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的成熟

多教会没有帮助初信者成长的门徒训练,有门训的教会所用的模式较强调“属灵”的表现,例如读经丶祷告丶参加教会聚会丶传福音丶背经等;稍为进深一点的会谈到行为的改变,例如对人要忍耐有爱心丶饶恕爱仇敌和圣洁的男女关系等,这些都很重要,但不够全面,忽略了思想与情绪的省察与重塑;也不够深入,没有培养属灵的操练,检视和处理内在生命的挣扎与转化。

耶稣出来传道的信息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四17),但改成甚麽样子呢?祂在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的登山宝训里勾划一幅悔改的蓝图与全人成长的过程。

人像冰山,露在水面能看得见的(言语丶行为与活动)只是很小部份,冰山的一角。很大部份是在水下面(思想丶情绪丶动机与背景),别人不知道也看不见的部份;甚至是在深海里面(潜意识),连自己也难以知道的部份。

悔改就是要让水上面及水下面的部份都经过主宝血的洁净,配合圣灵更新的工作,全人且彻底的改变。“你们要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样。”(太五48)耶稣所指的不是守全律法,毫无瑕疵,乃是全人的成熟,心丶性丶意丶力各方面能平衡的成长,有美好的互动与合一。主在这几章多次将祂心目中的“天国子民”与外邦人与法利赛人对比,并说不要效法他们。外邦人是尚在天国门外的人,不依创造主蓝图生活的人;而法利赛人以为自己已入门,其实仍在门外的人,他们可能最初也想追求天国,但因为只追求外面的宗教表现,而没有掌握蓝图的精髓,结果离天国愈走愈远。

“八福”(太五1-12)指出内在生命的品质是根,外面的行为表现是果,有诸内而形於外。律法只能判断外在的行为,却不能管制影响人行为的内在因素-思想丶动机丶欲望丶情绪丶良知等。十诫提到“不可杀人”的行为,耶稣要我们潜到水底下,检视与处理里面的怒气情绪;十诫提到“不可奸淫”的行为,耶稣却要我们处理引发奸淫的欲望。人发了誓又背誓,是因为是非之心受了蒙蔽;报复,是因为里面缺乏爱的动力,内心被恨的情绪腐蚀了。耶稣指出我们若只注重外表,就会成为很被动的人-做给人看,要得人的奖赏(六1-18);或被别人的行为牵动,作出反击或报复的回应(五38-48)。

相反来说,若我们懂得检视自己内在的价值观和情绪,反省自己的动机与良知,然後作出调整,我们就能主动地主导我们外在的言行与人际关系。报仇是被动的,以德报怨是主动的。被人打右脸是被动的,把左脸转过来由他打是主动的;被人强逼走一里路是被动的,同他走二里是主动的。检视和反省後,选择以爱报恨是属灵生命很重要的操练。

耶稣在第六章谈到忧虑的情绪。他说“眼睛是身上的灯,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六22-23) 思想价值观会影响情绪,看事物的观点会牵动情绪;我们若将金钱看作倚靠的偶像(玛门),就会时常患得患失(忧虑)。价值观是优先次序的排列,神在人与物之先,人在物之先。我们若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生活所需神就会供应。

我们若看“人”比“物”(飞鸟)贵重(六26),就不会为了生活所需忧愁挂虑,更不会因贪婪妒忌而心为形役,发动人际的战争。雅各书第四章1-2节一针见血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争战斗殴来自内心贪与妒的私欲。耶稣教导我们不要论断人,要反求诸己(太七1-5)。解决人际的冲突,必须先整顿自己的内心。

耶稣在结束登山宝训时(七13-28)指出人生是由一连串的选择编织起来的:“门”与“路”是人生的方向选择,窄门小路或宽门大路,怎样选择就会引到怎样的人生终局-永生或灭亡。生命素质的培养也是一个选择,好树结好果,坏树结坏果,有诸内而形於外,耶稣强调由内至外的生命改变很重要,单有外表的宗教表现只会自欺欺人,却骗不了神。

人生观是生命的根基,藏在内心隐晦之处,却随时随事影响我们的抉择。若我们选择“以天父旨意”(七21)及“神的话”(七24)作为行事为人的依据,就是在磐石上建造人生的根基,就能承受人生际遇的风风雨雨,而矻立不倒。铁达尼号不是一下子就覆没,船舱碰到冰山而有破洞,海水冲了进来。但船长和甲板上的人毫不察觉,照样饮酒作乐。直到船身倾斜,人们才惊惶逃生,但已经太迟了。一个基督徒软弱跌倒,里面的生命其实早已开始腐坏。

耶稣的登山宝训由内而外包括全人的改变,由生命的动向丶思想的价值观丶情绪丶意志的抉择到外面的言语丶行为及人际关系,无一不受福音大能的更新。可惜许多人信了耶稣,只影响冰山一角轻微的震荡,水下面完全原封不动,不是福音缺少了大能,是传福音的人没有把福音的全部意义传得完备。

(邱清萍著─中国信徒布道会─"心灵客栈"专栏)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cy/cy.aspx?id=sm2015_01
转载请注明"原载中国信徒布道会<心灵客栈>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