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尽而火传的艾喜德教士—Asta Nilsson,1922-2005

钱卫梁丶余正远

艾教士从往中国宣教回来的前辈传教士接过福音火种後,便只身来中国办学设立教会,培育了不少中国信徒,现今这福音火种已在中国人中传至第三代。

虔诚的归主

艾喜德教士出生於1922年1月26日,自小居於瑞典南部一小镇,先祖以农为生。祖父母虽为浸信会会友,但喜德的双亲却对属灵事不感兴趣。直至小喜德八岁那年,圣灵感动她父亲的心,其父便归信基督,并受洗归入教会。父亲归主後,生命有很大的改变,不但即时决心戒烟戒酒,还为家庭带来很大的变化。母亲因着父亲的改变,一年後也信主及受浸归入基督。

父母信主後,经常邀请传道人丶宣教士来家分享信息。1937年约2月(当时艾喜德15岁),一对从中国回瑞典述职的宣教士夫妇,费约翰牧师师母到访,分享他们在中国陕西北部传福音的见证。聚会结束,费师母立刻抓住喜德及其大妹妹问:「妳们是神的儿女吗?」二人随口回应说「是」。谁料圣灵却藉这话催促艾喜德再三思想:「我真是神的儿女吗?我真正得救了吗?」於是,喜德跪在神跟前,诚心迫切认罪悔改,之後,经历生命的释放,心里充满喜乐与平安!遂於一个月後的复活节主日受洗归入基督。

震惊的呼召

她信主後心中充满对主的爱和感恩之情,因感激费牧师夫妇引领信主,就开始学习为宣教士代祷。她父亲买了一本有关费牧师夫妇在陕西北部事奉的书,她手不释卷的再三阅读,知道陕西北部福音的需要丶工作的困难,便常为此祷告,求神差派更多工人前往中国。自此,她每晚都为费牧师丶师母祷告,特别为陕北榆林地区祈祷。因此,「榆林」两字,自她15岁那年开始,就深印在她心中。

当时很少听到人提及献身,年轻的喜德默默为中国祷告的两年,以为到海外宣教的必是特别神圣丶地位像天使般的人,认为自己一定不配。然而,有一晚当她要为中国祷告时,却清楚感到神在询问她:「妳为甚麽不去呢?」内心不期然感到震惊,不敢相信跑上前线宣教的是自己,因而有很大的挣扎。只是每晚为中国祷告时,总清楚感到神在呼召自己;於是,她不敢再祷告,连睡前祷告也不敢了。这样逃避主的日子持续没多久,便被她那颗不愿失去主的心征服:「主啊,我不能不祷告,我不能为了逃避而失去袮,我也要继续为中国祷告。主啊,假如真是袮的呼召,我愿顺服袮到中国去。」喜德就在17岁那年,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献上,给神使用。

为主来中国

然而,到海外宣教对艾喜德来说,仍是极不可思议的事,因而对这呼召深感战兢,便不断为此祷告,渴望清楚知道主是不是真的要她去中国。18岁那年5月的一个晚上,父母正在厅中收听星期天的福音广播,喜德就在这犹豫不决甚而想收回承诺之际,忽然听到电台传来牧师提及主耶稣问彼得的话,说:「你爱我麽?」她听着,就很自然地如彼得般对主说:「主啊!是的,我爱袮!」但话还来不及说出口,竟听到主对她说:「妳说爱主,却不照我的旨意行!」她随即跑回自己的房间跪下流泪祷告,求主帮助她不要毁掉与主立的约,按主的旨意去中国。於是,喜德就在20岁那年(1942年)向母会(瑞典自由浸信会)的差会申请做宣教士,21岁那年开始在教会学习做传福音的工作丶接受宣教士训练及学中文,後於24岁正式踏上征途。计划中的宣教地是中国陜北的榆林。

在喜德准备离开瑞典到中国时,刚好日本投降,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喜德於1946年10月22日出发,於同年12月28日抵达上海。1947年初到北京,先学普通话两年,认识了袁相忱弟兄,他是其中一位懂英语的普通话老师。来到中国,才知道陕北榆林一带已为红军解放,故她只好改到内蒙呼和浩特丶包头一带服事约有一年,在那里认识了包头的贾长老。後再到天津事奉并继续学习普通话,直到中国新政府要求所有宣教士撤退,艾喜德教士在逼不得已之下於1951年1月1日离开中国回瑞典去。适逢其母患病,她在回国期间忠心侍母三年,直至母亲安息主怀。

植堂於香港

1954年初,艾教士在瑞典祖国得知香港正发生难民潮,大量中国难民涌至香港,很需要有宣教士来帮助,便再度回应主的呼召,乘船来到香港,加入司务道教士在调景岭难民营的工作及传福音。她在中国北方服事的四年经验,在香港派上了用场,可以与从神州涌进香港的北方中国人分享主的福音。

其後有一位传道人范铭恩弟兄,带艾喜德教士前往土瓜湾参加一个家庭聚会,当时土瓜湾区没有教会,经过祷告及神的引导,於1956年开始租用一间唐楼单位作传道及办学之用。艾教士藉办学接触学生丶家长,向他们传福音,当时的学校取名为「伯大尼小学」,因为她的母会是「自由浸信会伯大尼堂」。不用上课的时候,校舍就作聚会之用。同年十月举行第一次浸礼,就这样一所本地教会─「基督教会圣徒聚会所」─成立了。由范铭恩弟兄出任小学校长及教会传道之职。此时在香港服事的艾喜德教士,已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常叫只会说广东话的香港人惊讶。 六十年代初,她开始参与神学教育,曾在建道神学院丶海外神学院等任教,多年的事奉,培育了不少传道人。七十年代初,香港政府开始为孩童提供九年免费教育,伯大尼小学在完成其历史任务後,艾教士便专心发展教会的福音事工,教会开始渐具规模,迈向自立,还先後向外植堂。1987年,艾教士踏入65岁之龄,决定退休回国,但仍心系中国,经常退而不休的返回香港长住一两年。在关心教会之馀,仍受邀到各教会讲道丶神学院讲学,甚至在瑞典养老期间,也抽时间牧养在瑞典生活的中国人,可见其生命至晚年仍为主烧尽!

薪尽而火传

虽然艾喜德教士已於2005年7月15日病逝,但其83岁的生命有近50年之久,是在中国土壤服事中国人。因此,艾教士为主烧尽的生命,留下了绵延不尽的福音火种,代代相传。昔日曾在伯入人生成熟之年,当中有人已成为教会的长老,甚而传道人及牧师,更有人已步艾教士後尘蒙召到海外宣教去了;而她所创办的教会─「基督教会圣徒聚会所」─也同样栽培了不少牧者丶宣教士丶基督徒老师丶护士及社工等等,在社会不同的岗位上见证主。这些福音火种,随着时日一代一代的相传,至今已在中国人中传至第三代了。

今天西方宣教士的福音棒子,确实已交予我们这一代中国信徒了,我们是否愿意像昔日西方宣教士般把福音火种继续传给世上有需要的地方与民族呢?

参考资料:《中国信徒月刊》(即《中信》月刊)1984年9月号之「到中国上的第一课」,艾喜德口述丶蓝於平笔录。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s20060603
转载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09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