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冲破文化的屏障?
连心桥
屏障的双重功效
屏障有正面的保护作用:例如避风港,后面所环之山及前面的防波堤,都有挡风防浪的功能。但屏障也有负面的阻隔作用,例如在香港,很多沿岸的高楼阻截了海风进入调节内陆气候的功能,又围堵了污染的热气,久久不能散去,导致城市持续高温。这让我联想到宣教,是什么阻碍福音二千多年,并仍然在阻碍中无法沟通对流,使福音在某些地方窒息?
宣教中的文化屏障
文化既抽象又具体,文化的外围似乎是衣食住行的生活模式,其实里面有一个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群体怎样看世界,因此又叫世界观。每个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三个观念:什么是真?什么是好?什么是对?这三个观念在一个群体中约定俗成,成为该群体的统一理念标准,引伸出统一的行为模式,发展成为具有统一性及传承性的社会架构。而文化具体再分则包括:语言、民族、社会、青少年、专业、教会文化等等。
宣教士要如何冲破文化的屏障
一、宣教士乃跨文化工作者,不是要冲破文化的屏障,而是要跨越它,使文化不再成为阻力,乃是助力,设法让其积极的效能发挥出来。
二、因文化架构有其约定俗成的统一性,所以文化会带来认同感。跨文化宣教士必须学习当地文化,更不可忽略语言带来的亲和力。宣教士一旦能用当地的语言沟通,立即就变成自己人。语言包含了很多文化的表达:例如韩国人的称呼是根据对方的年龄、辈份,会在动词上加上尊敬语。
三、因为文化有传承性,可以透过学习而获得。在学习当地语言的过程中,宣教士能更多了解当地的文化。笔者曾在菲律宾宣教13年,开荒佈道。记得初到菲律宾时,没有学习当地语言,以为只用英语便可;但总觉得有隔膜,沟通时对方只微笑,不愿说话。原来他们年轻一辈虽然完全能听懂英语,却仍然不习惯用英语表达,而年长的则未必都学过英语;而面子文化又使他们不便说出真相,便只有微笑回应。
后来我学习当地语言,当我能用福建闽南语跟华侨沟通、用一点戴加洛语与菲律宾本土人对话时,立刻便把彼此的文化距离拉近,对佈道工作大有助益。圣经记载五旬节圣灵降临时,当时的门徒能用不同的乡音、方言来传讲福音,让会众完全听得明白(参徒二)。这确实是以会众文化为主导的最佳福音策略。
四、屏障会有阻碍。要使跨文化宣教更有力,就要让圣灵带领。圣灵在传者及听者身上大大做工,如风入城,促使沟通对流,拉近文化差异。
1.传者:神用大能大力扭转人的文化核心概念。
i)对与不对。主耶稣的大使命是革新性的,祂主动接触被犹太人所鄙弃、有一半血统关系的撒玛利亚人,向他们传和平的福音,进而主动向无血统关系、可憎嫌的外邦人传福音。这打破了传者自认是对的传统文化观念(参徒一8)。大使命正是向同文化、近文化及跨文化的佈道。
ii)好与不好。宣教士初到一个新地区遇到文化冲击,很容易以自己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来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对,以至不自觉地误以为自己的文化是较好的,是对的,并因此不自觉地产生民族优越感。然而这是一种骄傲心态!我自己亦曾因为民族优越感而对服事的宣教工场有误解,碰了壁才真正学到功课。现在常会提醒自己:到哪里都要以初学者的心态面对一切,认定只有文化差异,没有文化优劣。谦恭学习,安静观察。
iii)真与真理。传递真理的方式、方法不是真理本身,却影响真理的传播。比如,穆斯林的敬拜观念是要跪下才算为尊敬,若看见基督徒敬拜时只是坐着,即意谓信徒与神是平起平坐,即是对神不尊重,因而认为基督教的神是不值得尊重的。宣教士在伊斯兰世界建立教会后,要注意敬拜的模式。
2.听者:上帝用大能大力扭转听者的心,使他们知罪,悔改。
小结
宣教士透过观察,了解并进入对方的文化;拥有对双重文化的理解,对流沟通自能进退有度。明白对方文化,把福音融入对方认为什么是好、对、真的文化核心概念里,使人归入基督,服事更能得心应手。
(作者为中信创启地区宣教士)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s20140306
转载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54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