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離開教會的原因

譚克成

根據Bernard Research Center十年前的研究結果:參加教會的青少年到了中學或大學,只有三分之一繼續留在教會,其餘三分之二會離開教會。有些在中學時就已離開,升上大學時離開的尤其多。

十年過去了,情況並沒有改善,如今青少年不再返教會的情況更嚴重,教會實在要認真正視。改變這一情況,需要恆切禱告,綜合治理,但是首先要對症下藥找原因。由於我的事工需要接觸很多華人牧師,也和不同教會的青少年,特別是土生土長的「ABC」交談,因而更多地了解了他們離開教會的一些主要原因。

學校的反信仰環境

青少年幼小時在教會雖然學到了一些基要聖經教導,並能隨家人一起過教會的團契生活,但升上初、高中之後,由於生活圈子擴大了,視野漸漸開闊,也開始了邏輯思考,因而對世界和生命產生一些疑問。恰在此時,學校推崇的又是與聖經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學校從初中階段便開始教導進化論和無神論,誤導他們對教會和神學加以批判性思考,從而懷疑甚至不相信聖經裡神創造萬物的信仰。更不幸的是,教會沒有為他們作詳盡的關於進化論錯謬的教導,沒有科學護教學的訓練。

離開了正確的信仰,青少年就很容易受花花世界的吸引。中學時期,不少學生就開始熱衷於網上遊戲和色情,覺得這樣的生活比到教會聽陳言老套的教義刺激得多,於是就不願再返教會了。青少年有很多類,有些乖乖的,即使教會沒有給他們答案,也不會挑戰、反叛,更不會因此離開;但縱使還留在教會的少數,也是因為友誼和關係的因素,信仰上還是不成熟、不堅定的。

教會無應用性教導

教會若只講傳福音、領人歸主,以膚淺的教導要青少年乖乖的,視他們如小朋友,只餵他們「吃奶」,卻沒有幫助他們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沒有教他們怎樣去分析和判斷複雜的人生和社會問題,就會令青少年覺得教會不切實際,解決不了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加上社會越來越多攻擊基督教和傳統,引致他們會離開教會。

一般教會往往避諱談論政治,這樣怎能提醒下一代應如何判斷?教會應提醒青少年避免選擇一個濫用民主,事事務求迎合世俗要求的領袖。還有同性戀和跨性別的問題,教會應寓教於聖經,教導下一代分辨事理。在這兩年新冠病毒瘟疫更嚴峻的情況下,很多較理性,或靈性較成熟的青少年開始對教會有反感,甚至有些做了教會領袖的ABC覺得教會很少談論應怎樣看「反疫苗」「反口罩」「反科學」、進化論等問題,如果缺乏溝通,一味迴避,不敢正義發聲,就會使得青少年們不理解上一代的看法,彼此想法不一,令他們失望,就會產生誤會,甚至敵視。

今天青少年所受的教育偏重情緒化(Emotional Education),這是後現代教育的特色。如果不能教導他們批判性思考,青少年往往會用較情緒化方法處理問題,引致與上一代認知上的反差,在教會裡沒有歸屬感,所以很容易離開教會。

信徒們虛偽性榜樣

不少人在嬰兒期父母離異,青少年看見父母婚姻失敗,驚訝身為基督徒亦如此。有些父母即使沒離婚,也有婚外情,或關係惡劣,經常口角、冷戰,沒有好榜樣,青少年深感父母的信仰虛偽。

不少青少年都覺得教會的長輩們虛偽。這種看法一直存在,不過這幾年情況更為嚴重,特別是他們得知一些教會領袖的醜聞,如著名的牧師越軌、神父戀童等,就感到很嘔心!這些牧者們起初還否認,到了被拘控才無法逃脫。有些人甚至失蹤;有些人毫無悔意,引致教會分裂,被屬世媒體乘機大肆炒作,引致聯會加以處理。這些不僅使得普通信徒引以為恥,青少年也是不屑其所為!這些事件殺傷力甚大,破壞了教會曾在他們心中播下的道種,令他們覺得那些教會領袖只會教導人,卻心口不一!

比如說,牧師在講臺教導信徒要「行公義,好憐憫」,但一些華人教會卻有種族歧視的情況,或對異族側目,或不敢相交,表現不公義。很多教會不講種族的問題,例如:大家都是神的子民,不應有種族歧視;若有這些情況應怎樣處理等。教會往往避而不談,沒有提及應如何面對這問題。其實ABC青少年們不會以奇異眼光看異族,只會覺得教會言行不一,很虛偽!

青少年還會注意到有些信徒好享樂,舉行不少吃喝玩樂的活動等。富娛樂性的,人們踴躍參加;嚴肅的聚會、講座則參加者少。試想,青少年看見怎能不覺得教會虛偽?

女信徒沒得到尊重

教會對於某些情況沉默,往往令年輕女信徒困惑不解,感到失望!例如:青年團契往往只教導女孩子要潔身自愛,衣飾端莊,慎保貞操,做個乖女孩,不要隨便與人外出、飲酒等;卻很少對男孩子有甚麼教導,提醒他們應有些甚麼責任。其實,導師或教會領袖應教導男孩要尊重女性,謹言慎行,男性必須自律,以約瑟為榜樣。不能將責任全推到女方身上,令她們聽後氣憤,甚不甘心!

女孩子12至13歲時聽到以上教導,由於年紀尚小,沒有甚麼感覺;但漸漸長大就會覺得這些教導偏頗,為何責任都在女方?侵犯女生的可能是男生,他們主動騷擾女方。無論她們怎樣打扮,男方都沒有權利侵犯她們!教會怎可完全站在男性角度看事情?對她們太不公道!

此外,墮胎問題要由女性全負責任,受指責的往往是女方;是男生使女生未婚懷孕,她們卻得不到應有的支持和輔導,覺得教會毫無同情心,不究原委,只從男性角度和表面看事情,實在太律法主義!

再者,亞裔被欺凌,受害者多是女性,都是些婆婆、媽媽、姨姨、嬸嬸(當然也有些男性)。在這情況下,竟看不見男性基督徒有甚麼行動為女性抱不平。其實,男性應該保護女性,尤其在危急情況更應有擔當。奈何普遍華人教會不少男信徒都較被動,有些更內向寡言,使女信徒大惑不解!大部分教會女性多於男性。試想,如果下一代女性都離開教會,教會還剩下多少人?

年輕信徒尋找甚麼?

以上種種問題,教會領袖們當要反省,並加以改善。我們的青少年要尋找的是甚麼?我認為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要尋找一個真正行道(Authenticity)的教會,而不是只講道而不理會社會實際問題(Social Issues)的教會。

他們希望教會能對現今社會問題和事件有明確的反應。就低層次而言,能作出一些回應,講及這些議題。就高層次而言,要有較積極的反應,在社會做一些實際行動。

在這方面,我們教會有見及此,設立了幾個特別事工,例如:輔導事工,為教會內外人士提供心理或精神方面的輔導──輕症由我們教會的專業會友加以輔導,重症則由教會資助轉介見外面的心理或精神專科醫生。歡迎有這方面問題的人來參加教會並接受輔導,陪他們走過艱難的路,使他們不會因金錢短缺而卻步不就醫。

我們教會又幫助一些低收入家庭面對危難境況,並支持外面一些事工,例如:幫助妓女脫苦海,恢復正常生活,又鼓勵婦女切勿墮胎。再者,由於加州乾燥,常有森林大火,教會響應「撒瑪利亞人會」派人參與救援服務。新奧爾良市遇風災,又派人協助救援。

最近加州有不少華人被搶劫、侮辱,甚至殺害,我們教會組織了一個「好撒瑪利亞人小組」,不少青少年(很多是ABC)參加,組成巡邏隊去華人常出入的店舖、街道巡邏,陪伴長者買菜,實踐「行公義,好憐憫」的聖經教導;而不是只把經文掛於嘴邊,或只為他們代禱就算了。教會實在不能只站於高地指指點點,而是要有實際行動,以主耶穌作榜樣。

二是要尋找一個能改變他們生命(Life Changing)的教會,例如可以提供輔導(Counseling)。

我們要了解他們,尤其ABC;因他們生活在夾縫中,不知道自己屬於中國人抑或美國人。他們往往以為自己是美國人,但在白人或黑人圈子裡不被尊重為美國人,而我們又不當他們是中國人,令他們懷疑自己的身份,感到迷惘!可是,他們又別無選擇!

他們處於一個外族人的世界,面對不少掙扎,會產生不少問題,又會遇到不少難處。那麼,教會能否幫助他們?能否改變他們的生命?我們不能只在口裡說「倚靠主吧!」或「我為你禱告」。我們應盡量設身處地了解他們,使他們信任教會領袖和導師,願意將心中的困擾和掙扎傾訴出來;所以教會應設有輔導事工,為青少年提供恰當的輔導。

三是社會不斷進步,科技一日千里,教會需趕上學術上所面對的不少挑戰(Intellectually Challenging),在科學和科技方面稱職(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ent)。

教會要能掌握高端知識,才能帶領青少年深入思考,以面對社會眾多實際問題,能與社會、科學、科技同步、同水準向前邁進,才能令青少年信服。為此,教會領袖不能再故步自封,沿用老一套方式和想法帶領他們,否則被他們瞧不起!

對神學教育的期盼

現在一般神學院未能追上時代步伐!教授的課程仍是幾十年前的科目。當然,大部分與基要信仰有關的科目一定要保留,但是若只停留於此,實在行不通!一定要增加一些教導神學生面對現實問題的課程。須知道現在青少年最大的問題,是心理壓力和精神問題;牧者、導師實在需要有這方面的裝備,而且內容要深入,所以神學院一定要增加教牧輔導方面的課程。

再者,一般神學院沒有關於社會、政治方面的課程,只設有「倫理學」。其實「倫理學」一詞在今天已落後。現在有不少問題遠遠超出「倫理學」的範疇,應設立科目教授同性戀、跨性、偷渡、吸毒、沉溺、精神病、家庭破碎、槍枝和政治等議題。神學院都設有護教學,但只集中於傳統的神學知識,以致很少牧師可以充分地向人解釋進化論有何不對之處,以科學方法證明神的存在。為此神學院現應加設科學護教的課程,幫助牧師們在科學上趕上時代。這些裝備在青年事工上特別需要,在向高知識分子傳福音時也能派上用場。

(余黃國凱採訪、整理)

(譚克成博士乃美國傳統家庭促進會會長)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220402
轉載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203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