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事件殉道者名單帶來的亮光和啟發
黃惠玲
由美國中信出版社和海外基督使團合作出版的《回首百年殉道血》,是記錄1900年義和團事件中殉道宣教士的小傳,作者是黃錫培先生。這本非常寶貴的歷史文獻,也是激勵人心的宣教士傳記。作者還編製了一份《1900年義和團事件中殉道宣教士名錄》,列出189名殉道者的姓名和身份、國籍、來華日期、差會名稱、宣教地區、殉道日期、年齡及地點等。筆者從中得著許多寶貴的亮光和啟發。
1.殉道者的身份
189位殉道者中有62人(32.8 %)是男宣教士、38人(20.11%)是宣教士的妻子、37人(19.85%)是女宣教士、52人是宣教士的子女(見表一)。最令人震撼的是,宣教
士子女人數竟超過四分之一。
一直以來,華人教會甚少把宣教士子女也視為宣教士,只當他們為宣教士的附屬;然而,這份殉道者名單卻叫我們驚覺宣教士子女與他們父母一樣,為把福音帶給未得之民,付出了極重的代價。雖然今天宣教工場的環境已有改善,宣教士及他們的子女被大舉殺戮的可能性相對較低;但他們仍為宣教付上不少代價,譬如:從小隨父母東遷西移,無法植根於一種文化;又或從小在異地受教育,必須與父母分離,無法在雙親呵護下成長。其實宣教士與子女是一個整體,關心宣教士也當關心其子女,特別是他們的教育及升學問題,這些問題處理好,宣教士才能專心事奉。
2.殉道者年齡和在華年期
從名單中看到,殉道者離世 的年齡,小於1歲的有8人( 4.23%)、1至5歲者29人(15.34%)、6至10歲者13人(6.88%)、11至15歲者2人(1.06%),總數是52人(27.51 %)(見表二),全是宣教士子女。
他們小小年紀就跟隨父母在中國宣教,卻無辜地遭狂徒殺戮,父母在危難中無法保護他們,眼巴巴看著他們死去,心情是何等傷痛和難過!今天我們華人信徒千萬別忘記這些殉道者的恩情,願感動他們來中國宣教的靈,加倍地感動我們,能跟隨他們的腳蹤把福音傳給未得之民。
成年的殉道者,21至30歲者44人(23.28%)、31至40歲者59人(31.22%),合共103人
(54.50%),超過總人數的一半(見表二)。至於他們來華的年期,1至9年者佔37.26%、10年以上者佔34.92%(見表三)。20至40歲本是人生最精壯的黃金期,這些年輕有為者,一心為天國打拼,盼望能拯救失喪的靈魂,卻遭逢不幸。這令我們發出許多疑問:宣教士好不容易學曉中國文化,為何不給他們多點時間在中國事奉?這些宣教士無辜地被殺害會否是枉費?神為何不保守他們?這些災難會否嚇阻了以後要來華宣教的人?往後我們便會看到答案。
3.殉道者所屬之差會
這189人中,最多人所屬的差會是內地會,佔了69人;其次是宣道差會35人(見表四)。為甚麼他們殉道的人數遠超過別的差會?因戴德生先生在1865年,已看見當時中國沿海地區有很多教會和差會在工作,內陸卻鮮有宣教士前往。戴德生因而創辦中國內地會,招募大批宣教士深入內陸未得之地。義和團事件期間,他們在暴亂地區事奉的人數最多,傷亡也自然較多。宣道會在1887年成立,旋即差派宣教士到中國,因成立得較晚,他們的創辦人宣信博士也認為不應留在沿海地區,要到偏遠、缺少宣教士之地,因此在義和團事件中也傷亡較多。
今天全球仍有不少地區像百年前的中國內陸,因地處偏遠而經濟落後,缺乏與外界接觸,民風保守封閉,抗拒新事物,排外情緒激烈。在這些地區事奉的宣教士,要有冒險犯難的精神、吃苦的心志,能忍受當地人的敵意和懷疑;甚至有時勞心勞力,也未必能見到具體
的果效。
4.殉道者的國籍
殉道者以英國人最多,達97人,佔總數一半;其次是瑞典人,有45位,約佔總數四分之一;美國則排名第三,共31人,佔16.4%(見表五)。百年前曾有許多英國宣教士充滿熱誠,冒險來華把福音帶給中國人。相對之下,今天的英國教會不單失掉宣教熱誠,更失去了愛神的心,每年數以十萬計的信徒離開教會,社會充滿了反基督教的情緒。前些時候英國航空公司一些機艙服務員甚至因佩戴十字架裝飾遭到免職,可見英國基督教沒落的情況。盼望華人教會都能關心那些曾經為中國灑下福音熱血的國家,為他們禱告神,使他們的靈性能重新復興。
從人口比例的角度來看,殉道者比例最高的是瑞典。(英國1901年的人口是38,323,000人,瑞典1900年的人口是5,136,441人。)瑞典人的先祖是臭名遠播的維京人,打家劫舍,無惡不作。那時他們最喜歡劫掠修道院,殺害和擄掠了無數修道士;但後來有福音傳給他們,使整個民族徹底地改變了。他們不單成為虔誠的基督徒,還熱心宣教,直到今天。他們蒙了福音的好處,樂意把福音帶到遠方,差派宣教士到百多個國家,為基督結出無數果子,實在值得華人信徒效法!
5. 亂後中國教會的發展
王治心指出,義和團事件令基督教明白到以前的傳教方法有改革的必要;天主教亦再不允許教士幫助教友訴訟(這是挑起許多中國人不滿的原因之一),轉而著重教友之訓練與教友全家歸主。基督教也加速改革,致力興辦學校,推動教育和慈惠事業,並加緊培訓中國領袖,推行教會本色化運動──建築物採用中國樣式,詩歌編成中國音調,教區改為中國地名等。並在1924年的「中華全國公教會議」議決,從速建立中國自立的教會。
義和團之亂後,來華的宣教士不單沒有減少,反迅速增加。來華差會由1900年的61到1906年增至67個,13年後更增至130個。外國傳教士的人數由1900年的1,500人,增至1905年的3,445人,1914年更增至5,400人。
由於加速培訓中國領袖,中國傳道人的比例大為提高。在1918年中國傳道人佔全國同工35%,1923年增至41%。到1916年,教會職員中華人佔66%。中國信徒則由1900年的八萬人,增至1906年17萬人,到1914年增至25萬人,到1920年增至36萬多人,20年間增長了3.5倍。由此可見神對中國教會的保守,宣教士們的犧牲絕對沒有白費!
(蒙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允許,摘錄自《往普天下去》2008年。)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080605
轉載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21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