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稱呼沉甸甸

錢志群

有調查顯示:中國幼兒園七成的孩子上下學都是媽媽或保姆接送的,五成的孩子在家大部分時間是跟媽媽或祖父母一起度過,兩成左右的孩子,一天裡幾乎見不到爸爸。根據另一組「誰是孩子主要生活照料的人」調查,對「八十年代子女」來說,在O至六歲期間,由「母親」擔任主要生活照料人的佔62.3%,「父親」佔2.5%;七至十一歲期間,「母親」佔69.6%,「父親」佔5.2%。

很久以前,人們不會想到要做這項調查。因為按照傳統觀念,男人的主要崗位是在外打拼、掙錢養家,女人的家庭角色才是相夫教子。

這種分工本身沒有甚麼錯,只是不要忘記,父親和母親同樣有一份天職,就是關懷孩子。這種關懷對父親來說,不只是衣食後勤。有大量關於父親意義的調查,都給天下為父者一個吃驚的提醒。著名作家麥道衛(Josh McDowell)在其《模範爸爸》一書中引證過:美國精神健康研究中心的醫生,根據全國人口統計數據發現,沒有父親的青少年,比家境清貧的青少年更容易淪為罪犯。耶魯大學的一批行為學學者,研究分析了世上四十八個不同文化的罪案發現,犯罪率最高的一群人,都是兒時由母親獨力撫養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員發現:來自單親(沒有父親)家庭的白人少女,與人發生婚前性行為的機會,要比與雙親同住的同齡少女高出約六成。另有一項在美國的調查,監獄裡85%的男性囚犯都是沒有父親的;大多數吸毒與青少年犯罪的都是沒有父親的男青年。

研究表明,缺乏父親的關懷,至少給孩子造成:一、爭取成就的動力很薄弱,二、難以抗拒眼前的引誘,三、自我形象低落,四、容易受朋輩教唆犯罪。

中國教育專家們也研究發現:有些年輕的父母把孩子交給祖父母或者保姆照顧,認為孩子還小,等孩子上學時再親自抓教育也不遲,這絕對是一種誤解。O至六歲期間,O至三歲才是跟子女建立親密關係的最好關鍵時機。如果錯過這個階段,孩子跟你不親的話,以後的子女教育容易出現問題。尤其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就很難再跟父母進行良好溝通了。很多老一輩的父親都錯過了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的幼兒期,等到孩子上學後,再以知識教育的方式切入,結果發現自己一輩子都無法跟子女交流。

上帝造男造女的材料、方式、特徵、意義都有不同。爸爸和媽媽的意義都不能互相替代。由於男性與女性在情感和行為方式上各有不同,給孩子的關懷也會有一個優劣互補。比如,母親抱起孩子時,動作往往非常溫柔;但很多父親卻可以和孩子玩得更「瘋」、更有力量,從生理和心理上給孩子帶來更高程度的興奮。有研究顯示,嬰兒早在兩個月大時,就能分清過來抱他的是男性還是女性了。如果是父親來了,他會全身緊張,心跳和呼吸加快,準備好和父親「瘋玩一會兒」。這種外在刺激對嬰兒的大腦發育很有好處。

正因為父親的地位和意義,一九O九年,一位名叫多伍德的美國女士向社會倡議一個「父親節」,得到廣泛響應。從第二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便是「父親節」。

父親如同母親,都是一個沉甸甸的稱呼,除了血緣上的紐帶親情關係、生活上的經濟供應關係,還有成長上的教育交流關係。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能沒有父愛的示範、矯正和鼓勵。

每個人其實都很需要爸爸,而且需要兩個爸爸。情感上不能沒有地上的爸爸,靈性上不能沒有天上的爸爸。上帝是人類之父、萬物之父。離開地上的爸爸,人就難以健康成長,就少了今生的福氣。離開天上的爸爸,人心靈深處就常有空虛無望,就少了永生的盼望。然而後者的愛更為寶貴。有的孩子自小爸爸去世,或是父母離異,但是他們始終跟著母親和祖輩信上帝愛上帝,堅持過教會生活,仰望天上的父。上帝就特別垂看和憐憫這樣的孤兒寡母,使孩子自小到大也都走在正道上,事業成功、平安喜樂、榮神益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但願我們人人都能活在兩個爸爸的兩類愛裡,這是今生永生都擁有全愛的全福之人。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080704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555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