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穌的「人情味」

陳上宇

當我們向人們介紹主耶穌時,介紹的當然是一位充滿神蹟大能的上帝;但如果你打開聖經,四部福音書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卻是一位充滿人情味的上帝。「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翰福音1:14)耶穌不僅與門徒們同吃同睡,祂的所行所為亦充滿了至善至純的慈悲憐憫。

耶穌竟然為一座城市哀哭

試問你我可曾為北京哀哭過?「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馬太福音23:37)有人情味的上帝,在人間品嚐過人的愚昧、無助、痛苦以後變換了言語。祂不再是驚雷、閃電、火光、雲柱,而是帶著母性溫情的「母雞」,願把小雞聚集在自己的翅膀底下,然而人卻不願意。至高上帝如同一個母親,面對不知悔改、在墮落中死去的孩子,痛心疾首,失聲痛哭!

耶穌隨處治病救人

當耶穌聽說百夫長的僕人害癱瘓病躺在家裡甚是疼苦的時候,祂即刻說:「我去醫治他。」(馬太福音8:7)生病的不過是一個素不相識之人的僕人,祂也在所不辭。上帝曾經這樣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馬太福音7:7)耶穌通常總是回應人對祂的請求而醫治病人,有些時候會主動醫治,甚至救活已死之人。在拿因城,當祂看到寡婦的獨子死去時就憐憫這寡婦,對她說:「不要哭!」然後祂就讓這少年人從死裡復活(參路加福音7:11-15)。耶穌為甚麼不像世人,在動手救人以前,首先看看生病的是誰,那人口袋裡有沒有錢,對自己有沒有利益,看病的時間是否方便呢?因為祂到世上來,就是為了拯救有病痛、有需要的人,所以祂的人情味自然而然、毫不做作。

耶穌看人比物重

安息日,門徒們從麥地經過,餓了就掐麥穗吃。當法利賽人責備他們不守安息日規矩時,耶穌告訴他們:「在這裡有一人比殿更大。『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馬太福音12:6-7)殿為人而設,人並不為殿而存;規矩為人而定,人並不為規矩而活。在憐恤面前,祭祀顯得無關緊要,堅硬僵死的教條在耶穌的人情味中完全消解了。在這裡,我們是否對保羅說的「恩典成全了律法」有更深的領會呢?

耶穌體恤人肉身的需要

在野地裡,耶穌憐憫跟隨祂的數千人,用五餅二魚餵飽了他們(參馬太福音14:13-21),這當然是上帝憐憫人的神蹟。這個神蹟使我們確信,道成肉身的上帝體恤我們肉身的需要。祂不僅願意,而且有能力滿足我們的需要,祂是一個有人情味的供養者。

耶穌總是關懷弱者們

當彼得在水面上行走,見風浪大而害怕,就要下沉時,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參馬太福音14:29-31);當一隻羊迷失時,祂教導人撇下99隻,往山裡去找那隻迷路的羊(參馬太福音18:12);對於夫妻,祂教導:「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所以,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開。」(馬太福音19:6)祂給小孩按手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馬太福音19:14)無論是對懼怕的人、迷失的人,還是對弱者和孩子,至高上帝無一不顯出對弱者的理解和關愛,以及對困難者隨時的幫助。

耶穌是謙卑的榜樣

在上十字架前一晚,耶穌還為那些爭大小的門徒們一個個洗腳,並教導他們:「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翰福音13:34)

耶穌誠實地面對死亡

最讓人感動的是,祂如此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憂傷和痛苦。在被賣以前,祂在客西馬尼園對門徒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警醒。」(馬太福音26:38)路加福音記載,耶穌被捕前到橄欖山去,禱告時祂極其傷痛,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祂禱告說:「父啊!祢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路加福音22:42)在喝下苦杯前,祂沒有如電影裡的英雄毫無畏懼地說:「來吧,我不怕!」而是憂傷得幾乎要死,甚至求告父若是可能,把苦杯撤去。然而,祂卻以父的旨意為重,因為祂本是為救我們脫離罪惡的捆綁來到人間,祂的愛最終戰勝了一切。

耶穌饒恕的偉大胸懷

耶穌的人情味在十字架上達到了高潮。當兵丁將祂釘上十字架時,祂卻為他們禱告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34)這是多麼寬廣的偉大胸懷!

至高上帝成為人的樣式來到人間,用人情來感染我們,感動我們,使有眼可看、有耳可聽、有心可感的人們懂得祂的慈悲,領受祂的愛憐!在祂完全的愛中,我們學習彼此相愛。法國學者勒南論到耶穌時感歎地說:「祢將成為人性的房角石,那些想把祢的名字從世界除去的,將被震垮到底。」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210903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713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