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怀念—追记王永信牧师的事奉人生

冯文庄 钱志群

王永信牧师于2018年1月4日走完了他在世上最后的旅程,归回天家,享年92岁。转眼之间,这位神的忠仆安息主怀已过半年了。他虽息了地上的劳苦,但他做工的果效随着他,他事奉的精神仍在激励我们。

年少就有的还债情怀

1925年王牧师出生在中国北京,原名天惠,是家庭中第三代基督徒,从小受到很好的属灵熏陶。他那生长在河北省保定乡下的祖父祖母,在极力排斥西方宣教士、极力排斥基督教的社会环境中,冲破重重阻碍,成为当地当时分别在两个村庄唯一信了主耶稣的人,后来组成家庭,传承信仰。王牧师九岁时随父母到教会,11岁那年在宋尚节博士的布道会上重生得救。其后他开始在王明道先生所牧养、他母亲担任执事的北京基督徒会堂参加礼拜,灵命得以健康成长。15岁时他便被主呼召,立志奉献。

高中毕业后,他先后在北京辅仁大学和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外文,学业因受中日战争的影响而断断续续。1949年王牧师举家南下香港,次年转居台湾。1953年他在台北及台南卫理公会开始为期四年的全时间事奉,1955年植立台南卫理公会,并就读台南长老会神学院。1957年,他远赴希腊、法国及北欧诸国旅行布道,在瑞典事奉期间得神特别呼召:“要为本国之民大发热心”。1958年他与家人移民美国,翌年在美国中央神学院进一步装备。毕业后,他为主重用,创办了美国“中国信徒布道会”(中信,Chinese Christian Mission)、香港“世界华人福音联络中心”(华福)、美国“大使命中心”等具有广泛影响的福音机构;也是10/40之窗的共同提出者、洛桑及主后2000福音遍传运动的召聚和领导者。他创办了《中信》、《今日华人教会》、《大使命》等期刊。

王牧师擅长文字写作,中英文俱佳,出版数十本书册,如《真道手册》、《将来必成的事》、《中华民族的最后转折点》、《从永远到永远》等,文章广见于《中信》、《大使命》等刊物上。

王牧师的福音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一生不停地走着一条不折不扣的还债之路。他时刻不忘主恩,时常怀揣对来中国拓荒而全然摆上和牺牲的西方宣教士们的感激。知恩图报、欠债还债的心态成为王永信牧师一生宣教的不竭的动力。

以文宣道的中信情缘

1958年王牧师移民美国后,正赶上美国华人查经班开始雨后春笋般兴起。神让他看到,要福音广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莫如办刊物。1961年神学院毕业后,怀揣仅有的一百美元来到密执安州底特律市,凭信心租了一个月租25元的车库作办公室,自己住在上层。从前在台湾青年团契认识的有文笔功底的楼铠弟兄,在听了王牧师所得的异象后,也热心支持,于是开始了有四人参加的祷告会。1961年10月“中国信徒布道会”正式在美国成立,成为一间超宗派的福音机构,旨在将福音传给万民,传遍地极。

为办刊,王牧师先到印刷厂当了约三周时间的学徒,学习印刷和造版。神感动一些弟兄姊妹奉献买了一部二手平版印刷机并帮忙装订和邮寄。在神的恩领下,1962年2月,他们印了两天两夜,第一期英文版《中国信徒月刊》(Chinese Christian Today)面世,印量五百份。没想到,读者们反应很好,并强烈建议改为中文版。3月份,期刊便迅速以中文面世,索阅者众,第二、三期已发行至四千多份,当年达到了七千份。

王牧师的未婚妻、从台湾来美国读护士的张茀迪赶来会面。一进那间车房,看到他办公和生活的情形心里凉了半截,她根本没想到在美国办公和生活会有这种困窘状况,窄小的屋内除了一张能折叠的办公桌、一张旧床,剩下都是些装物品的硬纸盒箱子。自来水管被冰冻住,就挖一些外面的雪回来溶水洗脸。幸好那时街对面的老姊妹李伯母热心照顾王永信的起居饮食,每天给他做饭、洗衣。张茀迪与王牧师结婚,从学煮饭开始,帮助王牧师。为应付各地日渐增加的订阅量,王师母毅然以全部嫁妆费六百美金,购置了一部地址打印机,以解决发行量不断上升的需要。此后,王师母作护士的薪金便成了中信开销的主要来源。神感动周约彼加入中信,成为中信的第一位全职同工。同工、义工们常工作到深夜,甚至天亮。有时,中信拮据得连寄刊物的邮费也没有;但神让王永信每次都坚信神及时的供应。50多年来《中信》月刊不仅从未脱期,后来又增办了Challenger(前为通读月报)季刊和《传》双月刊。

1972年9月,中信从底特律西迁加州旧金山以北的柏城(Petaluma),购买一个占地四亩多、有六间小房子的鸡场。后来再蒙神恩典,藉弟兄姊妹们的奉献和支持,有了更具规模的办公场地,中信事工也有了更快的发展。

在王牧师推动下,中信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在华人聚居的世界各地设立事工。1961年11月,紧接着美国中信成立后一个月,台湾中信成立。1965年,香港中信成立;其后历届总干事和各地同工合作,相继成立新加坡中信(1977年)、加拿大中信(1979年)、马来西亚中信(1991年)、澳门中信(1993年)、澳洲中信(1993年)、新西兰中信(1997年)、泰国中信(2001年)和哥斯达黎加中信(2001年)。

经过几代总干事的薪火相传、经过众多同工和义工的辛劳,神带领《中信》月刊已发行到世界101个国家四十多万份。中信事工也从文字扩展到福音广播、大城市的福音中心、很多国家的宣教差传及门训等多领域、多元化。“福音传华民、恩泽遍万邦”是今天中信传福音的主要异象。

王牧师虽于1976年转身其他事工,但一直关注中信。在2016年中信55周年感恩庆典上,90多岁高龄的王牧师携师母赶来庆祝,并给中信提出三个V的鼓励:继续持守国度异象(Vision),作先锋(Vanguard),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为主打美好的胜仗(Victory)!

抚今追昔,饮水思源,中信同工们不忘王牧师等前人艰辛创业的初衷初心,效法榜样,忠心做工。

放眼神国的普世福音

王牧师一直强调,神的国度是超越个人、宗派的大国度,华人教会的领袖们都应有广大之心,致力于普世宣教。

王牧师1970年参加Urbana宣教大会时,和数字华人牧师同有一个负担,用了两年时间筹备了“北美华人福音会议”(NACOCE),旨在加强北美华人教会之间的交通与合作。1972年北美华人福音第一次会议召开,有380位华人教会领袖出席。此后15年共开了四次会议,并于1987年与世界华福合并。

世界华福的诞生也因着神给王牧师等领袖的负担而酝酿诞生。1974年在瑞士举行的第一届洛桑会议上,有70余位华人代表。会上,王牧师等在分享讨论时有了世界华福大会的构想。1976年8月18至25日,世界华人福音会议在香港召开。1,600多位华人代表来自世界各地。大会以“华人教会,天下一心,广传福音,直到主临”为大目标,正式成立了华福中心,旨在促进华人教会之合一及增长、预备华人教会向大陆、向普世传福音。1976年王牧师将中信事工转交郑果牧师后,任华福联络中心总干事达十年之久。

1985年,王牧师接受世界洛桑福音事工委员会(LCWE)之邀担任副主席之职,1987年他出任葛培理牧师创立的“洛桑普世福音事工执行委员会”的国际主任,筹办第二届洛桑会议并任大会总干事。

1989年他推动“公元二千福音遍传运动”(AD2000 and Beyond Movement),担任董事会主席,而且带出未得之民的10/40之窗的宣教视野。透过这些事奉,他不但有机会与各国教会的领袖共商天国事工,也为华人教会树立榜样,不分种族,投身普世宣教。此运动根据创起的规定,按时于2001年4月正式结束。主后二千运动在12年短短的时间内,在全世界各地获得肯定与合作。

王牧师在1989年,因深觉宣教工场上的工人们神学训练的重要,还成立了大使命神学院。之后,在1993年,神学院演进为大使命中心,以“深化灵命,迈步差传”为大目标。

1996年开始,王牧师在北美发起“中国大陆学人培训”事工。

总之,王牧师所投入的事工超越地域种族及文化,旨在推动我们放眼神的国度。

亲力亲为的福音脚踪

王牧师不光竭力推动和领导普世福音,而且自始至终亲力亲为传福音。

在中信文字宣教的同时,他也推动环游全美的福音布道。1964年,他一个人开车环游全美。他在车顶上放了一个大牌子,写着:“世界末日近了,快悔改,信耶稣!”他穿着福音背心走到人群当中,派发自己印制的单张,做街头布道, 全程一万公里,历时一个多月。

多年后,他仍记得一些不受欢迎的细节。当他开车进了波士顿城时,旁边开过来一辆车,车里坐着两个青年人。其中一个向他喊:“他真的要再来吗?他什么时候再来?”因车在运行,王牧师只向他喊了一句:“比你所想的还要快!赶快悔改吧!”那二人听了大笑并疾驶而去。继续开到一个交通红灯前停下时,在路边看见他车上牌子的一个彪形大汉,边骂边奔向他的车子。但感谢主,那人的手刚要碰到王牧师的车门时,绿灯亮了,王牧师立即启动车子离开了。车子开入一条较狭窄的街道,又有一个青年人看他车上那块牌子,边笑边骂,还向他的车子吐唾沫。

1965年,王牧师领了中信的周约彼、游宏湘等环美布道。行程四、五千公里,穿州过省。每到一地,就联络当地年轻人们,一起派发福音单张。

1966年,布道队增至八队,每队二至四人。王牧师还召集了一些信主的留学生,组织“暑期福音布道队”和“中华圣乐合唱团”,在美加各地的校园、唐人埠等华人聚居的地方撒种开荒。

中信董事罗裕康说,他1968年结婚时,和妻子的蜜月旅行就是参加中信的环美布道。

不光环美,王牧师也足至五大洲布道传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苏联解体时,百姓的心灵非常空虚,对福音开放。王牧师是第一位受邀前往那里主领布道会的华籍传道人。之后,他又多次去那里传福音。1994年那一次,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近70岁高龄的王牧师也同样通宵坐夜车。一周之中三次往返于两地之间,风尘仆仆,不顾当地危险的社会治安,奋力主领布道会、奋兴会,带领年轻的同工们在莫斯科的商场里传福音。有一天王牧师在地铁里,带领一位华人接受了主,那位华人接着把王牧师带到他经营的小旅馆去传福音,住在里面的四五十位华人都接受了主。

虽然不远万里传福音,王牧师也不忘记左邻右舍,甚至在他居住的车房小区,也推动有关活动,向老人们传福音。

审时度势的福音先机

神赐给王牧师在宣教方面洞察先机的恩赐。他总能审时度势,在每一个时期看需要,因势而动。

60年代初期,他看到了文字事奉的意义而创立中信,还组建“中华圣乐合唱团”,租车巡唱布道,灌录了几张唱片,大大蒙主使用。

60年代中期,地球同步卫星刚试验成功。王牧师已看到电视越洋传福音的潜力,介绍这新兴大众传播媒介,提醒教会需要电视专业人才。他是华人基督徒中最早拍摄福音电影的先驱,中信制作的第一部电影,便由王牧师策划,改编于双目失明却用美好见证感动无数人的蔡苏娟女士的同名传记故事《暗室之后》。王牧师为此曾去宾州拜访她多次。影片拍好后,他带着影片到处讲道、呼召了很多人归主和奉献。后来中信也陆续自制和合制了一些影片及DVD。

80年代王明道先生刚出狱,王牧师就带着摄影机赶到上海,拍下王明道夫妇的音容相貌,这珍贵影片已成为海内孤本。

90年代,共产主义在一些国家骨牌式崩溃,东欧门户开放,加上中国六四事件引致知识分子的出国热,正是传福音的大好机会。王牧师在美国与海外校园合作,推动大陆学人事工,出版《中国学人培训材料》系列。同时,透过大使命中心的事工,十多年来带领短宣队在新东欧、独联体、喜玛拉雅山区、巴尔干半岛、太平洋岛屿以及波斯湾等地开拓福音工场,并将工场交给华人教会及机构继续跟进,实践“伙伴式宣教”。

2009年初,84岁高龄的王牧师在大使命中心召开第一届网络宣教论坛筹备会议,并在8月亲自主导召开了第一届网络宣教论坛,推动新媒体时代的福音运动。他还倡导为教会和神学院开设一门“网络宣教”的课程。在“普世佳音”和“海外校园机构”联合制作一套课程时,王牧师为此写了序言。

毫不妥协地持守真道

目睹世俗败坏、世风日下,很多教会不敢发声责备的情况,王牧师深感担忧,并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呼吁。2006年,他发起“美国回归真神运动”,推动维护传统婚姻、反对同性恋、维护圣经无误等。看到美国人在道德、精神上的败落,跟他们的信仰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教会也在不断向社会让步。王牧师为此写了一本书America Return to God《美国归向真神》,印了50万本,广泛寄发给美国参议会、众议会、大学校长等,受到了不少漫骂,但他毫不妥协。

王牧师于2013年夏天以“美国之死”为题,上书二千多位各界领袖,呼吁美国人悔改,回归真神。

王牧师曾在加拿大参加一个纪念王明道先生的特会,在最后一堂,他临时换了讲题。因为那时刚好发生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同性婚姻法案。他更换的讲题是:“假如今天王明道先生在美国,他会怎么说?”他说王明道先生绝不会不闻不问,沉默无声。现在有多少教会敢站出来反对呢?他认为胆量是今天教会所缺少的,教会躲在四壁里面追求属灵,是不尽责任的态度。

王永信牧师的一生,是为主鞠躬尽瘁的一生。他留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属灵遗产,愿主亲自记念他和他的家人,也愿主加添我们的能力,为主的事工尽心竭力。

(本文借用了中信两刊及网络上一些亲历亲闻数据,谨致谢意,愿主亲自记念。荣耀归主名!)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s20180401
转载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79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