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人生
陳衛田
孔子在高川之上感歎: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摩西在詩篇第九十篇中說,人生苦短,逝去如飛。就自己而言,悠悠童年往事尚依稀可辨,人生卻早已過不惑之年。回首這40多年,與讀書結緣,屈指算來在學校讀書竟然有24年之多。
一、童年光陰: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文革年代
我的童年恰好在中國文革期間。那段時間,讀書好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恰恰相反,不學習、考試交白卷才是學生中的英雄。知識份子被賦予一個有輕蔑味道的外號:臭老九。更進一步的論斷是:知識越多越反動。這樣擁有知識就不只是百無一用,而是有很高風險的事情了。
儘管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到了上學的年齡,孩子們還是被送進學校。學校裡關於讀書的說法混亂而矛盾,比方說,老師們一邊號召要向那個交白卷的英雄學習;另一方面卻常教導毛澤東關於讀書的語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那時農村文化生活極度貧乏,當夜晚來臨的時候,村民們會聚在一起聊天講故事。一位從城市下放到農村的知識份子,在一群目不識丁的農民當中自然地成了中心。因為像《水滸傳》、《三國演義》、《三俠五義》等名著,沒有這位先生的朗讀和講解,大家只能乾瞪眼。只有在這種時候,柔弱的知識份子才變得有用,才被給予久違的尊重。
小時候父親常帶我去聽故事。我體會到讀書可以認字多,懂得多,可以給人講故事,被人羨慕尊重。這多少激發了我童年好好讀書的願望。
二、少年時代: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科學春天
聖經在傳道書一章9節說:「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悠悠幾千年華夏歷史,發生在讀書和讀書人身上的故事反反覆覆,一次又一次印證著聖經的宣告。
我們有孔夫子急急如喪家之犬的春秋戰國時代;也有他被奉為萬世師尊的儒家時代。坐天下尊孔以證反叛有罪;亂世反孔以證造反有理。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對讀書和讀書人的反對,只有焚書坑儒的大秦帝國時代才勉強可相媲美。可是到了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1978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的召開,才使知識份子終於揚眉吐氣,有人甚至情不自禁地呼喊出:科學的春天來臨了!
處在偏遠農村的農民,沒有先知春江水暖的信息與敏感,對即將到來的巨大變革沒有多少熱情。因為從1977年到1979年,他們的生活依然貧窮,沒有甚麼改變。可是到了1980年的夏天,這一切在我們村裡發生了變化。我的二哥考上了大學,成為村裡第一個大學生,消息不脛而走,轟動一時。從此我二哥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兒女好好學習的榜樣。作為弟弟,我受到的震撼和衝擊當然很大。父親說:「你願意在農村與泥土打交道,還是像你二哥一樣,好好學習考大學,你自己就掂量著看。」親眼看到並生活在極度貧窮裡的我,最大的盼望當然是走出農村,進入城市,因為那時城裡與鄉下差別巨大。
初中儘管學習努力,功課底子卻很差。1982年中專考試沒有通過,只剩下一條路,就是去考本地區的重點高中。因為那所高中要在十幾個縣的農村中學裡,通過考試選一個農村班,考試難度並不比考中專小。我勉強被允許去城裡參加考試,帶隊的老師直接對我說:你沒戲。我自己也沒有信心。糊裡糊塗地考了三天,不知道考得是好是壞。可是感謝冥冥之中的上帝,結果出人意外,我居然以不錯的分數考取了。
高中前兩年,我發奮苦讀,成績常常名列前茅。高三那年,由於營養不良,眼睛先出了毛病,然後就近視了。學習的時候,眼睛疼,頭也痛。儘管如此,我的成績仍是很好,正常發揮的話,應可考上好的大學。1985年的高考,我卻發揮失常,被一所很一般的本科學校錄取,這對驕傲的我是個不小的打擊。儘管這樣,我卻是村裡第二個大學生。考上大學使我走出祖祖輩輩生活的農村,進入人生更廣闊的天地。
三、大學春秋: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孜孜追求
1985年進入大學之後,我並沒有鬆懈下來享受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而是仍然孜孜不倦地埋頭苦讀。苦讀的一個原因,是為了我受傷的驕傲與自尊,想通過考研究生來顯示自己的聰明與能幹。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不想到中學去教書(我的大學主要是培養中學老師),而讀研究生可以讓我有機會在大學裡面工作。為了更好的前途,我牢記古訓:書中自有黃金屋。
我幾乎每天都學習到最晚才回寢室,週末也大都在圖書館裡度過。大學期間沒有到市中心看過一次電影,極少出去遊山玩水。最後一年,為了學習,暑假也沒有回家。課外書讀的甚少,徹徹底底是個書呆子。但天道酬勤,我大學讀了三年就順利考取了研究生。能夠提前一年考取碩士研究生,在大學同學裡面很受羨慕,也很風光,我的自尊與驕傲得到了相當大的滿足。儘管還沒賺得黃金滿屋,人生卻真的是更上了一層樓。
四、碩博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傲氣
在讀碩士、博士期間,由於工作有保障,學習壓力大減,我開始大量閱讀專業以外的書籍。錯過了少年時代的純情,再讀愛情小說就顯得幼稚可笑;武俠小說也只能當作消遣,輕易不敢在眾多文史研究生朋友面前談論,以免顯得像牆上蘆葦根底淺薄,被人恥笑了去。
所以我當時讀唐詩宋詞。知道初唐四傑王楊盧駱年少才高,卻個個鬱鬱不得志;再看李白,詩才冠絕古今,但桀驁不馴,仕途不達,遂放歌豪飲;詩聖杜甫儘管憂國憂民,卻只能對著自己被秋風吹破的茅屋無奈呼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白居易曾縱情歌姬之間,被貶之後,只能與年老色衰的琵琶女惺惺相惜,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歎。
唐人將詩做到極處,逼得宋朝文人不得不從形式上創新,推出宋詞。讀過蘇東坡大江東去與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的豪放;也讀過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與李清照綠肥紅瘦的婉約。後來讀新詩,知道了寫〈再別康橋〉的徐志摩和人間四月天的林徽因。記住了顧城最好的詩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也記下了詩人北島的名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我逐漸明白,讀書使人獲得知識,自高自大,卻不能保證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益處。讀書人驕傲的例子數不勝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說得明明白白。詩人謝靈運讚揚曹植時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似捧曹植,卻順帶自詡為天下第二大才子。屈原更不客氣:「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毛澤東蔑視知識份子,卻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遙想當年,我為了顯得有檔次,就去讀詩詞文章,其實無非是附庸風雅,以為腹有詩書氣自華,為自己賺取些可以驕傲的本錢而已。
五、海外腳蹤: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蒙福之旅
後來讀到紅袖添香夜讀書,不禁滿心艷羨。因為早就在尋尋覓覓,自然地悄悄做起同樣的美夢來。
我1995年與太太結婚;1996年拿到博士學位;1997年生兒子;1998年31歲破格提正教授。真的是春風得意,神采飛揚。
2001年,我帶著新的夢想,飛越千山萬水到了加拿大溫哥華做研究,後來決定移民,不得不放下國內穩定的工作和教授的驕傲,在加拿大重新讀第二個博士學位,繼續讀書生涯。
移民之後的前途充滿了迷茫和未知,真可謂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我感到了自己的無力與無助。人謙卑下來,心靈的眼睛就被打開。我參加了校園裡的學生團契後,得到了世界上最寶貴的一本書:聖經。因著這本書,我的人生走進了一個有上帝的嶄新世界。
初讀創世記,覺得聖經將天地萬物的創造過程說得那麼具體,是大膽而又冒險的事情。我們中國人也談創造,但籠統而模糊,像盤古開天闢地。尤其讀到人是照著創造者的形像與樣式受造,更覺得不可思議。人身上哪裡看得到上帝的影子呢?
聖經第一次震撼我的是詩篇第八篇,大衛說:「我觀看祢指頭所造的天,並祢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甚麼,祢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祢竟眷顧他!」
在約伯記中約伯與朋友對苦難的思考與答辯,尤其是約伯對上帝的追問,令我想起了屈原的〈天問〉。可悲的是,屈原有問,卻不知問誰,也沒有得到回答。約伯比屈原有福,他信上帝,所以直接向上帝發問;更幸運的是,上帝親自向約伯顯現,用祂自己的方式回答約伯,以至於約伯用手捂口,不再發問,而只是感歎:「我從前風聞有祢,現在親眼看見祢。」(約伯記四十二5)
箴言書更充滿了大智大慧:敬畏耶和華是知識和智慧的開端。人擁有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識,卻不知道上帝,便不如不認字卻認識上帝的人。「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祂口而出。」(箴言二6)更令人驚訝的是,聖經說「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哥林多前書十三8)。這一句話叫所有的知識份子情何以堪?又讓有知識的人的驕傲變得淺薄與可憐。
聖經於我最寶貴的是把我引向了耶穌基督。耶穌基督的話帶著智慧、權柄與能力,一次又一次震撼著我的心。世界上許多哲學和宗教都談論人的價值,但沒有一個答案比耶穌給出的更能說明人的寶貴。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馬太福音十六26)人的生命,竟然寶貴到全世界都不能換的程度!這也許正是世上的人、事、物填不滿人心靈空虛的原因。
人如今越來越忙,勞苦愁煩越來越多,人的心靈沒有可以棲息的家園。耶穌知道,祂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十一28)
古往今來,東方西方,除了耶穌,沒有一個人敢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十四6)又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翰福音十一25)沒有人說過同樣的話,更沒有人像祂能使死人復活,自己死後也復活升天。
耶穌勸人不要在地上積攢財寶,聖經從來沒有記載耶穌思量如何賺錢。當魔鬼以世上的全部榮華富貴試探祂的時候,耶穌絲毫不為所動。實際上,狐狸有洞,天上的飛鳥有窩,耶穌卻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在十字架上,祂僅有的衣服也被人拿走。上帝的兒子為世人的罪,赤裸裸地被釘在十字架上,一無所有。祂教導門徒要愛仇敵,祂做到了,在十字架上祂為殺害祂的人禱告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廿三34)
因著上帝的憐憫與恩典,我讀完一遍聖經後,謙卑信靠耶穌基督,承認祂是我人生的主。信耶穌後,我的人生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讀書重點也隨之轉向了基督信仰方面的書籍。我讀過馮秉誠的《游子吟》、唐崇榮的《三一神論》、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朋霍費爾的《作門徒的代價》、蓋恩夫人的《簡易祈禱法》等等。我也讀過許多解釋聖經的書,尤愛讀聖徒傳記,如:戴德生傳、司布真傳、蓋恩夫人全傳等。從前輩聖徒身上,我總能獲得靈裡的激勵。
信主耶穌以前,讀書是為了獲得知識,榮耀自己;信主以後,讀書是為滋養靈命,榮耀上帝。真是「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150401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636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