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差異,健康成長
林祥源
衝突處理得當的重要
我在北美牧會多年,發覺北美教會的處境較其他地方的教會複雜,且較易產生矛盾、衝突,甚至分裂。其實,分裂來自矛盾,矛盾來自差異。換言之,差異產生矛盾,矛盾產生衝突,如果處理失當,衝突會引致分裂,其間實在有連鎖關係。
在教會有衝突其實是很自然的事,健康的教會不等於沒有衝突。不過,健康的教會懂得如何處理衝突,且懂得將危機化為轉機,透過衝突尋求突破和成長的機會。
差異乃衝突的源頭
很多時候,教會因著在多方面有差異,成為衝突的源頭。就我觀察所得,北美教會有以下幾方面差異:
一、會眾有個性的差異。教會是「神的大家庭」,「基督的國度」。如此說來,應該是很整齊一致的;不過,聖經又有一個比方:挪亞方舟喻表救恩,其中有挪亞一家八口和很多動物都從洪水中被拯救出來。
救恩或教會可以說是一隻方舟,其中有不同的動物,各有不同的個性。有些人像獅子一般喜歡操控,常要作主導;有些人像龜一般慢條斯理,思想遲緩,不是那麼快會認同或回應;有些人像驢一般固執,事事堅持己見,頑固之極;有些人像孔雀一般衣著亮麗整潔,惹人批評……。
其實,人人個性不同,各有特點,即使主耶穌的門徒只有12個,據聖經記載,他們的差異也很大。例如彼得是行動型,凡事主動,且很衝動;約翰個性安靜,會靠著主耶穌的胸膛,留意聽主說話;腓力很會計算,在五餅二魚的經歷中,他曾說,即使我們有20兩銀子,也不足以供5,000人吃飽,他很會實際盤算,沒有太大信心;多馬為人多疑小信等等。可見十二門徒各有不同個性,主耶穌刻意呼召他們成為門徒,組成團隊,這是祂特別的工作。
同樣,今天教會有不同性格的人,也是主耶穌刻意安排的,同時,人隨意參加某個教會,也有神的安排;所以,個性有差異,基本上是存在的。
二、屬靈原生教會的差異。北美教會會友流動性較大,例如:由香港移居西雅圖,若干年後又移居新澤西。這種情況很普遍。有些人由於工作、學業等原因,更會一兩年搬遷一次,與大多定居於香港、台灣等地的人不同。不過時代變遷,今日那些地方的基督徒也會因工作、升學等原因而搬遷到其他地方。
既要搬遷,除了安居樂業,也要找個屬靈的家──教會,於是有所謂屬靈原生家庭的差異」;往往因著這差異而產生一些矛盾,將新加入的教會與原有的教會比較,更會將牧者比較。須知牧者也有其不同的恩賜,有的有行政領導恩賜,一如君王;有些有宣講和教導的恩賜,一如先知;有些有關懷和代禱的恩賜,一如祭司,每個牧者有其長處和強項。
也許以前的牧者很擅長講道、教導,現在的牧者很懂得關懷、代禱;於是有些人因現在的牧者供應不夠強,就感到不滿足。又有些牧者很有領導才能,但對會友關懷不足,新會友就覺得不被關心。其實,我們不應將牧者傳道人互作比較。雖然,每位傳道人都應同時是君王、先知和祭司,但不是每位在這三方面都像主耶穌那樣強,我至今仍未見過一位「三甲牧師」。
有些教會的文化比較開放,容易表達意見;有些教會則比較含蓄、保守。若將前後教會比較,就不易投入,更有看不順眼,繼而產生批評。我們應該了解不同教會有整體文化上的差異,就像中國人有中國人的文化,比較保守,不喜歡表達意見,喜歡與否都不愛說出來;而西方文化則比較外向、主動,樂於表達。
教會背景不同,差異也就更大了。來自浸信會的,很強調民主,一人一票,很看重主日學;來自聚會所的,強調人人皆祭司,沒有所謂牧師傳道人層次的分野,他們的層次是以生命為主,可是有某些方面的軟弱。信徒從屬靈原生教會出來,去到另一個教會,往往會感到不大適應。
三、對教會的期盼有差異,對教會使命的優先次序有不同看法。基本上每個教會都以傳福音為主,有本地佈道和外地宣教,其次是造就信徒,這兩方面所有教會都會看重。此外,很多教會會關懷弱勢社群,即所謂的「社會關懷」;再進一步,關心社會公義,即關注社會裡不公平的結構和制度,教會的角色應怎樣?現在又有不少教會講到環保,包括地球的環保和屬靈世界的環保,例如同性戀婚姻。
關注以上各方面都是正確的,問題是有些時候弟兄姊妹會將以上所提到的五方面看為同等重要;而有些則只做第一、二方面,其他方面都不做。由於各人所看重的不同,就會引起爭論、批評,所以教會必須先定出其使命的優先次序。其實,主耶穌亦有其優先次序,例如:傳福音先向猶太人,然後再向萬民傳開去,可見在事工策略上應有優先次序。
再者,以上五樣事工都應該做,但如果教會會友靈命未到成熟階段,而信徒又強逼教會去做,實在會讓教會受損傷;就像要求一個尚在發育期的孩子去抬磚搬瓦,對他的成長不一定好。總括而言,我們應該知道教會使命有優先次序,並要量力而為。
四、對教會真理和倫理的應用看法不一。我發覺北美華人教會今日有七個議題頗具爭論性,就是:
- 基督徒應否墮胎?
- 婚姻、離婚、再婚的問題。各教會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接納不同,例如:離過婚的人可否當長老、執事、傳道人?哪些人可以再婚?
- 同性戀的問題。我們曾做一個非正式調查,結果令人驚訝,有很多華人教會的第二代,本身不贊成同性戀;但卻贊成對同性婚姻者有保障,他們的看法實在叫我震驚。
- 政教之分離,教會對政治之參與,其深度和廣度應如何?
- 女性可否講道、被按牧?
- 浸禮與洗禮之別。
- 對靈恩運動的看法。其實,信徒在這方面看法的差異最易引致教會分裂。
五、信徒對崇拜方式看法的差異。特別在這近20年來非常困擾華人教會,因為興起了不少所謂「現代聖詩」,可使用各種樂器伴奏,從傳統的方式變成自由方式,祈禱、讀經、唱詩等次序,詩歌的選用、伴奏樂器的採用、禮儀的調動等,都順著領詩者的喜好安排帶領,令一些人感到不舒服。另方面,傳統的敬拜方式對於最近十多二十年信主的弟兄姊妹是個捆綁,信主十年以下的多不會唱傳統聖詩,這又是一個問題。
六、對教會領導權看法的差異。有最民主的做法,一人一票,又有代議制,即選出代表的制度;但有些會友覺得那些長執不能代表他們的意見。兩種不同的做法有差異,有時會形成張力。
代議制亦會有牧者與長執間的矛盾。根據聖經,傳道人應該祈禱、傳道、教導;長執則負責管理飯膳、行政等。爭論就在於何謂「牧養」?何謂「行政」?有些長執視傳道人為老師(教導真理)或醫師(醫治會友);而看自己是行政人員,就像學校的校長,或醫院的院長,於是彼此角色產生矛盾。有些傳道人的領受是神呼召自己做牧人、領袖,要領導教會,使教會合乎真理,走上正軌,是真理的守護者。有時一些行政決策不合乎真理,為了守護真理,就得干預行政。還有,當牧師團隊有數位牧者時,主任牧師與牧師傳道之間有時也會產生矛盾。
當然,北美教會中、英文堂之間亦會產生張力,這是由於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矛盾。北美教會會眾文化多元,往往一間教會會有廣東堂、國語堂、英文堂等,在此情況下,如何安排?由一個執事會統管三堂,抑或由三個執事會分別領導各堂?各教會做法不一,這也是容易產生矛盾的原因。再者,英文堂、中文堂彼此間的看法,對一些事工的意見也不一定一致等。
處理差異的幾個重點
面對如此多的差異,我們應如何處理?實非三言兩語可講得清楚。簡單而言,可舉出以下幾個重點:
一、認識有差異乃自然性和必然性:無論教會領袖或弟兄姊妹間有差異、矛盾,甚至衝突產生,牧者、領袖和會眾都要認識到這是很自然,而又必然會出現的情況,要認識這是事實,不要大驚小怪,不要太過理想化,也不要太過天真。須知道我們不是在天堂,仍是在地上,應認定這是事實,想辦法處理這些自然而又必然會出現的問題,否則會很辛苦。這不是說要「認命」,而是要很成熟,很客觀地去認定其自然性和必然性。如果一個開荒牧師只求吸納一些合我脾胃,合我看法,合我意見的人留在教會裡,我可以肯定的說:這教會一定不健康、不成長。
二、分辨議題是屬相對性抑或絕對性:教會出現一些矛盾是很自然的事,即使保羅在羅馬書也談論到安息日的問題。聖經教導我們在很多矛盾的議題中,要分清楚哪些是絕對的,哪些是相對的;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很多時候我們爭論的往往是一些相對性和次要性,而非絕對性和主要性的問題,所以我們很需要有屬靈的辨析力。可惜,今天有不少人在絕對性的事上未能堅持;倒在一些相對性的事上卻顯得頑梗固執,沒有彼此包容的胸襟和相容的精神。
三、必須定出一些政策去處理問題:例如有些人在教會推銷層壓式商品,其中有些人真是立意要推銷賺錢,這是要對付的;但有些人不清不楚,人做我也做,說某些健康食品對人體有益,可以延年益壽,以為是愛心行動,可是究竟真正如何,可不大了了。以前沒有這些事,現在發現有人這樣做,教會就需要定下一些政策去處理。
處理時需要有智慧;換言之,要有理性和行事的智慧,定下一些政策去處理。例如:解釋為何不主張在教會做這類推銷,賣東西,或做層壓式生意;因為我們不想別人以為我們弟兄姊妹的愛心是有目的的,而且,這類商業活動會令教會人際關係變質。解釋時一定要有智慧,與有關人等傾談,解釋清楚,關懷他們而不是打壓他們。
除了定下一些政策,還要注意個人的關懷。也許有些人真的找不到工作,很需要經濟來源,也很需要愛心的關懷。接觸他們既要智商(IQ),也要情商(EQ),二者並用去處理。智商側重理性、行事政策,與有血有肉的人很疏離;情商就是要跨越這疏離去接觸,關懷他們,了解並疏導他們的情緒。須知道他們一定對教會的處理政策有反感,覺得教會沒有愛心,不關懷他們的苦困;所以處理時不能掉以輕心。
四、「病從淺中醫」:問題浮現了,一定要馬上處理。無論有矛盾、衝突、苦毒、負面情緒等,中國人通常較含蓄或客氣,不會當面說出來,只在背後講,或將心中苦毒擴散,令整個團體變成苦毒團體。為了大局著想,一定要「病從淺中醫」,在問題未擴大和擴散時,教會就立刻處理。
有鑑於此,我覺得教會應該做兩種訓練:一是溝通的訓練 Communication Training),二是衝突管理的訓練(Conflict Management)。訓練不一定要請外人,可以在主日學的教導安排這類實際課程。主日學著重查經是很好;但也要提供這類實際應用課程,特別在同工的層面。感謝神,北美教會的弟兄姊妹很樂意事奉,有些教會事奉人數的比例高達80-90%。既有那麼多人參與事奉,就應提供一些溝通和衝突處理訓練,以預先做好裝備。
五、特殊情況:有時教會已做了很多預防和處理,也搜集並運用聖經去處理,又找外人幫忙調解等;但有些問題似乎始終未能解決──也許有些人的靈命未到接納別人規勸的程度,於是引起爭吵、分裂,令教會分黨派。我認為既然可以做的工作已做盡,仍無法改變現狀,弟兄姊妹在不和諧、痛苦、仇恨、苦毒的情況下來教會聚會、事奉,非常不健康,應該在最後做一個健康性的分開(healthy separation)。為著弟兄姊妹的靈性,也為著我們在社區的見證,應該彼此祝福,健康地分開。
六、教會應該有一些立場,尤其神學立場要講清楚。例如:教會贊成姊妹可以講道;如果有些人反對姊妹講道,因此引起紛爭,影響傷害就很大。教會應預先表明教會立場:教會歡迎姊妹講道,如果有人不喜歡,可以另找其他教會,切莫來到又反對。由於每間教會有不同文化、不同重點,這是相對的看法。既是相對而非絕對,就應有胸襟,自己雖反對,但接納不同的做法,而不是公然反對;否則牧者要抽時間跟他傾談,使問題不致擴大。
總括而言,衝突與分裂有因果關係,如果衝突處理不當,就會引致教會不和睦,甚至分裂。盼望弟兄姊妹在主的愛裡,同心建立健康的屬靈之家,有美好的見證。
(林祥源牧師現任加州聖地牙哥主恩堂主任牧師,亦在北美幾間華人神學院擔任教牧學博士班客座教授。余黃國凱採訪)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110101
轉載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34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