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会的重生
在加州省府附近的福臣市(Folsom)有一间教会在1990 年代每周有1,700人参加主日聚会,盛极一时。主任牧师每周工作70个小时,带领同工设计极有吸引力的聚会,包括美妙的音乐,使人侧目的短剧,富艺术创意的表演。他们称这些节目为「迪示尼效应」,他们的心思和努力的确吸引了不少从来不去教会或对教会感到厌烦的人群,这是他们从芝加哥威路溪教会 (Willow Creek Church) 领袖培训的成绩,曾一度使教会内外的人都很兴奋。可是十年下来,牧师和同工心力耗尽,感到灵命枯乾,更使他们不安的是:他们努力的结果不过是表面的成功与骄人的出席率,而非主耶稣所要求的生命改变。他们增加了许多的「教徒」,却没有培养追求像耶稣的「门徒」。在2000 年的一次同工退修会中,他们热切祷告,寻求复兴,希望能「倦鸟知还」,及时转呔。
他们很惊讶的发现,教会的运作原来环绕属世的「消费」模式,而非耶稣基督的「舍己」模式。他们培养了一代以消费者身份与姿态参加教会活动的人,带着许多个人的需要与要求,期望教会及时与满意的供应,否则就不来教会,或去「光顾」别间教会。这与耶稣基督的「背十架丶舍己丶失去生命以得着生命」的门徒呼召相去甚远。
教牧同工在主面前认罪悔改,下决心改辕换辙,从根基开始重建符合圣经教导的教会。他们终於明白耶稣基督所宣布的「天国福音」的意义。耶稣基督若真是个人及教会的主宰,我们的思维与眼光丶价值观与取舍丶心态与回应都必截然不同,而改变必须由领袖开始。领袖要面对及放下个人的野心,对成功及名声的追求;而弟兄姊妹也要放下自己的欲望,清心追求更像基督。
教会减少了许多「精彩」的活动,不再「瞎忙」,强调亲近神丶深度的读经和祷告操练,也注重彼此守望,从反省与顺服圣灵经历真实的生命改变。许多弟兄姊妹不习惯这些改变,有人抗议,有人埋怨,也有人因此离开教会。十年八年里,教会失去一千人,人数下跌到七百多人。但就像一个不健康肥肿的人,橡树山教会 (Oak Hills Church)(注)虽然「掉了很多磅」,却比前健康多了,基督的身体呈现真正的生命活力。
当教会成为基督的「圣所」和祂所治理的「国度」,神的真实与大能就释放出来,像诗篇一百十四篇所形容的:
以色列出了埃及,雅各家离开说异言之民。
那时犹大为主的圣所,以色列为他所治理的国度。
沧海看见就奔逃,约但河也倒流;
大山踊跃如公羊,小山跳舞如羊羔。
沧海啊,你为甚麽奔逃?约但哪,你为何倒流?
大山哪,你为何踊跃如公羊;小山哪,你为何跳舞如羊羔?
大地啊,你因见主的面,就是雅各神的面,便要震动。
他叫磐石变为水池,叫坚石变为泉源。
(注)该教会的转变收录在Renovation of the Church-What Happens When A Seeker Church Discovers Spiritual Formation by Kent Carlson and Mike Lueken (IVP, 2011).
(邱清萍著─中国信徒布道会─"心灵客栈"专栏)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cy/cy.aspx?id=sm2011_05
转载请注明"原载中国信徒布道会<心灵客栈>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