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國聖樂帶頭人林聲本牧師
于國俊
林聲本牧師是聖樂老前輩,譜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讚美詩。其中多首在中國教會中廣為傳唱,不知感動過多少人。有不少慕道朋友因聽了林牧師的聖詩而痛哭流淚歸信主。
聖靈的感動
林聲本牧師已有90高齡,年輕時就有一顆愛主奉獻的心志。18歲(1945年)進廣西梧州建道聖經學院,20歲進廣州浸會神學院,23歲進上海中華浸會神學院進修教會音樂,師從馬革順教授兩年,25歲進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深造兩年,打下了深厚的聖經神學和聖樂基礎。後來他一直在神學教學和聖樂培訓上服事,至今仍退而不休。
我們知道,韓德爾寫《彌賽亞》時,徹夜不眠,心被恩感淚流滿面,跪在地上感謝讚美。後來他說,他見到了主。林牧師在寫〈聖誕感恩歌〉時,據記載是接到歌詞後就很想譜曲,可是一時沒有充分的聖靈感動,不敢下筆。不知過了多久,一天傍晚,坐在鋼琴旁再細讀默想那歌詞:「耶穌來人間,神愛世人,主為救人類道成肉身。」一想到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竟為著拯救我們這些罪人,不惜捨棄天上的榮耀與尊貴,道成肉身來到世界,心被恩感,樂思像泉水般湧出,立時作曲。開始的音樂聖潔而又莊嚴,平穩而又溫暖,漸漸把人帶到那個主耶穌降生的畫面。
林牧師作曲、汪維繙牧師作詞的〈與主同去歌〉,寫於1957年,深受眾多信徒的喜愛,被翻譯成英德日丹麥等國語言。美國一教會舉行全國性婦女大會時,曾有數千人同唱過這首歌。文革後期,這首詩不知激勵過多少信徒,把他們從黑暗痛苦憂愁中帶進了春天,對中國教會更新起了很大作用。
本土的風格
教會音樂來自西方。中國音樂史的近代歌曲史,是以二三十年代的學堂樂歌為開始的,很多都是用西方的歌曲,套上中國的歌詞。林牧師學的是西方音樂,寫的是中國風格。大都有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味道。他不但把國外優秀的教會聖詩帶進中國,而且擔當了把教會聖詩本土化、民族化的歷史重任。使中國的信徒倍感親切,容易接受,從而推動了福音的廣傳。
林牧師的聖詩,大多數都是單段式或二段式,體裁不大,旋律簡潔、流暢、優美,容易上口而又感情至深,非常動人。不但平信徒愛唱,詩班也愛唱;平時主日能唱,節期也能唱。這來源於他創作態度的嚴謹和一絲不苟。
個性的馨香
林牧師的作品有自己的風格,不但表現於音樂技巧上,更重要的是對耶穌基督有深厚的感情。他注重歌詞的節奏及詩詞的語音韻律,不必借助字幕也能傳出歌中的信息,這在很多原創世俗作品上是找不到的。這是音樂行家的作品,很專業,也易學易唱。
信仰的基石
林牧師對聖樂的思維理念是嚴肅而莊重的。聖樂作品是讚美敬拜大而可畏的神、創造天地的主,必須和世俗的歌曲分別開來。無論在創作,從演唱上,都要使人感到是神聖的,能使人歸向神。聖樂作品不是不能歡樂,這和輕浮不嚴肅是兩回事。如果在教堂聽詩班獻詩讚美神和在舞廳沒兩樣,那麼這個崇拜就有問題。我們教會詩班在演唱林牧師的眾多作品中,都能體會到耶穌的慈愛、聖潔,享受在神愛的海洋之中。這些作品帶給我們屬天的平安喜樂,就像大衛彈琴,聖靈就降下,掃羅就安靜清醒。又像舊約當中利未人在聖殿中的歌唱一樣;使神的榮光覆蓋整個聖殿。
神是個靈,要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他。無論從創作上,或演唱上都是如此。林牧師的聖樂詩歌之所以如此感人,就是因為他用心靈來寫,用誠實的心敬拜讚美主。他的作品不是一堆音符遊戲,也不賣弄技巧,而是有生命在其中。
晚輩的責任
中國的聖樂工作還剛剛起步。搞聖樂的人才本身就不多,教會的支持也不夠,與當前發展的形勢不相匹配。像林牧師這樣在聖樂領域孜孜不倦、默默耕耘的沒多少人。聖經教導要「學習頌讚耶和華」(代上2:7),我們這些晚輩當好好向林牧師學習。要走的路還很遠,願神帶領我們!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160506
轉載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68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