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一不可」的設計系統 ──生物化學大發現
何天擇
生命就物質而言,基本上是由化學分子組成。所以生物的化學分子,特別是蛋白質分子的作用,是生物學最基要的層次。基層的核心作用決定表層的情況。愛因斯坦認為宇宙的擴張由於原子的性質,也是這個理由。生物化學的作用,是內在隱秘的微粒世界;一切肉眼或甚至顯微鏡可觀察的作用,只是表面或解剖的層次。隱秘者為本,表現者為末;若不注重生命的化學作用,便是捨本求末了。所以有關生物學的理論都要面對生物化學的基本作用,接受考驗,無法迴避。
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近代生物化學(modern biochemistry)崛起,全球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在實驗室中不懈的努力,漸漸揭開了蛋白質分子世界的秘密。
科學家所發掘的不是一幅簡單的圖畫,而是一幅極其精巧、複雜的蛋白質分子組成的機器世界。成千上萬種蛋白質分子在細胞中負擔各式各樣的任務,例如:合成、化解、複製、運動、維修、交通及維持細胞形狀等工作,都是每個細胞所需的。每種蛋白質分子常專職於一、二項工作,且參與許多不同種分子交互配搭作用。各蛋白質分子中的氨基酸數目、種類及排列各有異處。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在不同時間或不同情況下,可產生數千種蛋白質及其他化學分子。每一蛋白質分子一般由五十至一千個氨基酸單位組成。
生物化學專家秘希教授(M.J. Behe)說︰「許多實驗結果的累積,很明白顯示:生命的運作都基於機器,即由蛋白質分子組成的機器。這些分子的機器,在由分子組成的軌道上,運送物件從細胞內一處至他處。另有一些作為繩、纜、滑輪支持細胞的形狀。機器又控制生物的開關,有時可令細胞生長,或反之將它殺死。由太陽能運作的機器可捕捉光子的能源,貯在化學分子中。發電的機器讓電流由神經通過,製造的機器能製造其他機器或複製自己。細胞由機器游泳,由機器複製,也由機器消化食物,質言之,高效率的分子機器控制著一切細胞的作用。所以生命的細節是精密準確、極其複雜的生命機器的運作。」1
「缺一不可」的系統
生物化學的作用是由多種分子互相配搭參與的作用,例如細胞內蛋白質分子或電子的運送、血液凝固、光合作用,或單細胞生物鞭毛運動等等,都由多種分子參與,前後呼應,若缺其一則整個系統便會癱瘓無法運作。人體中有約十萬種蛋白質,是個大系統。大系統中有許多小系統,各司其職。若有局部的變動失常,便會引起嚴重的後果。例如十萬種蛋白質中之一種,是由一百四十六個氨基酸組成,若內中一個氨基酸改變,便會引發鐮狀細胞貧血症。其他如糖尿病、血友病等也都類此。科學家稱這些缺一不可的系統為「不可減的複雜」(irreducible complexity),缺了一部份,整個系統便失去功效。摩天大廈雖然複雜,但並不是不可減的複雜,因為它們是從基層開始一層層建造起來的,拆除了一層,其他仍可供人使用發揮功能。生物化學系統則否,它們是缺一不可的。這種缺一不可的系統,可用最簡單的捕鼠器作例子。捕鼠器由台、彈簧、錘、踏板、棒五種物件構成,必需彼此配搭,缺一不可,並且大小、位置、方向都需嚴密校準,才能負擔捕鼠的功能。
生物化學系統當然更有無法相比的複雜,原則卻是相同;蛋白質分子機器的繁瑣系統必須融為一體,缺一不可,原封不動,方能運作。從這些鐵一般的事實來看,生物系統原初的產生絕非經過冗長時間逐步成全的,因為缺一局部便無功效,全部配搭才可生效。換言之,此種系統當初的產生只能一蹴即就,一舉而成,全盤同時出現的,這是現代生物化學的一大發現,證明生物來自理智的設計,並非偶然的巧合。有人認為這可與牛頓、巴斯德、愛因斯坦等的發現相媲美。
達爾文學說碰壁
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進化的機制作用是自然淘汰(Natural Selection):即生物的生存優點經過極冗長的時間,一代代累積,成為新種的構造,這也叫做漸進論(Gradualism)。
生物最小的單位是細胞,進化論認為一切生物都是由單細胞生物進化而來的,但即使是單細胞生物也有成千種的蛋白質分子協同配搭,成為不可缺一的系統;而每一小系統又由許多蛋白質分子互相作用,也是不可缺一的。這是漸進的自然淘汰論所無法解釋的。達爾文本人曾說︰「若任何複雜的器官的存在,可以證明不可能由許多先後微小的改良而來,則我的理論將絕對失敗了」2。今日科學家已發展到明瞭生物最基本、最複雜的蛋白質分子機器層面。生物化學家所把握的事實,已癱瘓進化論者對生物來源的解釋。達爾文學說既不能解釋生物的根本事實──即蛋白質分子機器的世界,已面對無法逾越的界限,實在「絕對失敗」了。達爾文寫《物種起源》時,學術界對細胞的內涵與運作還是個謎,遺傳機制作用也不明白,更談不上視覺發生的化學變化,消化的化學作用,血液凝固及免疫的化學作用等等。直至近代生物化學昌明,生物學的問題才在化學中得到答案,知道它們根本的作用。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唯物與無目的,生物卻到處顯示功能與目的;進化論是偶然、無理智的,生物卻到處顯示理智設計;進化論是無意志的,生物卻到處顯示秩序與規律。
不論唯物主義,自然主義或科學主義,根本都是無神主義,所以有人說,進化論是無神論。無神論本是一個無稽缺乏理性的謬論,受西方社會的鄙視與排斥;但一個半世紀以來,卻由掛科學招牌的進化論撐腰。教條主義進化論的領導們,因為偏見,易於提供不確證據,例如將飛蛾人工貼在樹幹上作為自然生態,或明知黑氏胚胎發育圖的偽造,仍然在教科書上使用3。教科書作者則彼此抄襲,互相支持,進而利用教育與傳媒系統,為大眾進行「洗腦」。時至今日,「進化」二字已成為口頭禪,為大眾不假思索地使用。然而,自然界的理論,都該由自然界的事實考驗。事實判斷理論,不是理論判斷事實。進化論自達爾文之後,因與事實無法擺平,雖由機遇突變論(chance mutation)、樂觀怪物(hopeful monster),或斷續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等特加(adhoc)假設,企圖加以彌補,都已無濟於事。根據科學歷史家孔氏(Kuhn)的觀點,已到了革命性範例改變的時候了。
理智設計論的崛起
「科學工作基於一個信念,便是大自然基本的規律性。這信念的證據可由肉眼見到──如蜂房或軟體動物外殼的設計;科學家在自然界每一層次都可發現秩序。」4
設計可說是有意組合局部(零件),成為共負功能系統的作用。設計有不同層次,簡單的──如椅、桌、家具等;複雜的──如住宅、大廈等建築物;有複雜互動缺一零件不可的,如引擎、電腦等。複雜互動缺一不可的系統,在自然界中最令人驚奇的是生物細胞中蛋白質分子的機器系統。
怎樣認識一物(或事)是由設計而來,其實很簡單。第一為解讀性。例如戰爭時期,我敵兩方都以暗碼通訊,以免洩漏機密,但常被對方讀破,因為暗碼是理智規劃的,可用理智解讀。反之若讓猴子在打字機前亂按字鍵,不論多久時間,所得結果都無法解讀。又如一場戲劇,因由事先編排,才可「讀」出意義來。不過有時雖由設計產生,吾人尚無力解讀。例如外文書籍,雖係作者精心的創作,但不識外文的人無法閱讀。質言之,可以解讀的必由設計而來,目前不能解讀的,則是否由於設計無法定斷。現代自然科學之能發展,皆因自然萬物可由人的理智解讀。自然萬物之可能由理智解讀,即因自然由理智(遠高於人的理智)而產生的。
第二為目的性。人體中每一器官、組織、細胞,或化學系統都有目的,這是很明顯的事實;或為消化,或為維持體溫,或為免疫作用等等功能,而整個正常作用的總和,是為了保持個體的生存。「生物個體細胞的每一作用,從合成ATP(腺苷三磷酸)與蛋白質至產生電波,都是為著一個顯著的目標︰不論怎樣情況發生,必須繼續生存」。5 生物構造的大多功能都可以識別,當然也有尚不能識別的。這些功能便是設計的目的。進化論者卻否認一切構造的目的性,企圖以模糊可爭的理論曲解簡單明顯的事實。
第三為規律性。自然萬物的規律性是科學家最明白的。科學探究的目的便是要發掘自然界的規律。並且我們已知很多的自然律,例如牛頓的運動定律、波文耳定律、孟德爾的遺傳定律等等。若萬物是變化無常,無律可循,那麼科學研究工作便無法進行,並且吾人的日常生活也不可能。科學基本的「自然劃一原則」(Principle of Uniformity of Nature),便說出了自然的規律性。規律,不論是社會的或自然的,都源於意志的設計。
「理智設計論」(intelligent design theory)或簡稱「設計論」(design theory),與自然界普遍現象,特別是生物界現象吻合無間,因一個半世紀前的進化論已不適用,目前已由各國明智的科學家提倡取而代之。6 從「進化論」到「設計論」,有如過去從「地球中心論」到「太陽中心論」的進展。有人或許懼怕「設計論」會將宗教帶進科學課室,但我們要明白,這理論的根據基於大自然中無法否認的事實,並非來自宗教教條。理智設計當然需要一位設計者。至於誰是設計者可不必在科學課室中討論,可在比較宗教學或哲學課室中討論。為著宗教,或反宗教的理由,墨守一個已被淘汰不適用的科學學說是極錯誤的。我們若不接受「理智設計論」便需接受「機遇進化論」。但「機遇是個難題,即最初的單細胞中的 DNA已有的十萬個核 酸……,還有兩層構成的胞膜及蛋白質分子吸收食物。這些構造需要一系列化學反應才可完成……。著名科學家侯爵士(Sir Fred Hoyle)指明,如這些純由機遇偶然完成,便好似說一次颶風掃過廢鐵場可以產生一架飛機」。7 這裡是理智與愚妄的分野。
聖經創造論的光榮
有句名言說︰「最偉大的真理是頂簡單的。」《聖經》第一句「起初上帝創造天地」便是這樣真理。《聖經》又說︰「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出埃及記二十11)。聖經說︰「諸天藉耶和華的命而造,萬象藉祂口中的氣而成……因為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篇卅三6,9)
關於宇宙原始,目前科學家一致採取「大爆炸論」(Big Bang theory),承認宇宙是有始有終的。從前認為宇宙無始無終的「恆態論」已被淘汰。「大爆炸論」引起了一個大問題:即宇宙既由大爆炸為起點,那麼,大爆炸能產生這井然有序的宇宙與多采多姿的美麗世界,究竟由於誰的策劃控制?《聖經》第一句話便給它解答了。上帝創造天地萬物,最後造人,目的要為人預備美好的環境生活。一九七三年在波蘭召開的國際天文學會,天體物理學家劍橋大學卡特教授(Brandon Carter)發表學術論文,以科學數據證明:當初宇宙形成的許多物理條件,顯然為著人類而特別計劃的,若有些微的變動,便不適合人的生活。這被稱為 Anthropic Principle(暫譯《人是創造目標原則》)。
又《聖經》記載,上帝創造動植物是「各從其類」的,這早已被孟德爾遺傳學證實。上帝的創造,不是數十億年的工作,而是極短六日的「創造期」。在創造期中,從無變為有,從混亂成為組織,都是神蹟的工作,萬分奇妙奧秘,與創造之後平常的自然作用大不相同;不論在作用或速率上都大奕其趣。
今日生物化學發現「缺一不可」的蛋白質機器系統,明示它們不可能在冗長時間中逐步完成,而須同時全盤出現,一舉而成的,這恰是聖經創造論的要點。從前因為進化論的影響,認為生物一代代微小變異的累積產生新種,需要極長時間,所以科學家推測地球已有四十五億年齡。宇宙與地球的年齡至今仍是個爭論的題目。基本的問題在於科學家忽略「創造期」階段性的事實,假定過去永恆的時間中的作用與目前的作用完全一致,因此知識可用外推法無限外推而得。這是不務實的。現在將嬰兒出生作個例子說明:受精卵的發育,在頭兩個月中增長約一百萬倍,以後在母腹中的七個月再增長三千多倍。出生以後到十八歲成年時約增二十倍,各階段不同。若只根據出生後的成長率,外推到當初受精時的剎那,便會將時間拉得極長,而不符事實了。所以對科學家在「自然劃一主義」(uniformitarianism)的假設下,無限外推而得的數據,不值得我們重視。8 渺小有限的人根本無法確實知道億年以前的事。我們應可免卻狂妄。
三千多年前摩西寫在創世記上的話,雖然受人攻擊譏諷,幾百年來被人視為落後,今日卻被許多科學事實不謀而合,為之辯明,乃因它是創造萬物全知全能真神的啟示,並非人自己的聰明見解,所以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科學知識時常改進;創造主的真理永恆不變,永遠堅立。奇哉!榮哉!
註:
1. Behe, M.J.(1996)Darwin's Black Box, p.4;參Alberts, et. al (1998) Essential Cell Biology, p.135.
2. Behe, M.J.(1996)Darwin's Black Box, p.39.
3. Wells, J.(2000)Icons of Evolution, p.148-51, also chapter 12.
4. THE SCIENTIST(LIFE Science Library) p.16.
5. THE CELL(LIFE Science Library) p.169.
6. Dembski, W.A. (1999) Intelligent Design, www.ideacenter.org; www.arn.org; www.discovery.org/crsc; www.intelligentdesignnetwork.org.
7. Laszlo, Ervin (1996) The Whispering Pond, p.84.
8. 「自然劃一原則」本是科學操作上的假設(working hypothesis),但人若主觀將它絕對化真理化後,便成為「自然劃一主義」了。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030404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492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