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養六至十二歲的孩子

莫世淳

從六到十二歲的孩子,該怎麼教養?方法很多,見人見智,各有千秋。我贊同Tedd Tripp博士的看法:這階段的重點,是培養孩子有良好品格。

性格是與生俱來,品格是後天培養的。性格是指天性,如:活潑、安靜;外向、內向;膽子大、膽子小;急性子、慢性子等。品格卻可以栽培,如誠實、謙卑、勤奮、負責、節制、體諒、仁愛、忠誠、節儉等。孩子的可塑性高,如有錯誤的思想、態度與行為,父母就要耐心解釋、教導,幫助他改正過來。

有一個小孩上課守規矩,按時交作業,老師都喜歡他。但他卻因此驕傲,看不起其他同學,別人稍得罪他,就不能容忍,更別說饒恕。這就是品格出了問題,不能體諒別人,也沒有愛心。作父母的有責任教導他,幫助他改過。

請注意,我不是說父母命令他改過,而是「幫助」他改過,兩者分別很大。命令適用於六歲以下的小孩。當孩子漸長,父母就要開始明白他的思想,耐心教導讓他明白。

我要特別提醒父母,不要讓電視和網站代替你們塑造兒女的品格。現在世風日下,壞的媒體太多,小孩分辨力不足,很容易誤入歧途。Kaiser家庭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發現這一代八歲以上的孩子,每天平均用在不同媒體的時間高達七個半小時。過度看電視或上網對小孩的負面影響很大。他們可能廢寢忘食,就營養不良;不運動,身體就過重;不做作業,功課自然退步,閱讀能力降低。又因常上網,與現實脫節,走進了虛擬世界,不懂得處理生活和情緒,很容易患情緒病,可能得憂鬱症。所以父母們,請趁他們還沒長大,就好好管制他們上網與看電視的時間。電腦和電視都不要放在他們房間裡,免得他們無法自控,墜入陷阱。

Dorothy Law Nolte博士在1972年曾經扼要地描述了生活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如果孩子
生活在挑剔中,他會學到譴責;
生活在仇恨中,學到鬥爭;
生活在懼怕中,學到焦慮;
生活在遺憾中,學到自憐;
生活在嘲笑中,學到膽怯;
生活在猜疑中,學到嫉妒;
生活在羞恥中,學到自咎;
生活在鼓勵中,學到信心;
生活在寬容中,學到忍耐;
生活在稱讚中,學到欣賞;
生活在接納中,學到愛心;
生活在肯定中,學到自愛;
生活在賞識中,學到立志;
生活在共享中,學到慷慨;
生活在誠實中,學到真理;
生活在公平中,學到正義;
生活在安全中,學到信任自己和別人;
生活在友情中,感到世界美好;
生活在恩慈和體諒中,學到尊重。

以上所講,對父母是很好的提醒。有智慧的父母懂得怎樣幫助兒女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的品格和行為,讓孩子知道該用怎樣的態度對上帝、對待父母及對待自己和他人。

對上帝的態度

你的兒女敬畏上帝嗎?有否遵行聖經的教導?「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九10)有智慧的父母,不單自己敬畏上帝,也會帶領孩子認識並敬畏上帝。

現在很多學校不教導孩子認識上帝,還教小孩世上沒有絕對標準。我朋友的八歲兒子,回家對爸爸說:「老師說人人都好,我們不能說別人不好。」乍聽很合理,很有包容性;但仔細思想,就知道這句話混淆真理,抹煞了客觀對錯的標準。如果每個人都好,那麼每個人都可以任意妄為而不受批評了。這種教育讓孩子不辨是非,分不出好人壞人。

社會學家Christian Smith與他的同僚幾年前曾訪問過230位青年人,問關於道德與他們生活的關係,訪問結果是:很多青年人做事沒有考慮道德因素,多數是憑感覺:「我覺得好就做。」他們不懂「感覺好」不一定對。感覺好就做,與人相處很容易引起衝突。待人處事要有客觀的原則,客觀標準必須由上帝來定。「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三16至17)孩子敬畏上帝,能分辨善惡,作父母的才不必擔心他行差踏錯或受壞人欺騙。

對人的態度

孩子與人相處的情況如何?他有好人緣嗎?會愛管閒事嗎?喜歡做領袖嗎?或情願做跟隨者?一個人的短處多半是他的長處。比如,愛管閒事的人可能有行政能力;愛指揮的可能有領導才能;膽小的不會做領導,但思想可能比較周密,不衝動行事。所以,父母要幫助子女發展長處,提醒他們避免把長處變作短處。如果小孩在這個過渡階段學會與人相處,長大後,人際關係也會好些。

對自己的態度

孩子怎樣看自己?驕傲、自信嗎?抑或過於自卑?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嗎?做事謹慎或是粗心?保羅說:「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上帝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馬書十二3)上帝給人不同恩賜,不需要與別人比較,只要善用自己的長處,忠心服事上帝,服事人。父母的教導應該是:盡上自己的本份便足夠了,不要跟人比較;否則對錯焦點,不是驕傲,就是自卑。

主耶穌講了一個比喻:有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叫了僕人來,把自己的家業交給他們,按照他們的才幹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兩千,一個給了一千。拿五千的與拿兩千的都忠於所託,分別又賺了五千與兩千。拿一千的卻懶惰,把錢埋在地下。等到主人回來,前面兩個僕人分別把原來的與後來賺的一起交給主人;主人對他們同樣稱讚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但那領一千的也來了,他卻為自己找藉口說:「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裡。請看,你的原銀子在這裡。」主人聽了大怒,罵他是又懶又惡的僕人,便奪過他的一千,把他丟在外面黑暗裡(參馬太福音廿五14至30)。

上帝沒有叫我們與別人比才幹,祂只要求我們忠於職守,盡力而為。教導兒女也應用這個準則,不要給兒女不必要的壓力。

對父母的態度

孩子喜歡親近父母,抑或避開父母?這是溝通問題。六到十二歲的孩子開始有思想,常問為甚麼,父母需要給他們安全發問和表達內心想法的環境。了解他們為甚麼不滿,為甚麼不高興,這樣才可了解並幫助他們。溝通是雙向的,需要花時間。所以,如果父母只想速成管教,不願花時間了解他們言行背後的動機,子女會開始有反感,不服氣。這就不僅會犯同樣毛病,更嚴重的是和父母的關係會疏離。

「人心懷藏謀略,好像深水,惟明哲人才能汲引出來。」(箴言二十5)有一個12歲的女孩回家悶悶不樂,說不喜歡她的學校,要轉校。父母就坐下來與她詳談,發覺她愛作領袖,常要同學跟著她的意思做,同學們不聽,她就生氣,朋友便越來越少,直到她覺得被孤立,所以說要轉校。明白了情況,父母便幫助她改變這種霸道行為。希望各位父母作明哲人,用禱告的心了解孩子,好誘導他們改變偏差的心態,建立好的品格。

基督徒父母了解子女後,還要帶領子女禱告。有偏差的,便要向上帝認罪,讓聖靈喚醒他們的良知。小孩子也需要認罪悔改,求主以寶血洗淨罪污。若單單著重外表改變,內心沒有更新,就不夠徹底。人靠自己改過,培養好的品格,非常困難,需要有上帝的幫助和提醒。

在羅馬書七章18至19及24節,使徒保羅喊出他靠自己做好人的無奈:「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接著在25節中,他說:「感謝上帝,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今天,不管大人與小孩,都有與保羅相同的無奈。若要得勝,就要效法保羅,倚靠主耶穌。

父母懂得這個道理,就知道如何耐心地幫助子女勝過心中的歪思邪念。用聖經的真理來教導他們,這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天一夜做得到的事。所以,父母要把握機會,用實事為例,教導子女培養好的品格。

有一個11歲的女孩,常常要求爸媽買新衣、玩具給她。這是一種貪心與愛虛榮的表現,父母看在眼裡。因此,當她要求再買東西時,他們先對她表示知道新東西會帶給她快樂;不過,他們問她每一次買新東西到底使她興奮多久?他們把她擁有的東西逐件數出來,請女兒回想她玩了或是穿了多少次就厭倦了。這樣,女兒明白到自己有貪新厭舊的毛病;父母於是趁機會教導她要為擁有的感恩,因為很多貧窮的小孩一無所有。然後帶領她在上帝面前承認貪心的罪,最後,鼓勵她把一些好的東西送給一些可憐的小孩;因為主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女兒起初捨不得,但當她最後聽從父母去做的時候,別的小孩拿到她的禮物所表現驚喜與感恩的表情,使她心滿意足,這種快樂竟然超過她收到禮物的快樂。於是,她學會了感恩、知足、慷慨與愛心的功課,好的品格便被培養出來。所以父母們,請你們注意,日常生活中很多實例可以用作教導子女培養好品格的工具。

還有,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於金錢的運用應當有一點認識。以下幾種方法可幫助他們:

1.帶他們一同上巿場購物;讓他們看到你如何比較價錢和使用優惠券。這樣,就教導他們做上帝的好管家,不要浪費金錢。

2.在家裡給他們或是讓他們賺一些零錢;教他們儲蓄起來,買自己喜歡的物品。有些父母認為錢是應當賺回來的,不是隨便給的,所以他們用工作的方式讓子女賺錢(或是賺分數,月底把分數加起來換錢)。比如說,洗碗盤多少錢,打掃房間多少錢,清潔洗手間多少錢,倒垃圾又多少錢等等,按小孩的年齡定工作與工資,使他們從小養成賺錢的概念。但是,也有一些父母認為既然是家庭的一份子,做家事是應當的,不能讓小孩養成為錢才肯幫忙做家事的習慣,破壞家人彼此幫助的美德。所以,他們寧願給零用錢,小孩子懶惰,不聽話時父母可以不給他錢。兩種作法,各有好處,父母可以商量後才決定用哪一種,也可以折衷兩種方法一起來用。

3.為他們開儲蓄戶口;把不管是賺的,是壓歲錢或是其他來源的都存進他們的戶口。每個月有一、兩次帶他們去銀行存錢或是提款。他們的錢應當分為三項:存在銀行不動的、拿出來給自己用的,與幫助別人的。這樣,他們對錢便比較有具體的認識。

4.教他們感恩;不管錢是賺回來的還是別人給的,都要感恩。鼓勵他們寫謝卡,這樣,他們便會記得別人的恩惠。基督徒父母更要教導他們把十分之一奉獻給上帝,這也是一種感恩的表現。還有,主耶穌說,施比受更有福,幫助有需要的人也是感恩的表現。先感謝上帝給我們,然後才會幫助別人。

幫助別人的方法很多:

1.父母讓孩子參與每個月以一定的金錢支持一位宣教師、一個孤兒,或一個有特別需要的人,或是一個有意義的機構。

2.生日會收到的禮物,挑選一些送給貧苦家庭的小孩。

3.把自己的衣物挑一些新的,或是少穿少用的,送給缺乏的小孩。

4.用自己的錢,買小禮物送給窮困的家庭。

凡此種種都是為了訓練小孩不要自私,不要只顧自己,也要顧到別人(參腓立比書二4)。

過動兒童

最後,我要特別提到一些有ADHD症狀的小孩。他們極其好動,注意力短,不容易管教。有些專業人士主張用藥物來控制;但藥物多半有副作用,非不得已,少用為妙。我沒有輔導過這樣的小孩。但我看過一本書,有一位母親,她五歲的女兒患上這病,她不想女兒一輩子依靠藥物,於是自己留意女兒的行為,了解她的心思意念,把一些心得提供其他同病相憐的父母參考,我把它翻譯出來,希望可以幫助一些父母:

1.在家要有明確絕對的家規,一定要照規矩行事;否則這些小孩會以為規矩取消了,可以隨意而行。

2.出外也要定清楚的界線,這些小孩對時空的意識很薄弱,沒有時間觀念,也分不清自己與別人之間的界線,很難適應時空的改變。所以父母要幫助他們去了解和應變,免得他們得罪了別人,自己卻不知道。

3.要不斷向他們解釋社交規矩,因他們不懂得從觀察別人而學到功課,也不會舉一反三。所以父母要一次又一次教導他們,在不同的場合怎樣與別人相處。

4.要在安靜的小房間教導他們,免得他們心不在焉,東看西看,聽不進你的話語。

5.要常常提醒他們,你所定的規矩和對他們的要求;因他們缺乏注意力,不容易吸收你所講的。你一定要不厭其煩的重覆教導與提醒。

以上五點,雖說是針對有ADHD的小孩的教導;其實,也可應用在教導一般的小孩。

讓我們來禱告:天父,謝謝袮讓我生兒養女,求袮給我智慧,做好的父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出好的品格,使他們長大後成為榮神益人,討袮喜悅的人。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131004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618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