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视对孩子的爱心教育
罗妮丽
近年来,我接触到一些从中国来游学、留学的未成年学生们,他们当中有一部分孩子很缺乏爱心。
11岁的中国女孩伤了美国家庭的心
去年寒假时,有五位年龄在十岁左右,从深圳来美国游学的孩子。他们被分配到五个不同的美国中产阶层的家庭里住宿,并到当地的美国学校体验课堂。这些孩子的英文基础都不错,发音口音也不重,上课都没有多大语言困难。有一位11岁的女孩,爸爸在银行上班,妈妈是位成功的商人,家庭物质条件很好。美国家庭的两个女儿很兴奋能接待这位中国小朋友,她俩挤在一个卧室,腾出一个房间让她住。两姐妹还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拿出来给她看,给她玩,但她却并不感兴趣,也不说声谢谢。在游学的十天生活中,美国家庭带自己的孩子陪她去溜冰、看电影等,但她最喜欢的事就是玩自己手机上的游戏。美国家庭的父母和孩子们都能叫出她的中文名字,而她却在十天里都没问过人家的名字,就更谈不上称呼对方了。这个美国家庭对她无所适从,也很失望。
美国家庭的夫妻是上班族,会把一个星期的西餐都买回来,做一些基本的预备,再分包装起来放在冰箱。每天下班后,他们会把食物拿到微波炉里热一下,再配一些水果生菜之类。这位中国女孩子当然吃不了这些美国食物,幸好还喜欢一样,就是意大利面,于是美国家庭就时常做意大利面给她吃。有一天她和带队的中国老师说想吃水饺,中国老师第二天就在自己住处包了很多饺子送给她。她对美国家庭说这是她的饺子,叫美国妈妈给她热一下。大概是在微波炉里热得时间长了一些,她吃了两口,觉得跟中国的饺子不一样,也没有问问旁边两个看着她吃的美国女孩子要不要吃,就直接把剩下的所有饺子倒进了垃圾桶。美国家庭的孩子们都感到很惊讶,美国父母看在眼里,心里十分难过。
十天过去了,美国妈妈和自己的女儿们送这个孩子去机场。分别时她们没想到,她不仅没有说一句感谢的话,竟然连一句再见都没有说。这事大大伤了这个美国家庭的心,表示以后再不想接待中国孩子了。这位美国母亲给我写了封信:“我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孩子,但从来没见过这样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尽管她的英文水平很好,比自己的中文要好过上千倍,但是她没有一点爱心,从来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十天里我们把她当公主一样对待,照顾她的情绪,照顾她生活上的需要,照顾她学习上的需要,让她开心;但她临走的时候,连一句再见都没对我们说。”看到这位美国妈妈的信,我和她一样非常难过。美国人一般不会这样直接表达心里的感受,尤其是将负面的情绪说出来。只有在忍无可忍、非常生气的情况下才会说出来,这事确实伤害了她的两个女儿。
高中留学生给美国寄养妈妈的生日“礼物”
如果这个中国小女孩只是一个个案倒也罢了,最近美国一所高中的一位老师打电话与我聊天时,提到了她的一桩伤心事。本学期有三位中国高中生寄住在她家,基督徒的她视他们如自己的孩子。除了帮助他们学习,每晚十点后就没收和保管他们的手机。在家中,也给他们分配一些家务事,让他们学习独立。其中有一个孩子,某些方面让她常想起自己死去的儿子,她对他最好。这个像她儿子的孩子对猫过敏,她就给他买药;他不喜欢吃冷早餐,她就专门为他做热早餐。九个月过去了,她坚持如此。孩子们过生日时,她给他们都买了男孩子喜欢的健身卡。在天冷天阴不宜在外打球时,她就带他们在健身房锻炼。有一天是她的生日,这几个孩子其实也知道,但出乎自己意料的是,其中两个孩子连生日快乐都不对她说。她并不指望这些平时花钱大手大脚,刷父母卡的孩子们会送给自己什么礼物,她伤心的是他们没有起码的感恩之心。
这位老师很直率,就把心里的不舒服对他们说了,并告诉他们下学期不再让他们住了。其中一个孩子马上就哭了,对她说:“我不喜欢你对我们这么严格,我们是故意气你,让你伤心。对不起,我错了。”老师就原谅了他。而另一个像她儿子的那个孩子,不仅不认错,而且再不理她,每天放学吃了晚饭就钻进自己的房间。他也不管下学期到底在哪家住,这已不是他第一次被寄养家庭拒绝了。上一次拒绝他的家庭是个黑人家庭,先生曾是篮球职业队员,现在是大学篮球教练,太太有研究生学历,也在外上班。这个家庭有两个儿子,一个初中一个高中。喜欢打篮球的他,一开始很兴奋,在他家常与他家两个儿子打球。没想到,黑人家的妈妈很严格,不仅限制他上网游戏的时间,也让他与她两个儿子一样做家务。有一天做后院的除草活,做了一会他就甩手不干了,还气得把人家桌子掀掉,说我是花钱来住的。一学期结束,这个家庭对学校说,给再多钱都不领养中国孩子。
中国父母对美国家庭的一次特别侦察
有一位14岁的中国高中生,因为签证被调查拖延,直到美国高中开学一个月后才来到美国。因以为签证不成功,学校也未提前为他预备寄养家庭。住宿生按要求要到15岁,学校特批让他住校。但是中国家长还是希望有一个美国家庭寄养,以便学语言更快。学校终于为他找到一个家庭,是西班牙语系的第二代移民。这家有四个孩子,同时孩子们的奶奶也住在同一条街上,所以这家人其实是三代同堂。学校了解了这个家庭的相关情况后,校长和老师都极力推荐这一家庭。
但是中国家长却不放心,委托学校附近的一位中国老乡去孩子要住的家庭了解情况。这位老乡一到那个美国寄养家庭的小区,就觉得是个老区,等到了门口,从房子状况就判断这个家庭并不富裕。然后那老乡转身就去了高中的国际部,问这个家庭的父母是做什么工作,房子大概值多少钱等等。学校的工作人员告诉他,美国家庭的爸爸是一家清洁公司的负责人,妈妈是全职母亲,在家里带四个孩子。他们本来可以把孩子送到附近免费的公立学校,但是为了孩子自小有好品行,就每天开车来回一个多小时送他们到这所私立学校。他们所住的房子确实很旧,有一百多年历史,所住的区域也并不是富区;但是这个家庭充满爱心,父母和孩子常常在社区关心贫困有需要的人,孩子的奶奶是当地很有名的慈善机构的负责人。他们听说有中国学生需要寄养,就非常愿意接纳,并表示尽力关心。这位工作人员还说,家不是因为房子状况才成为家,而是因为爱才成为家。他们选家庭固然看小区的安全性,但不会在意住家房子的新旧大小,而是了解这个家庭里有没有爱。如果有爱,哪怕吃的是粗茶淡饭也会很有味道。如果没有爱,住的房子再大也不健康,甚至不幸。
这位老乡仍不赞同她的说法,仍然一五一十把所见所想告诉了中国家长,中国家长便要求另换家庭。这事让高中学校很不悦,不愿答应他们的要求,因他们不想伤害这个家庭的好心。学校工作人员后来将这事告诉我后,我除了叹息,也不知道能说些什么。
中国家教可能存在的一个误区
中国孩子缺乏爱心,我所见的可能是些个案,但是孩子缺乏爱心一定不会是偶然的,也不是在美国学的,而是自小教育的某种缺失所造成。在我们很多家庭教育中,爱心教育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特别是我们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中国父母常有一个望子成龙、盼女为凤的愿望,非常在意抓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一旦成绩好了,其他家务活、为人处事的细节都不当一回事,所以孩子长大后即便功成名就,也未必记得父母的养育之恩。
每当想到那些来美国学英文的孩子们,我就想起圣经上的一句话:“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哥林多前书13:1)中、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学语言很快,但是养成一定的习惯和坏毛病后,学爱心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连基本的爱心都没有,语言能力只能是伤害别人的一种方式。
人的本性原是自私的,爱对人来说本身是一个挑战。只有把心对上帝敞开,接受圣灵的感动和帮助,才可以慢慢学习和培养一种超越自我的爱心。因为上帝就是爱,不光为人提供阳光、雨露的外在生存条件,还为赎人类的死罪而上十字架。祂命令基督徒们:“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13:34-35)
愿更多的父母们能认识上帝,从而靠着祂的帮助,从小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爱心和感恩的环境。
(罗妮丽博士是美国某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s20180303
转载请注明"原载《中信》月刊第671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