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師學道

方華

一名求道者來到大師面前,請求收他為徒弟。大師說︰「可以啊,不過你來我這裡,要負責挑水、劈柴、生火、打掃……」大師還沒說完,這名求道者說︰「我找的是真道,不是受僱。」然後怫然不悅地離開了。

中國流傳已久的傳統是,工藝技術、武術、醫術、藝術表演等都是通過師徒關係傳承的,弟子須正式拜師,方可得到師傅的傳授。其實不單在中國,歐洲許多國家過去也同樣流行師徒傳承的方法。一般弟子只學到皮毛的東西,核心精髓則傳授予徒弟。重視技術和細節的日本人,至今仍有很多東西仍須由師傅傳給徒弟,常見的如精緻的料理,就講求門派流傳。

在文獻和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以前的人拜師入門,往往要經歷一段苦役的時期,徒弟住在師傅家中,給師父差使,劈柴生火、打掃和做種種家中、店中的雜務,這些都與他想學習的專門技術無關,脾氣不好的師傅更會加上打罵。這種安排,一方面固然是通過僕人服侍來鍛鍊徒弟的服從、專注、細心等質素,也考驗其求學的心志,另一方面當然也是傳授知識技術的隱性收費。

今天社會已不一樣,各種技術,例如修車、烹飪、裁縫、木工等,都可以到專門學校、訓練班等地方去學,甚至在網上學習,傳授的關係亦已改變。現在你很難找到一個對老師或師傅必恭必敬的人,更多的是「我付了錢,你最好配合我的要求」這一種態度。消費者心態已全面取代了接受教導的感恩之情。

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還是需要有師傅的指點,特別是在立身處世、人際關係、品格陶冶、尋求真道上,師傅是不可或缺、不能取代的。十餘年前一本名為《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成為暢銷書,翻譯成中文後也大受歡迎,講的就是師傅的啟發。

耶穌基督來到世上,是要拯救所有的人,可是祂傳道三年,重點栽培的是十二名使徒和七十名門徒。這些人跟隨祂四處奔波,披風冒雨,同宿共膳,最後成為真正的傳承者,從他們開始,福音傳到無數地方。

話得說回來,耶穌基督在世傳道,並未拒絕人向祂學道,反而是有教無類,量身訂造地點撥不同的人。曾經有個猶太人的領袖來見祂,問該做甚麼才可承受永生,這是一名求道者。耶穌先向他提到誡命—即摩西的律法,那人就說自己從小就遵行誡命,耶穌於是說︰「你還缺少一件。要變賣你的一切,分給窮人……然後來跟從我。」耶穌接納他做徒弟,不過這個人接受不了拜師的條件,聖經指出原因︰「因為他非常富有」(參馬可福音十17至22)。這個人跟文首提到的求道者倒有共通點。

耶穌這位師傅並不歧視也不拒絕任何人;不過,祂對徒弟還是有要求的。永生並不收費,但也不是隨街派贈的廉價品呢!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140306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623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