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永遠年輕

張德佳

這是一篇寫給我同年齡同時代人的短文

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特殊的經歷,沒有任何兩個人的人生經歷會完全一樣,因為在同一地點、同一時刻只能有一件事發生。但對我們同時代的人來說,在一個相同的大環境下,又會經歷許多相同的事件,有相同的思想和感受。

人從出生、嬰兒、幼兒、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這個過程是完全一模一樣的。這是人生的模式。沒有一個人在這個模式之外。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只是你老得快一點,我老得慢一點而已,或是有的人沒有完成這個模式,就在中間停止了。現代生命科學的兩個主要目的就是:

一、人活得健康一些,病得少一些;

二、人老得慢一些,壽命長一些。

也就是說,現在我們在生命科學領域裡所做的所有研究和實驗,僅僅是在人的生命模式裡面做一些改善。

當我們對鏡自照,發覺絲絲銀髮在不斷增多時;原來光潔的臉面上,皺紋不斷出現時;當我們上完一天班,回家感覺非常疲倦時;當我們每天都感到精力不支、耐力不夠、不想活動時;當我們發現以前從來沒有的病痛現在臨到我們時;當我們感覺身體需要保養,就是說,健康意識增強時;當我們的小孩馬上要上大學時;不知不覺中我們已不再年輕。

雖然我們一直感覺我們還是青年,但掐指一算,年齡已是眼前年輕人的一倍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已不再年輕。

當然我們還年輕的思想,會延緩年老的過程,這是主觀客觀互動的積極因素。從這個角度講,我希望我們一直感覺年輕。

我們已不再年輕是個不爭的事實,也是一個不可抗拒的現實。每個人都必須,或者說不得不從年輕走向不年輕,再毫無選擇地走向老年,向生命的終點走去。

再過二十年,如果我再寫一篇文章,再來表達我目前的感受時,文章的題目可能會變成「晚秋雜感」。如果有幸再過四十年,再來寫這篇文章,題目可能會是「垂垂老人也曾年輕」。雖然不敢奢望,如六十年後再寫此文,文章可能會起名「百年回首」。是否還有八十年,一百年,那已是不必準備了。實際上,一百年也不過是彈指之間。

我們已不再年輕是對我們這一代人講的,因為我們正經歷著生命過程中的同一個階段;這篇短文也是對比我們年輕的人說的,因為他們很快就將到達我們這個年齡,不久將來會有與我們現在同樣的感覺;這篇短文同樣是對比我們年長的人說的,因為他們雖然過了我們這個階段,對生命的無奈嘆息可能已變成認命了,但這個生命的矛盾還沒有解決;這篇短文是對每一個人說的,不論是少的、青的、中的、老的、男的、女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不管你是主動或是被動,都在這生命的矛盾中尋找出路。

出路究竟在哪裡?中國道家最重要的操練是尋求長生不老之術。但至今,尋找還是沒有結果。現代科學連長生不老這個命題都沒有,沒有人會出錢資助這樣的研究。健康保健食品近年為何流行世界,方興未艾?其基點就是建立在人們希望延長壽命,有一個高品質的生活。但是沒有一個保健食品打的旗號是長生不老。整個人類目前的科學研究同樣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預防疾病,減輕疾病,治療疾病,抗拒衰老,延長壽命,提高生命質量。但是生命終結,一天是結束,一百年是結束,一萬年也是結束,生命總是有結束,這個矛盾沒有解決。

人面對生命的矛盾,只能發出幾聲嘆息︰無奈!無奈!無奈!所羅門王曾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道書一2)「我見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道書一4)

生命的矛盾,在有限裡無法解決,只有在無限裡才能找到答案。當你聽到「上帝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得後書三8),你就會感到永生就在這裡。因為千年一日如是一樣,就已超脫了時間的限制,不受時間限制就是永生。

時間有開始就有結束,耶穌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啟示錄二十二13)祂是時間的開始,也是時間的結束。這世界是無限的上帝所創造的一段有限。

有限如何進入無限?有限沒有辦法進入無限。只有無限才能把有限帶進無限,使之成為無限的一部分。我們這位無限的、愛的神,早已在祂創造這個有限的世界以前,就把這件事準備好了。請看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當我們進入無限以後,我們已不再年輕這個概念,就不復存在。生命已沒有一個要結束的矛盾。因為將來永遠在我們面前,我們將永遠年輕,說得更準確一點,我們將是永遠,因為「年輕」還是一個時間裡面的概念。

當有限的我們無法解決「生命有限」的課題時,上帝用祂全能的愛,早已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只要接受祂給我們的方法就行。事情有時就是簡單到和好到沒法相信的地步。世界上沒有這麼好的事,但這事本來就是從天上而來,不是來自地上。上帝把祂慈愛的手從天上伸下來,我們只要抓住就行。

認識我們的有限,把信心建立在無限的真神上,抓住祂的應許,我們就能進入永恆。如果只相信我們有限的能力,生命這個難題就永遠無法解決。

願每一位看到這篇短文的,都不再嘆息「我們已不再年輕」,而是永遠年輕(恕我再用一次這個詞,因為對於在有限中的我們來說,這個詞可能更實際更親切)。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000105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453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