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晚宴上的爱心主题

杨紫英

想起贫困的人

2018年7月的一个星期五下午,我和先生载了一箱家中种植的大葱、无花果、瑞士甜菜(Swiss Chard)、丝瓜,风尘仆仆地开了两小时的车,从圣地亚哥来到尔湾儿子的家,准备第二天给他过生日。

一进门就看到媳妇在忙着张罗晚餐,13岁的孙子和三岁多的小孙女,立刻跑过来亲昵地把我们抱住,兴奋地喊着“爷爷!奶奶!”孙子忙不迭要与爷爷下棋,小孙女抱来了排球要我陪她玩。儿子一到家,大家都欢呼起来,全家和乐融融!

晚餐时先生表达意愿,要第二天在一家餐厅为儿子庆祝43岁生日,儿子坚称在家庆祝。第二天媳妇为我们忙了一桌好菜,然后全家做谢饭和庆生祷告。祷告完儿子就说,他要把今天准备出外庆祝生日吃大餐的钱及我们送他的红包,都捐给贫苦的人。

儿子结婚前还没有信主耶稣,只是一位去教会的慕道友,直到最近才决志信主。没想到他有这份奉献的心,令我和先生都甚感欣慰,为他骄傲。圣经教导我们:“叫你们凡事富足,可以多多施舍,就借着我们使感谢归于上帝。”(哥林多后书9:11)

说起往日的事

原来,作父母的行为都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影响。儿子对我们说,他自小看我们捐款至教会的家扶中心认养贫苦儿童,迄今已30多年,未曾间断。他在小学时和妹妹也曾跟着爸妈去这些孩童的家中慰问。当他看到那些孩子在家徒四壁的困苦生活中,仍然努力向学,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就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儿子还说,他爸爸除了抚养和关爱自己的家庭,也一直帮助他英年早逝表弟留下来的三个小孩。30年来为他们出学费,把他们都教育出来,成家立业过上好日子。儿子说,他早早便在心中立下了这助人为乐的决心,希望能成为一个急公好义、为善不落人后之人。

他还记得我曾对他说的事,那就是我在读大学期间,为帮助贫穷人家小孩,向同学们发起过捐款活动,送爱心到清贫孩童家中去慰问他们,鼓励他们上进。儿子接着告诉我们,他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期间担任“台湾同学会”会长时,为了帮助台湾“九二一大地震”受难者,也发起过捐款赈灾活动。听到这里,我和先生更加明白一件事:“身教重于言教”。我们在不自觉中,已对孩子做了爱的传承。

提议要做的工

儿子还说,因为他的孩子也渐渐长大,已经步入青少年时期,希望他也能把助人为乐的种子,慢慢向下扎根并让孩子们了解:“助人为善不欲人知”,就像圣经上说的:“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马太福音6:3)我们都不应该是“有所为而为”才是。

吃完寿面后儿子提议:他想第二天是主日,我们一家一起去马鞍峰教会(Saddleback Church)办的“食物银行”(Food Pantry)当义工,帮忙发放食物给贫穷的人家,帮助他们过30天好一点的日子。儿子介绍说:这教会分別在七个据点,每30天发放近七万磅的物资给2,500个家庭或个人。这个号称带给人们希望、目的的组织也需要二千个工时的义工来完成这项活动。我们全家都欣然同意,准备明天早起去当义工。

晚餐最后,媳妇端出她烤的蛋糕,上面有草莓、巧克力片及雕刻为心形的葡萄,代表她还有我们对儿子的爱心祝福。儿子感恩地拱手闭眼,在燃起的生日蜡烛前,感谢上帝赐给我们一家人幸福与快乐。此景此情,我们心里洋溢着无比的喜乐。

传出上帝的爱

周日一大早,儿子载我们来到马鞍峰教会的一家分堂前,把我们全家人分成三组:我们两老一组,负责帮忙分类农产品(蔬果各项分开);儿子和13岁孙子一组,负责帮忙一起搬运食物;媳妇和三岁半的孙女小天使一组,负责把装食物的塑胶袋打开,里面再放七个揉好开口的塑胶袋(方便很快打开袋子装食物),摆在每个推车上,让每家可以推进“仓库”去。每人发给一张领取食物的单子,每家照单上规定的数目选取各项食物。这个“仓库”的物资还真不少,除了有“好市多”(Costco)、“沃尔玛”(Walmart)等大超市捐赠过期二、三天的食物外,还有冷冻甜点,罐头食品,甚至有防晒用品、乳液等,真是琳瑯满目。另外有些日用品,是由教会信徒捐款买来补充的。

很快一切就绪,九点开始大厅已有十多人,办好登记手续等候进入。这些人都是生活贫困,日子过得不好的人家,靠着口耳相传,每隔30日来领取东西。教会工作人员也利用这个机会,询问他们在生活上有没有遇到困难,是否需要帮助?有没有去参加教会办的活动等问题,希望对他们做些有意义的帮助。

接着我们12名义工,每人各带一家,陪他们拉着推车入内,一个个高兴地在架子上按量选取他们喜爱的食物。看着他们带着一大包东西满载而归,不由得为那些捐赠者的爱心感谢上帝!

当我们回到家后,大家分享每人的心得,除了感恩自己是富足与幸福外,都一致认为在有生的日子里,不管是出钱或出力,都要努力帮助人,把从上帝而来的爱传出去,这样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s20200102
转载请注明"原载《中信》月刊第693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