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的現代科學
周鐵樓
聖經不是一本物理學教科書,它的宗旨是告訴我們上帝與人類的關係,且在聖經中包含了相當豐富並可核查的歷史和科學事實。直到二十世紀人們對科學認識稍增,才發現聖經的記載不但與科學和諧,還在許多情況下,所揭示的知識比現代科學早了3,500年,但都只是一筆帶過;因為聖經的重點畢竟不是科學,而是上帝與人的關係。
舉一個例子,聖經傳道書一章7節記載:「江河都往海裡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在這裡,作者所羅門王要講的不是科學。他是說,人類一代過去,一代又來,生生不息,世上的逸樂有如江河,流入人心;可是人的心總不能滿足,人生十分空虛!這種心理,我們今天一樣能感受得到。惟有在基督裡,人的心才能得著滿足。
水文循環
不過,從物理學的觀點,我看到上述經文包含了水文循環(the hydrologic cycle)。也許你說,這算甚麼水文循環,不過是文學描寫手法而已。我們的詩人李白不也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嗎?妙在李白說的是「不復回」,沒有水文循環。而傳道書作者在聖靈感動之下,卻說:「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
水的三態(固態、液態和氣態)轉化是產生水文循環的內因;太陽輻射和重力作用是這一過程的動力。太陽向外輻射大量熱能,在到達地球的總熱量中約有百分之廿三(23%)消耗於海洋和陸地表面的水份蒸發。平均每年有577,000立方公里的水,通過蒸發進入大氣,然後通過降水(雨、雪、冰雹)又返回海洋和陸地。水文循環的空間範圍,上達地面以上平均約11公里的對流層頂,下至地面以下平均約一公里深處。水以各種形態往返於大氣、陸地和海洋之間。
以下是對上述物理過程做比較詳細的補充說明:
1.蒸發:太陽輻射使水從海洋和陸地表面蒸發,及從植物表面散發,變為水氣,成為大氣的一部分。
2.水氣輸送:水氣隨著氣流,從一個地區被輸送到另一地區;或由低空被輸送到高空。
3.降水:進入大氣的水氣,在適當條件下凝結,並在地球的重力作用下,以雨、雪和冰雹等形態降落。
4.徑流:降水在下落過程中,一部分被蒸發,返回大氣;一部分經植物截留,下滲,填窪及地面滯留後,通過不同途徑,形成地面徑流、表層流和地下徑流,匯入江河,流入湖海。
直到十七世紀,水文循環的存在才被波瑞特和馬里爾特(Pierre Perrault and Edme Mariotte)證實。
挪亞方舟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挪亞方舟。創世記第六章記載,世上滿了強暴和淫亂,人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結果引致上帝用洪水審判世界,將人毀滅,只留挪亞一家八口。挪亞蒙恩是因為「挪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挪亞與上帝同行」(創世記六9)。上帝向挪亞詳細地啟示了建造方舟的材料與方法,說:「你要用歌斐木造一隻方舟,分一間一間地造,裡外抹上松香。方舟的造法乃是這樣:要長三百肘,寬五十肘,高三十肘⋯⋯。」(六14至16)一肘大約有18英寸。
方舟是一隻長寬比例為六比一的三層巨船,其大小如一個半美式足球場,四層樓高。長寬比例與現代船隻的比例一模一樣。技術上說,這是在海上航行船隻最平穩安全(stability)的設計。直到十六世紀,航海帆船的長度是寬度的兩倍,這種帆船的穩定性不是很好。1594年,荷蘭商人Pieter Jansz Liorne參考並倣效挪亞方舟,委託造船公司建造了一艘長寬比例為四比一的船,船底也平多了。他的設計是壓倒性的成功,這艘船可運輸三倍多的貨物,而不需更多的水手。與他競爭對手的船相比,他的船航行得更容易和更快捷,也更平穩。
現代科學與信仰仍是一個爭論不休的敏感問題。《遊子吟》一書的作者里程,把人們對科學與信仰的觀點分成三類:第一種認為科學與信仰絕對對立,彼此排斥;第二種觀點認為,信仰可存在於科學還無法企及的地方;第三種觀點是我們基督徒的觀點,認為基督信仰超越科學,不與科學相悖;因為上帝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也同時創立了萬物運行的自然規律。
科學家不是創造者,他們只是探索和發現上帝創立的萬物運行的自然規律。正如前人類基因計劃研究所所長法蘭西斯·柯林斯(Francis S. Collins)說:「我認為科學是把人類所不知道,但上帝早已知道的事,一個個發現出來的過程。」筆者認為,科學的發現與上帝所創立的自然規律是一致的。上帝在自然界的啟示,是藉著科學的發現來表明;而上帝在聖經中特殊的啟示,則是藉著聖靈的啟蒙來使人明白。這兩種啟示相輔相成,要幫助我們瞭解上帝的創造和大能。
(作者是退休物理學教授)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140805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628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