他就等於年老還「結果子」。
教會是老人的第二個家。現在的世界早已成為地球村,社會流動性大。年輕人為了學業、工作和自己的家,不能伺候父母身旁。俗語說:「遠親不如近鄰」,教會的牧師、傳道人就近關懷,老人彼此照應,有時比遠方或生活忙碌的子女還來得親切可靠。老人參加教會活動,不但拓寬社交,排遣寂寞,還有益身心。根據多項研究證實,每週去教會禮拜的人,較之不參加教會活動者,更為健康長壽。孤獨孤僻不僅帶來精神上的痛苦和頹廢,還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削弱身體免疫功能。根據美國一項統計,七十歲以下獨居的離婚男子,得心臟病、肺癌和胃癌的死亡率,是非獨居者的兩倍;肝硬化的死亡率是三倍,高血壓也約三倍。可想而知,煢煢孑立不利身心。上帝叫人集體敬拜、彼此相愛,其實是教人怎樣保養身心靈健康。有些人以為,「甚麼天堂和永生?都看不見、摸不著,失去也沒相干。反正現在就沒有。」事實卻不然,拒絕耶穌,拒絕你的創造主,你從今生起,就不斷流失福氣,而且白白受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現代社會變遷很快,老人須按實際情況適度調整自己的思想。好比說,眼前保險行業最新的點子是向中年人大力推銷將來住進養老院的計劃。換言之,大家都看到未來社會的趨勢是人老了,到了不能自理的地步,就須搬進養老院。子女因為生活問題,無法廿四小時看護著老人,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實。養老院遂應運而起,為日益增加的老人提供專業服務。既然子女將來老了,也得住進養老院,老年人就應該放開懷抱,不要以為住養老院是被子女拋棄。老年人應該思想開通,趁還能行動時多參觀養老院,和子女坦誠討論,將來需要廿四小時服務時,自己有何心願。此外,我呼籲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當留意改善養老院的服務素質,提升老人住進養老院的願望;不要像現在,教老人「聞養老院色變」。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viewpoint/viewpoint.aspx?id=trvp531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531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