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的一生
余惠娴
祖母本姓邓,名遇仙,广东省开平县人,是富家女,又嫁到大富之家,育有两子三女。家翁和丈夫都当官,所以她很骄傲,性情刚愎自用。她拜偶像的热心,更是无人能及。
祖母的外家後来全都移民美国,只有她随夫家留在台山县。後来祖母的父亲在美国信了耶稣,多次回乡劝她信耶稣,不要再拜偶像。祖母却回答:“我不需要信耶稣。你看那些信耶稣的人多穷,他们没东西吃,就去礼拜堂领面粉丶领油丶领米;无儿无女丶死了没人收殓的,才去礼拜堂信耶稣,好等死後有礼拜堂代为收尸。我的家庭这麽好,这麽富有,儿女成群,我不用信耶稣。你不用说了,我不信。”
祖母照旧拜她的偶像。不论是山石丶树木,只要听说灵验,她就去拜。庙祝见她这样虔诚,叫她捐堂斋,那时要好几百元,她也照捐。
孰料家翁死後,丈夫丢官,家境渐渐衰落。她常在山头前通宵跪拜。然而家境并没有好转,反愈来愈坏。後来祖父移民澳洲,安定後叫她去澳洲,她不肯,坚持留在家乡,说家乡有田地。
这时,大儿子忽然生病去世。祖母情急之下,为保护子女,更日拜夜拜。但不到三年,次子(家父)又因做手术割痔疮流血不止而逝世。两个儿子相继去世後,她拜得更厉害,不但无日无夜地拜,还雇船从台山到江门丶新会丶广州等地,通宵达旦地在石头前跪拜。她父亲回国省亲,再劝她信耶稣,她仍是执迷不悟,称自己还有几个女儿。
可是不到两年,祖母的二女,就是我的二姑,患了乳癌,在大陆不能医,到香港玛丽医院做手术。那里有很多人传福音,二姑听说信耶稣有那麽好,就说难怪公公每次从美国回来都叫妈妈信耶稣,也就决定信耶稣,由牧师给她施浸礼。手术後,二姑回到夫家,见祖母前来探望,就告诉她:“我在医院听牧师说信耶稣真好,将来有永生。死的只是肉身,灵魂可以上天堂。”祖母说:“若是这样,你便信吧!我还是不信。”
二姑回家後,本来康复得不错,只是她家姑性情暴躁,不讲理,时常骂她。二姑的乳癌复发,这次她祷告上帝说:“主呀!你若愿意接我返天家,请接我回去吧!”她叮嘱祖母说:“我若死了,你一定要信耶稣。信耶稣真好!我们将来可在天堂再见。”不久,二姑便离世返天家。
二姑死後,祖母回到家里,坐在厅中,望着墙上的偶像,终於大澈大悟,明白过去所拜的全是假神。於是吩咐婢女拿两个大竹箩来,拆掉所有神主牌丶神坛丶神位,用柴刀将它们劈碎,放进竹箩再用火烧掉。次日是礼拜日,在荻海墟有一间礼拜堂,祖母决定去看看。牧师留意到这个新来宾,讲道完後,过去握手问候。祖母告诉他:“我来是听你们讲道的。我昨日已将家里所有神主牌丶神位烧掉,我今日来是要信耶稣。”此後祖母逢礼拜天必上教堂,信了耶稣,人变得快乐起来。她那倔强泼辣的性格被上帝改造,後来竟被称为好人,领了附近几条村六十多人信主耶稣。
祖母在中国解放後第二年离世返天家,那时我仍很年轻,她已差不多82岁。将近返天家时,因为三女是地主,被捉去批斗;祖母说盼望再见她一面才返天家,就睡在床上等了好几天。当三女终於回来叫了一声妈,祖母睁开眼看一下,就吩咐我们给她一块冰糖含在口中,让她甜甜地跟主耶稣返天家。这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祖母含着糖,对我们说:“你们看,天上多麽光!天上多麽漂亮!主耶稣来接我了。天使也来了,弹琴鼓乐,你们快听!”我们回答说:“我们听不到,看不见,妳看见就跟他们返天家吧!”祖母说:“对!我要跟他们返天家!”就这样
风云祸福
小雄
我敬爱的母亲於二○○二年十二月一日突然离世,刚办妥母亲的丧事後,三弟伟文在街上又晕倒,被送入医院深切治疗部,情况危殆。短短两周内,两个至亲都发生了不幸的事故,我问上帝:为什麽我们会有这样的苦难 ?!
午夜电话
午夜电话铃响起,我从床上跳起来,望了一眼闹钟:半夜一时半!心里感到不妙。拿起话筒,传来了弟妇的哭声:“三弟在妈妈家中发现妈妈躺在地上,已经停止呼吸了。”我脑海里立即想起母亲的面容,难以接受这事实。
母亲小时很喜欢读书,可惜家贫,没有经济条件让她完成小学。七八岁的年纪就要出外工作,负担起养家的责任。她明白读书对我们三兄弟前途的重要,务要使我们完成大学学业,所以宁愿自己节衣缩食,将大部份的薪金放在我们的学费上。我们生长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关系亲密,绝少吵架,母亲十分尊敬父亲。父亲因积劳成疾,於十八年前肝病逝世。去世前数年,受了很多肉体上的苦楚,我母亲对他悉心照料,毫不抱怨,且身兼两职,外出工作。母亲做过多种行业,开设的美容院因父亲去世而结束营业,由“老板娘”的身份变成船务公司的信差丶医院女工丶传呼中心的传呼员等;她没有气馁,反而敬业乐业,赢得雇主的赞赏。一九九二年後,母亲退而不休,在老人中心丶红十字会当义工;又在圣公会圣马太堂事奉,帮助探访老人丶文娱表演。就在去世前两个星期,还代表了老人中心前往澳门作交流表演。
母亲的性格刚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忙。她帮助人不望回报,人家帮助她後,她一定想办法报答,例如送人家一件手织衫,或一条围巾。所以她经常对我们说∶“我不怕死,只怕躺在医院或老人院,要人照顾。”生丶老丶病丶死是人一生必经阶段,她却免了病痛,在很短时间内返回天家。在灵堂里,有近二百位她生前的好友和老人家参加了她的安息礼,她的遗照是她离世前两天在老人中心拍的,相中捕捉了她开朗和灿烂的笑容。她虽只是在世活了六十三年,生前带给多人的关怀和欢乐,过了有意义的一生,上帝免了她的病痛,也算是完成了她的心愿。
人是哭着出世,而旁边的人都是笑着迎接新生命的诞生;如果有人是笑着去世,而旁边的人是哭着送他最後一程,这个人的一生极可能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人们为他的离世而难过。所以人的生命不在乎长短,而是在乎是否活得有意义。母亲的安息礼拜在周二举行,由宣道会北角堂陈益锋牧师主持,母亲遗体与她生前最喜爱的衣服一起火化,结束了她劳苦但有价值的人生路,一切事情似乎随着熄灭的炉火划上了句号。
不测风云
周三早上,我约了三弟到湾仔政府部门办理母亲骨灰的手续,分手後再约他於十一时到中环律师事务所处理母亲银行户口文件。已经过了约定时间,仍不见三弟出现,他的手机又不通,心里涌出不祥的预感。我即时低头祈祷,求主保守他的脚步。五分钟後,我接到弟妇的电话,说三弟在中环的街上晕倒,被路人发现报警正送往玛丽医院途中,据救护人员表示,他的心脏曾停止跳动,没有了脉搏,需要用体外电震器令他的心脏恢复跳动。我带着不安的心情赶往医院,在坐的士途中,不断祷告,求天父救回三弟的性命。到达医院时,看到的是已经昏迷在垂死边缘丶面带氧气罩的三弟。
三弟是电脑及数学专家,在香港科技大学做科学研究,负责处理海洋丶气流丶气象等电脑数据分析。他热爱运动,跑步丶打球丶潜水等,样样皆能。也常做体格检查,表面看不到有什麽疾病,今次在街上昏倒,实在有神的祝福及美意。试想如果他在潜水或运动时晕倒,而当时又没有人在场报警,也许他的结局会与我母亲一样。医生为他详细检查後,发现他患有遗传性心肌肥厚症,这种病在一般的身体检查是不容易发觉的。医生补充说,如果他延迟一分钟救护,便会因脑部缺氧而变成植物人,再延迟一分钟,他便会遗下妻子和两个不足五岁的女儿回天家了。
而我们相信,或许母亲也是因为这个连她自己都不知道的疾病而身故的。
祸福所倚
三弟苏醒的第一天,他忘记了大约一个多月内所发生的事情,就连母亲的去世都忘记了。他的“短暂记忆细胞”也因脑部缺氧而受伤。他不断问自己为何在医院?在那里跌倒的?待我们告诉他後不到两分钟,他又问同样的问题。当他知道自己患有“心肌肥厚症”,医生建议他要在心脏旁装上一台“除颤器”,来帮助他恢复心脏不正常的跳动时,他却用自己的学识反问医生他再发生事故的机率是多少?他试图用自己的学问去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结果他不理会弟妇及医生的意见,不愿意装上那部“除颤器”。
我和二弟都想劝服他,於是在他入院第四天晚上,在医院餐厅内跟他分享。我们告诉他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上帝可以取回从前赐给他的智慧,也可以再给予他。我们要他先省察自己,有否经常从自己的方法行事而远离神?有否事奉时荣耀自己而不是为荣耀神?这是多数基督徒很容易犯的错误。他听後就醒悟了,他承认自己现在跟初信时有很大的分别,也觉得自己与神疏离了,他愿意将主权交回给主耶稣,我们劝他在病床前认罪求神赦免,向神求智慧。
第二天早上,我看见他心里有平安和喜乐,记忆力有明显的改善,他也愿意装上那台“除颤器”。我从他身上体会到神每天供给他的恩典都是新的,就如圣经所说∶“我们不致消灭,是出於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祂的怜悯,不致断绝,每早晨,这都是新的;祂的诚实极其广大!”(耶利米哀歌三22至23)
在母亲及三弟的事件上,我体验到“主内合一”的奇妙果效。三弟教会的麦志成牧师在知道他入院的消息後,便即刻到医院探望三弟,为他祈祷,又在当晚的祈祷会上分享祈祷。二弟也在他的浸信会内分享祈祷,弟妇从前参加的礼贤会也有数位弟兄姊妹到医院探望及支持。在上帝奇妙的安排下,澳洲悉尼宣道会的吴长老刚好在香港休假,他是脑科医生,我即时与他联络及询问他的专业意见,感谢他当晚到医院探望三弟及为我们祈祷。
有众弟兄姊妹的代祷丶不同教会牧者的慰问及祈祷,我体会到“主内一家”的力量。圣经说∶“就如身子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哥林多前书十二12)上帝也垂听了肢体的祷告,让三弟慢慢地康复。
在安排安息礼拜的过程中及三弟入院的期间,我们三兄弟的关系改善了。从前我因为过於自我,忽略了对两位弟弟的关心和照顾,上帝却用这两桩事件修补了我们兄弟间的疏离,达成母亲想我们团结的美意。
在短短的两个星期所发生的事,带给我悲伤和忧虑,却原来当中有着无数恩典,我依靠上帝带给我内心的平安,我体会到圣经话语的实在∶“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哥林多後书十二9 )感谢主耶稣基督的安慰和祝福。
,祖母含笑离世,归回天家。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s20040903
转载请注明"原载《中信》月刊第509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