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使者的传承

刘耀光

传承的佳话和使命

有位名叫金波(Edward Kimball)的主日学老师,很关心班上一名爱打瞌睡、不爱读经的学生,并在学生打工的鞋店货架旁带他信主、献身。这个学生后来成为世界知名布道家,他就是慕迪(D. L. Moody)。有一次,慕迪到不列颠群岛的一间小教会讲道,教会的年轻牧师梅尔(Frederick B. Meyer)被他所讲的金波的故事所感动,传道生涯全然改变,后来也成为知名布道家,并在美国校园讲道时,带领了柴普曼(J. Wilbur Chapman)信主。柴普曼后来负责青年会事工,于1934年请了翰牧博士(Dr. Mordecai Fowler Ham)主讲了连续十一周的聚会,当地青年葛培理(Billy Frank Graham)在聚会中信主奉献,后来成为大布道家,一生向超过两亿人传扬福音!

这是一段福音传递的佳话,由默默无名的金波先生开始,至今改变影响了千万人的生命。有句话说,“你能算出一颗苹果有多少粒种子,但不能算出一粒种子会长出多少颗苹果”。

今天我们得着福音的好处,都是先贤先辈将福音代代传承的结果。我们也是这传承过程中的一环,需要继续把属灵的福分传下去。然而要如何传承呢?我们要从这福音本身,也是第一位福音使者耶稣基督的身上来学习。

一、走入人群

马太福音九章35节说:“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耶稣不是坐在家里大谈天国之道,也不是在舒服的朋友圈或门徒中穿梭,相反,祂带着门徒“走遍”各城各乡,进入各种场合,包括充满病痛、绝望、贫困的环境。祂是走进人群,以“走入人群的行动”展现福音使者的传承。

我们常说要与主同行,也唱这样的诗歌,然而,我们知道主耶稣的脚踪是怎样的脚踪吗?耶稣的“走遍”不是一次旅行、一个事件,而是一直不断地行动。主的心是宣教的心,主所走的路没有局限在某一固定的范围。祂到过热闹繁荣的大都市,在宗教气氛浓厚的耶路撒冷传扬天国的福音;祂也到过偏远落后的穷乡僻壤,在犹太人所轻视的外邦异族中做医病、赶鬼与救恩的工作。祂一生周游四方,不辞劳苦地穿越街头巷尾,无非是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上至君王权贵,下至贫苦大众。

如今,我们舒舒服服地享受教会的敬拜和肢体的关爱是很好,但这不是一个福音传承者的生活方式。一个福音使者不只懂得聚会、散​​会、然后再聚会,而是更要注重福音的传承;而要传承,就要走出去,走进人群。

当然,走出安乐窝需要许多勇气,因要面对各样的情况和各式的困难、冲击甚至攻击。然而,如果不走进人群,这福音的棒子怎么交出去呢?没有耶稣当初走进人群,怎会有门徒的出现?如果没有门徒走进人群,怎会有教会的出现?如果教会不走进人群,我们今天怎能得着属天的福分?

只有实际接触人,才能了解人;只有了解人,理解人,所传的福音才能让人明白,触动人心。

二、体察需要

马太福音九章36节:“祂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一个福音使者的传承,不但要有“走入人群的行动”,还要在走入的过程中具有主耶稣的眼光,见祂之所见;否则容易只是走马看花,或只产生短暂的人间同情,不能透视苦情背后的真正原因和真正的解决方式。因此,福音使者的传承还需兼有“体察需要的眼光”,要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怜悯。

中南美洲有许多来自中国内地的同胞,为追求更好的生活,费尽心思离乡背井,飘洋过海。但来到之后,发现事实和期望实在相差太远,终其一生的日日劳碌,只为一份微薄的利润,还整天活在随时会被打劫、甚至赔命的恐惧中。他们唯一的消遣就是赌博,所以这消遣就成为他们不能脱离的网罗与苦海,甚至导致家破人亡。他们需要耶稣,需要平安,需要有人进到他们当中,向他们宣讲平安的福音,医治他们受伤的心灵。

记得2010年6月我带短宣队到贝里斯探访,进到一间杂货店,店主没听过福音,也没什么表情。我们凭着信心与他们分享,刚讲到一半,女主人突然流泪哭泣。原来前几天有小偷破墙而入,将他们的整个保险箱搬走,过去几年劳动的心血和护照、签证等重要文件全没了!那时我们心中都涌出一份怜悯。我们将能给人生带来转机的福音分享给他们,他们愿意接受耶稣,愿意让受伤的心被主医治与安慰。同年十月我再带队前去探访他们,发现他们脸上不再空白落寞,而是和蔼可亲,满有盼望。

其实不一定需要去贝里斯,我们在每日的生活中也会接触不同的人,当我们看到他们,我们看到什么?还是什么都没看见?如果从来没把他们的存在看到心里,我们每天就只是与他们擦身而过。我们有太多的问题要处理,有梦想和目标要追求,根本没有空闲、没有精力去管别人的事。别人信不信耶稣,跟我何干?俗话说“各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求主怜悯,让我们有祂的眼光来看见人的需要,有祂的心肠去怜悯人的心灵之需,因为只有怜悯的心可以促使我们采取行动,也只有因怜悯所采取的行动才有意义。

牧人找寻迷羊很辛苦,但找着了就快乐;传福音虽辛苦,但有盼望,因为我们能看到收割的喜乐。愿主帮助我们有长进,有能力。

三、传递异象

马太福音九章37至38节:“于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祂的庄稼。』”在这里,耶稣把祂一步步踏过的脚踪、一幕幕所见的需要形成一个异象传递给门徒,好让门徒见祂之所见:举目都是需要尽快收回的庄稼,这是一个带有紧迫性、时机性的大使命。

今年五月我再次带短宣队到厄瓜多尔,那里有主流离失所的羊群。当地城市原先的华侨都讲广东话,宣教士、教会里比较稳定的弟兄姊妹也讲粤语。但现在却有一批批讲普通话的同胞大量移民过去,街市上每两步就是他们开的商店。教会为了要收割这些庄稼,把原先用广东话的敬拜改为普通话,为的是能将福音带给他们,可以说是在抢时机,因为异端耶​​和华见证人非常活跃,我们不去,这些羊就会被拉走。所以这是一个呼声,我们要紧迫祷告,求主差遣工人去收取祂的庄稼。

短宣队员回来后在教会分享了在禾场的所见所历,所领受的传福音的迫切性,其中虽有一些有趣的新鲜事,但那不是目的和重点,目的和重点是传递主宣教的异象,唤醒众弟兄姊妹的怜悯心,看到同胞的需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

异象要传递才会有新的福音使者展开新的行动,也才有新一轮的薪火相传。福音使者产生新的福音使者,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当我们祷告时,神可能差派别人,也可能差派我们。不论差谁,主都会赐下权柄、能力与恩赐去完成使命,借着福音使者完成衪的工。

结语

厄瓜多尔、贝里斯等国所处的中南美洲是个宣教的大禾场,很适合北美教会的参与,无论是广东话、普通话或是儿童事工,都亟待收取庄稼的工人;而主对工人的要求不在于有多少能力,而在于是否愿意让主使用。

让我们一起回应主的呼召,成为新一代的福音使者,主动进入人群,用主耶稣敏锐而怜悯的眼光看到需要和苦情,将福音与天国的真理向他们宣讲与教导,用主的爱使他们受伤的心灵得着安慰,并进一步将福音的异象传递给更多的弟兄姊妹。

(作者曾负责本会海外差传事工,现为本会支援性宣教士)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s20160106
转载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64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