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罪人的朋友
何天择
我们若作了不名誉丶不合法的坏事,以致姓名丶照片丶记录都在报纸新闻中出现,恐怕一些本来认为是朋友的人都会躲避我们,以与我们交往为耻。反之,我们对待别人或许也是一样。谁愿意与名声狼藉的恶人丶罪犯为伍?!有时对别人的小错便加论断,有压低别人抬高自己的心理,或将别人的过错作为原谅自己过错的藉口,甚至有下井投石,幸灾乐祸的卑劣行为。但主耶稣在三年半传道工作中,却以救拔罪人为目标,祂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马可福音二17)祂对罪人的态度与我们全然不同。以下便是一些实例证明祂是罪人的朋友:
强盗
强盗也称劫匪,是社会的败类,因为过分自私,不以劳力换取报酬,而以暴力瞬间抢夺他人劳力的成果,并且在作恶中常有凶杀行为,故大众皆欲置其於死地为快。与主耶稣同时被钉的两个强盗便是这样被处死的。其中一个自知罪重,承认“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做的相称……。”(路加福音廿三41)并对主耶稣表现信心,在面对祂受辱的情景中,能说:“耶稣啊,袮得国降临的时候,求袮记念我!”(42节)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43节)他得了主耶稣的拯救,罪债消除,命运转悲为喜。
税吏
主耶稣在世的时候,犹太是罗马帝国的属地,由罗马政府徵收税额。代为收税的犹太人不免受大众的鄙视,认为他们是外国势力的代理人,并且时常有欺诈的情况生。有一位税吏长名叫撒该,是个财主,爬上桑树为要看见耶稣。“耶稣到了那里,抬头一看,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撒该站着对主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 (路加福音十九5至9)撒该认罪後,便得着了救恩,他多年的罪疚感顿时消失。
淫妇
约翰福音第八章中:“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袮说该把她怎麽样呢?』……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的都出去了⋯⋯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有人定妳的罪吗?』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妳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3至11节)淫妇的罪得了赦免。
撒马利亚妇人
约翰福音第四章对这妇人与主耶稣的对话有较详细的记述,引出了一些敬拜神与“活水”等重要真理。主耶稣说出了她一段不幸可悲的夫妇关系,“妳已经有五个丈夫,妳现在有的并不是妳的丈夫……。”(18节)以往的五个丈夫都无法令这妇人得到满足,现在所有的又不是她自己的丈夫,可知她是放荡不羁的淫乱妇人。但主耶稣由耶路撒冷回加利利的途中,不依惯例,却经过撒马利亚寻找这失落的妇人。她遇见了拥有“活水”的弥赛亚,饥渴的心灵得到了满足,成为“永远不渴”的见证人。
罪人
主耶稣在法利赛人家里坐席的时候,“那城里有一个女人,是个罪人,知道耶稣在法利赛人家里坐席,就拿着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稣背後,挨着祂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乾,又用嘴连连亲祂的脚,把香膏抹上。请耶稣法利赛人看见这事,心里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祂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路加福音七37至39)“耶稣说:一个债主有两个人欠他的债;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银子;因为他们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免了他们两个人的债。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41至42节)“……便对西门说⋯⋯所以我告诉你,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44至47节)
主耶稣在世时经常与税吏与罪人为伍,所以当时自命清高的法利赛人视祂为“税吏与罪人的朋友”。圣经说:“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马书三23)罪人对罪人是残忍无情的;圣洁无罪的耶稣对罪人却满有怜悯与慈爱。人的办法是将罪人清算消灭;主耶稣却给予赦罪及重生的新生命。
使徒保罗说:“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提摩太前书一15)不但保罗承认自己是个罪魁,凡真正认识自己的人都会将自己列在罪魁之中,并且不需要遮盖自己过往的罪恶,正如那马利亚妇人说:“……(耶稣)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约翰福音四29)罪恶已向救主坦白了,已蒙赦免了。这些人会热爱赦罪的救主。基督徒都是自认有罪需要救主的人。
凡认自己为无罪的人,即认为不需要能赦罪的救主;这些人在欺骗自己,需要藏在“遮羞布”後。人的罪不论怎麽重,怎麽多,主耶稣的宝血都可赦免。惟有自以义,不求赦免的人,无法得到主的拯救。故此,不知道自己有罪恐是最大的罪了,因为对神丶对自己都不诚实。向上帝丶向人坦白认罪,是得到赦罪丶享受永生之路。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s20051106
转载请注明"原载《中信》月刊第523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