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否定进化论

何天择

“遗传学之父”孟德尔(Gregor Mendel, 1822-1884)是奥地利修道院的修道士。年轻求学时期成绩优异。後任教师,深受学生爱戴。他用一千九百八十株豌豆植物,以八年时间反覆实验,发现了生命延续遗传作用的规律。各种生物的基本形质代代相传,都因本身性细胞内遗传基因的复制与操控而致,与外在环境无关;生物种类固定不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猫生猫,狗生狗;一种生物,在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只产生该种生物,并且不会与另一种互相交配生子,即遗传基因不相混杂,正如圣经创世记所说的:“各从其类”。

孟德尔的实验

孟氏的实验结果,显示生物品种基因的内涵(基因型 genotype),与它所表现的形态(外表型 phenotype)两者的关系。他也发觉,基因都是成双出现(一自父,一自母),两个同位的基因决定某一外形。且基因有显性(dominant)与隐性(recessive)之别。例如,他以圆种子的豌豆植株(纯种),与皱种子的豌豆植株(纯种)交配,第一子代(F1)所得的种子,虽含有圆与皱两类基因,但外形都是圆的,因为圆是显性,皱是隐性。若这一代的豌豆植物自相交配,所得的下一代(F2),圆的种子占四分之三,皱的种子占四分之一(三与一之比),恰是两性细胞中基因结合的或然率。当然这是最简单的例子。但即使较复杂的情况,遗传机制了解之後,遗传结果也可根据孟氏的遗传规律作预测。

美国着名胚胎学家莫根(T.H.Morgan)起初对孟氏的发现心存怀疑,以後他自己以果蝇实验,由人工引发突变而产生四十族突变型(mutant)互相交配,所得结果完全符合孟氏的遗传法则。

遗传由於内在基因

孟氏之後,科学家发现,细胞中的染色体是负有遗传使命的物质;再而发现,染色体为“去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简称DNA)分子组成。此後,华丶克(Watson, Crick),二位科学家阐明它的构造,真相更为明白,即遗传密码信号寓於DNA的化学分子中。每种生物都有一组特定与众不同构造的DNA化学分子,即基因组(genome)。细胞分裂时,每个新的DNA分子又是原来一个的复制品。今日遗传学已与细胞化学成为同一学问了,并且没有一个科学家对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提出质疑。

科学知识贵在它的预测性(predictability),即把握了定律之後,便可预测到作用的结果。例如在化学上,将酸性化合物与硷性化合物相反应,便起中和作用,产生中性的化合物。孟氏定律便有这样的预测性,并且可用数字表明预期的结果,即有确定的因果关系。科学与非科学论说之别,常可从结果之能否预测来作区分。

进化主张环境造种

进化论的看法刚巧相反,它认为环境影响遗传,因而导致生物进化。进化论有两个说法,一是法国人拉麦克(J.B. Lamarck,1744-1829)在1809年主张,後天获得的特徵,可以遗传到下一代:“古代的长颈鹿可能只有短颈,不过为了能够得到树上的叶子,它常常被伸长,它的子嗣具有较长的颈,为了求得更高树上的食物,仍然经常伸长其颈。最後颈部连续不断的伸长造成了现代的长颈鹿。”(注一)这也叫做“用与不用说”(theoryofuseanddisuse)。现在这理论已被实验否定了,因为後天环境作用而来的特徵,若不影响性细胞中的遗传基因,是不能遗传的。所以教科书上说:“现有的资料不能支持这个学说。”(注二)

达尔文学说

五十年後,英国人“进化论之父”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发表《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主张在以往的数十亿年的时间,较简单的“低等”生物种类,由於竞争生存所需的食物丶空间,或产子所需的异性,不断由环境淘汰而成为较复杂的“高等”生物种类,即在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不改良即淘汰”的原则下进行。他认为一种生物,因适应环境,而渐渐变成另一种更适应环境的生物。换句话说,环境主宰生物的改变与进化,种瓜继续数十或数百万年後,可以得豆或别种果实,养猫继续数十或数百万年後,可以产生狗或其他动物。达尔文的学说,只凭他个人臆测,没有实验根据,且与事实相违。试想,若一种生物经数十或数百万年的衍生繁殖,由每代极小的变化,代代遗传下来,累积为新品种。这样,由原种到新种之间,岂非有无数微变的中间型物种吗?种与种之间岂不模糊不清,没有界线吗?整个生物界岂不一片混乱吗?但我们现在观察得到的,是明晰区分的种类,即使化石生物,也界限分明。单就这一点,便可否定进化的论调。

关於达尔文的进化论,今日生物学教科书上说:“古代的长颈鹿,其颈的长短可能不一,而这种变异是有遗传性的。竞争与自然淘汰致使颈较短的长颈鹿遭淘汰,颈较长的子嗣生存下去。最後只有颈长的长颈鹿在竞争中生存下去。”(注三)这 回避了“古代的长颈鹿”的来源(origin)问题,而以“生存”(survival)的问题来代替。我们知道物种能继续生存并不等於进化。许多被进化论者认为已有数千或数万万年历史的活化石,仍没有进化的迹象!再者,我们都知道,长颈鹿的颈,雌性较雄性平均短三尺。若雄性因颈较长而生存,则雌性当因颈短而遭淘汰。这样,若无雌性,整个物种必早已消灭。但事实则不是这样!达尔文也与拉麦克一样,相信後天获得的特徵可以遗传(注四)。达尔文与孟德尔虽是同时代的人,可惜他临终时还不知道孟氏的实验,否则可能不会坚持自己的见解。孟德尔则读了达尔文新出的每种书,没有为自己的发现辩护,只将实验报告在本地科学社刊发表,将事实公诸於世。

进化论谈不上预测性,因为没有科学的因果规律。若原初同一种的阿米巴进化成一百五十万种以上的动植物。其中形形色色无奇不有。例如∶人丶大象丶树木丶蘑菇丶细菌彼此甚不相同,或此或彼,究竟是什麽环境选择的呢?又今天的人与阿米巴将进化为何物?同样问题可一直追问下去,都是进化论者无法回答的。

种源与环境无关

自然环境虽然各异,有森林丶草原丶高山丶低谷丶温带,热带,海洋丶江河等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每一环境,都有许多迥异不同的生物种类生活在一起。换句话说,环境相同,其中的生物种类却不同。例如海洋,教科书中说:“海洋的特徵是稳定不变,永远存在并连接在一起。”(注五)海洋的环境可说是很均态的(homogeneous),而其中小至细菌丶矽藻,大至乌贼丶鲸鱼等等各类动植物都生活在一起。这可告诉我们,生物种类的不同,并不是由於环境不同选择而成。反之,事实证明,生物可以选择环境,不但动物可以选择适宜生活的环境迁移,即植物藉种子分布,也可等待适宜的环境而发芽生长。环境若有激烈的变化,整个生物品种都会灭绝,并非还有“适者”可以生存。今天我们有否见到更适应环境的恐龙或巨象等动物呢?

孟德尔的实验虽然是科学历史中最重要的实验之一,1866年发表,但当时未受科学界重视。因为他们热衷於早七年前(1859)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认为生物的延续遗传便是进化的作用,受环境代代筛选作主导,不关生物本身内在基因。直至二十世纪初,三十多年後,孟德尔的定律方被确认为划时代的发现。这便是错误观念阻挠人类文明进步之一例。

基因复制的保守性

生物的形质与特徵,由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机械作用,是由於本身性细胞中创造主“天赋”的特定原有基因,经隔离(segregation)丶配合(assortment)及交换(crossingover)的作用,而根据原样版复制。在正常状况下,没有新的基因出现,只是原有基因重组而已,与洗牌(reshuffle)同。所以只有微变,没有产生新种的可能。微变可在种的范围内产生亚种(subspecies)或变种(variety)。虽然,有时性细胞的基因会因复制错误,或受化学品及辐射线等破坏,而发生突变(mutation),产生畸形丶残缺,或不正常的突变型。但这些突变品种,都无法与原有正常的原种竞争,很快便受淘汰,罕有遗传给下代的机会,更绝无资格作进化论者所说的进化(进步丶改良)的竞选者。今天进化论者把突变看作是生物众多种类的基本来源,与事实极不相符。生物学界也都认为若无突变,便无进化;若突变不是进化的原因,进化便没有原因。我们要明白,生物偶有一丶二次有利的突变,不能因此产生新种;需要一连串有目标的突变方能成事。但一切的突变都是机遇性无目标的。

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的全名为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可译为:“物种起源由自然淘汰的作用而来,或优良的族类在生存竞争中保存。”环境的淘汰只能淘汰不适者而不能产生适者;适者仅得保存而已。原初创造主所创造的都是适者,後来因突变而产生不适者。虽然生物教科书一厢情愿宣传进化论,但也不得不承认说:“演(进)化可以说是一种保守的过程;因为生物构造的演化常常只是修改,而不是新造。”(注六)今天一般人相信的进化论是将“修改”作为“新造”(委实,没有修改却有破坏)。那麽原初“新造”由哪里来?圣经第一章便有这问题的答案。

新达尔文学说

当达尔文写《物种起源》时,遗传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开始。那时科学家不知道染色体与细胞分裂的过程;甚至配子的结合也不知道,那麽上代个体的形质怎样遗传给下一代呢?达尔文所采取的见解是生物个体中产生 gemmules(小芽体),将各部的形质由血液输送到生殖细胞,遗传给下一代。我们现在知道这是错误的揣测。自上世纪初孟德尔的发现被科学界重视後,这新的发现与达尔文学说正面冲突。达尔文主张生物种类因时间而改变,进化为新种。孟德尔的实验则显示生物遗传是基因机械式的复制作用,所以种类固定,不因时间改变为新种。但达尔文的信徒们不愿意接受事实的考验而放弃进化论,又无法否认孟德尔发现的遗传事实,故此采用基因突变为进化新种的原料,保留“自然淘汰”,为选择新种的作用。这样勉强的配凑,将达尔文学说披上了新衣,称为新达尔文学说(Neo-Darwinian Theory)。但在新衣之下是个已被淘汰了的学说。

进化论者的伎俩

目前的生物学教科书对生物的构造丶生理丶分布等都很扎实;但到了“进化”这个题目,便大展幻想之翼,将不足为证的情况引来作为正面证据,将许多反面的证据都置之不理,一字不提。不但如此,从前与现在都有人为名丶为利伪造进化的证据,如黑格尔(Ernst Haeckel)涂改的胚胎发育图,道生(Charles Dawson)的伪造人种“祖先”化石及最近中国辽西的“古盗鸟”假化石(注七)等等。又事实上,生物学家从未观察到一种生物进化为另一种生物。但在教科书上却根据幻想,不根据记录或数据,绘成三类产生新种的曲线图,即稳定性(stabilizing)丶方向性(directional)及分裂性(disruptive)的“造种”自然选择。无力分辨真伪的大众信以为真,便会受骗成为牺牲品了。

结论

进化论自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至今已达一个半世纪,虽然没有实验证明,在化石生物中也找不到连串的缺环,又与遗传学等事实相违;但在生物界中却被视为正统的基本学说。我们都知道,一个错误被建立为主导的传统後,是不易改正的,因为会影响许多既得利益的人。可幸的,近三十多年来因科学知识的进步,将旧有的学说再加审查,不少的学者已对进化论觉醒,着书责难,据理力争,引起了有独立思想的群众的同情与响应,希望不久能跨越顽固老守卫们的阻挠,将错误改正过来,将进化论从科学教科书中删除,扫进历史的废物箱,让真理的光辉透彻明亮。

注:

(一)BSCS生物学(戈定邦等编着)213页

(二)同上

(三)同上

(四)BiologybyG.Edwards,p.333

(五)同(一)310页

(六)同上222页

(七)《中信》480期15页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s20020808
转载请注明"原载《中信》月刊第484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