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效應

周方黎

科學以實驗為基礎,又被經驗所證實。哲學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為根據,受到實踐的考驗。信仰超越科學和哲學,在生活中又有甚麼印證呢?信仰的建立是人心靈的更新,並且在身外表現出和信仰相符合的生命活動:人的行為。

人之所以能夠認識上帝,是靠聖靈的感動和引導。當人接受主耶穌,聖靈就成為他的保惠師,引導他,責備他,教育他,支持他,愛護他,使他明白真理,體會心中的平安喜樂,這是聖靈作工的效應。古今中外的基督徒都有相同的體驗;所以這種效應是可以重複的,是普遍的,是客觀的,是實在的。

生物之中唯有人除食、色本能以外,還有靈魂。道德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是人性中最高貴的天賦。人有靈魂,才能與上帝溝通。聖靈對教會說;「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所以你要發熱心,也要悔改。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示錄三19至20)聽見聖靈叩門的聲音就開啟心門的人是幸福的。

對於不同的人,聖靈選定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方式作工。有人在詭詐的名利場上殊死角鬥失敗後反思,清醒過來,看到人性的貪婪和醜惡,以及名利的虛幻,從懷疑到否定自己的過去,悔改前非,得著新生。有人在失去親人之後,感悟人生如夢,世事無常,開始思索生命的究竟。也有人希望擁有的東西都得到了,萌生感謝之心。也可能是高朋滿座的盛筵散盡以後,在寂寞中沉思,忽然清醒起來,想到人虛偽的笑臉和險詐的內心是多麼古怪的結合,世間疾苦與不平何以如此之多,名利之網對人的綑綁何以這樣緊密難脫;而掙得的一切又消散得如此迅速,便感到空虛寂寞,開始產生尋索永恆真理和生命的願望。漢朝最強盛時的漢武帝,對老和死的不可戰勝有無限悲歎;以色列最榮華富貴的君王所羅門感慨:「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道書一2)科學工作者的信心,往往來自於驚嘆大自然規律的奧妙,並自己的浮淺而開始。

行為上的效應

各人產生信仰的機緣不盡相同,但一旦建立了信仰,就都會感到聖靈作工的效應,人生觀和世界觀會有根本的變化。他們的內心有一個力量伴隨著,提醒他們按照聖經教導的原則去行動;在遇到疑問時,為他們提供智慧。每個信徒都有這經驗,就是遇到任何困難,都能從聖經得到擺脫困境的教導;當感到沮喪時,從聖經中獲得鼓勵和支持。隨著信仰加深,這個力量不斷增強,這都是聖靈在心內作工的效應。

最明顯,也是最初的感覺是「想到別人」漸漸多了。在沒有信仰的時日,萬事從「利己」出發,對別人的不幸漠然處之;信耶穌以後,聖靈進入心內,心中有了愛,對別人的不幸產生同情,感到伸出支援之手是自己的義務。

人的舊我是自私、貪婪的。這是一個被私慾轄治的世界,罪惡是獨裁者,所以內心沒有爭戰。心中有聖靈後,出現了靈慾的交鋒,遇到事情漸漸有應否做,或應否這樣做的交鋒。做了錯事也有所反思,感到後悔和內疚。起初戰鬥只在善惡和是非很明顯的問題上進行,戰爭結束得較快。隨著戰鬥的深入,轉移到是非不是很明顯,私慾的引誘和真理的激勵同時複雜地存在。心內的戰鬥十分激烈,往往陣地要經過一再易手,直到真理的力量越戰越強,最後牢固地掌握了陣地。回顧取得勝利的關鍵是緊緊倚靠上帝,信徒的靈性便逐漸提高。世人以為失去世俗利益是失敗;而基督徒此時則在享受真理中的喜樂。基督徒的特點活出來了,從罪惡中得著釋放,這是聖靈作工的效應。人雖然不能看見聖靈,卻能感受祂的效應。耶穌對這事做了極其生動的敘述,祂說;「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約翰福音三8)

信仰的建立是一個根本的勝利,但隨時都會遇到試探。誘人犯罪的魔鬼仍在人的身旁徘徊不去,伺機捲土重來。舊的惡習是非常頑固的,如果放鬆警惕,不知不覺之中又會故態復萌,重蹈覆轍。幸而信徒在善與惡,義與罪的爭戰中遭遇失敗時,心中有個聲音促使他提高警惕,增強信心,生出一種矯正的力量幫助他掙脫困境,奪回陣地。每一次這樣的反敗為勝,都為人增長知識、經驗,加強意志和信心。

在信仰的不同階段,行為的質量也有差別,這也是「信」和「行」不可分割的反映。信是行的身內泉源,行是信的身外表現。保羅教導人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十二15)對不幸人痛苦的同情,出現得較早;可是和幸福的人同喜樂(當然指從正道得到的幸福),卻只有在信仰較深之後才出現。人的食色之慾是產生妒忌的源頭。不幸的人沒有甚麼可羨慕的,無從產生妒忌;可是看見他人的滿足而產生妒忌,則是原始的、與生俱來的罪性。只有當從信仰產生的愛心足夠大時,才能克服妒忌之心,和喜樂者同樂。

耶穌基督所要求的不是一般的善和愛,而是至善至愛,要求人趨近上帝的性情。人人都愛自己,愛家庭中的親人也不難,這些都屬於平庸的愛,要進一步擴大愛的範圍就不容易了。只有在信仰中不斷錘煉,不斷戰勝自我,愛的範圍才會擴大,才會愛人如己。

性格上的效應

聖靈的效應在人的性格和思想上也有反映。人建立了信仰以後,認識到過去思想片面、道德意識薄弱、沒有正確的真理標準、將愚蠢當作聰明、考慮問題時以是否對自己有利為原則、聽信息時以是否合乎自己的口味作標準,缺乏反思,以致胸襟狹隘、固步自封,在生活上常常被人利用。當聖靈進入心裡以後,性格改變了,出現了飛躍。已經建立信仰的知識份子能在治學中主動自如,同時客觀公允,不致墜入煙海,人云亦云;而比較容易從古今中外思想家的智慧結晶中汲取精華,融會貫通,發揚開拓,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現代文明的出現是和基督教信仰的寬容精神不可分的。

宏觀效應

如果將聖靈在個人心內作工的效應作為微觀的,那麼當這種一致的效應足夠普遍時,就在人類社會中呈現為宏觀效應,表現為人的社會責任感。隨著人的精神覺醒,看清了醜惡骯髒的過去、被物慾所奴役的愚蠢,決心棄絕舊我,人的尊嚴開始恢復了。上帝預置在人心中的正義、平等、自由和愛人如己等良知,就成為聯結人與人的堅強紐帶。奉獻和榮譽成為人的社會希求,理性和責任成為社會的集體意識。

這種情況的實現是需要時間的。綜觀古今中外人類歷史充滿無人性的奴役和血腥戰爭,以及一次一次尋求擺脫這種災難的循環,嘗試過君主、專制、獨裁和民主等等政體,最終都是從破漏百出,到徹底解體。社會不能單純地靠它自己的結構來挽救。人和動物共有的自私本能,正像物質中分子的無序混亂運動,這種亂動使得任何固定的結構都趨於渙散;只有當存在一種強大的、有序的整流力量,足以壓倒那種無序的亂動時,結構才會越來越穩定。人往往在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後,才會懂得,拯救人類社會根本的、真正的關鍵,在於個人的精神領域;只有當人知道怎樣正確地與他人共存,「愛人如己」成為普遍的社會原則時,社會才能長久生存。耶穌基督傳揚真理時,不是以社會為對象,而是面向個人,今日看來,真是無比深遠的卓見和智慧。

細讀古今中外信徒所寫的信仰經歷,確知他們所感受到的聖靈效應和我們是相同的,來自同一位聖靈,見證了「上帝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在上帝裡面,上帝也住在他裡面。」(約翰壹書四16)信仰超越科學和哲學,但有一點相似,即都能被類型不同的效應證實,而且都有普遍性和可重複性。

沒有世俗特權

最後我要指出,世俗有一種流行的錯誤看法,就是宗教必須能使人消災得福,這是一種和上帝做交易的心態。耶穌基督沒有任何世俗特權,基督徒也是。耶穌無比巨大的感召力,出自祂的真、善、美、愛、完全的神性。

基督徒的盼望是至高的真理和永恆屬靈的生命。對他們來說,屬世的一切,包括生命,都是短暫的,易失去的。短暫的人生是鍛煉的階段。使徒約翰說:「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廿一4)在泰坦尼克號郵輪上和在世貿大廈中遭難的人,有非基督徒,也有基督徒。人在災難或疾病中喪失生命,是可悲的事,也給親朋帶來很大的悲傷;但信徒和非信徒在面臨這種情況的心情卻不一樣。

信仰基督的人不會被悲痛所壓倒,因為他們想到他們的親友並未消失,而是生命換了一個形式;他們的親人和朋友們活在再美好不過的另外一個國度裡,且正在等候著他們。

有一艘在海上行駛的輪船,忽然遇到狂風巨浪,船身被波濤拋擲顛簸,船上的乘客和水手都驚慌失措;獨有一位老年婦女鎮定自若,一面祈求上帝,一面安慰眾人。後來風平浪息,輪船平安無事,眾人驚異地詢問她,在此險境中她何以能夠如此鎮定。她回答說:「我有兩個女兒,一個已經安息在天家,另一個住在我們要去的目的地。我這次是想去看望她,所以我有兩個家,無論到哪裡,我都是回家。」這個例子說明,基督徒的生命是何等地充實!奇妙的是,很多信徒都曾經歷過「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腓立比書四7),我也是如此。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101107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583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