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上帝可以馬馬虎虎嗎?

微光

馬虎先生的哀哉

先講一個我小時候聽到的一則寓言,迄今難忘。

有一位私塾老先生,是個老學究,博覽群書,但不求甚解。他認為人生若夢,難得糊塗,何必遇事深究,差不多,馬馬虎虎就可以了。一天他的妻子要他去買紅糖作藥引,結果他買了白糖回來,妻子生氣地責問他。他兩袖一甩說:「白糖紅糖都是糖,馬馬虎虎就行了,何必大驚小怪的。」又一天來了幾位客人,家裡的飯碗缺少一個,叫他去向鄰居借,他竟捧著一個瓷盆回來,惹得大家捧腹大笑。他說:「有啥可笑的,碗和盆都是盛飯的,我來用盆,馬馬虎虎不一樣可以吃飽飯麼?」一天,他半夜得了急病,那時的農村缺醫少藥,家人去請當地唯一的「赤腳醫生」(編者註:指中國曾為解決醫生嚴重缺乏,而允許的未經正式醫療訓練、半農半醫的農村醫療人員)。那醫生因正在急診,要等一個時辰才能來。他大叫不能再等了,趕快請當地的獸醫:「人醫、獸醫不都是醫生嗎?都懂得藥理,趕快請他來。」獸醫來了,看他胖的像個豬,就馬馬虎虎按照醫治豬的藥量為他開了藥方,藥名正確,但劑量大過平常人用藥量的四倍,結果一命嗚呼。馬虎先生就此結束了他馬馬虎虎的一生。哀哉!

有些事不能馬虎

雖然這只是一則寓言,卻也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對於我們每天遇到的情況,認真還是馬虎,當區別對待,聖經中有例說明。一次,主耶穌的門徒彼得在主耶穌面前自我表揚:「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耶穌回答他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18:21,22)意思是要完全饒恕。這裡對別人的「馬虎」,就有著特別的美善,而同時我們看到,不可馬虎的是,主耶穌的這個要求是以命令的口吻說出來的,命令我們全心饒恕人。對主的這個命令我們能馬虎嗎?不能,這對基督徒來說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對主耶穌的話,有些基督徒嚴格遵守,天天讀經或背經,努力要把祂的話語記在心中,而且盡力想主所想,行主所行;但也有些人信主馬馬虎虎,對聖經上的話語不當回事,且自以為是地說:「我一生就是不願給自己加壓力。」意思是,他不願事事照著主耶穌的話去行。君不見,有人信主耶穌多年,已經是個老基督徒了,甚至多年在教會服事,有的都七八十歲了,但是聖經至今還未讀過一遍。

記得在一次主日聚會中,有位多年負責教會財務的信徒坐在台上。主持人請他讀何西阿書第六章,他把聖經翻來覆去,最後抬起頭來擦擦汗說:「我翻遍了新約,總找不著,怎麼辦?」台下有人說:「何西阿書在舊約,是但以理書後面的一卷書。」他竟然笑起來說:「怪不得我找不著呢。」這種人對上帝的話是不是太馬虎了?將來還好意思見上帝的面嗎?如果主問你:「你為甚麼對我的話不理不睬,不愛讀我的話,不注意遵行我的話,你真有愛我之心嗎?」那時你作何回答?

快清醒認真追求

有些人傳福音不傳悔改的福音,對罪迴避或輕描淡寫,這就是害人不能真正得救的馬馬虎虎。即使真的悔改得救後,我們仍然不能馬馬虎虎。上帝拯救我們的目的,並不僅限於此,否則我們是不是仍然很可憐?祂希望我們在脫離罪惡重擔以後,要繼續前行走義路,走在通向天國的窄路上;因此祂要求我們不斷潔淨自己,除去一切纏累我們的罪,成為聖潔,配稱為祂聖潔的兒女,永遠與主同在,享受祂賜的永生。

但是我們要達到完全成聖的地步,並不是容易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乃是需要不斷努力且要拚命地努力。主耶穌提醒門徒說:「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馬太福音11:12)在英文聖經裡是“is taken by violence”。哇!這可不是一般的努力,而是要以暴力式的拚命努力才能進入。馬馬虎虎的思想和主耶穌的這個提醒格格不入,我恭勸不願給自己加壓力的人快快清醒吧!

耶穌回答律法師關於甚麼是最重要的誡命時,把千百條誡命濃縮為:「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22:37-40)這兩條被主耶穌列為總綱的誡命,是萬萬不可忽視的。如果我們說愛上帝,卻馬馬虎虎,不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請你想一想,我們能夠進入天國嗎?如果我們不能愛人如己,到了天國門口,能夠被歡迎進去嗎?主耶穌嚴肅地教導我們:「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凡結果子的,祂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翰福音15:2)我們如果不在生活、言語和行為上結出福音的善果來,就無法捧著果子去見主耶穌,主能讓我們馬馬虎虎地進入天國嗎?

總之,馬馬虎虎是我們能否得到上帝全備救恩的大敵,是撒但最樂意使用的工具。如果我們馬馬虎虎對待主的話語,輕輕鬆鬆不肯給自己加壓力,不努力讀聖經,不認真遵行上帝的旨意,不認真檢查自己,不努力對付自己的罪,請問,我們不正像聖經中那五個燈中沒有油,卻奢想能夠進入天國的童女嗎?

對上帝的話馬馬虎虎的人,快醒一醒吧!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230605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734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