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覺得需要信仰
廖仲英/張宇理

廖仲英:

一向對「信仰」的事不上心,最近卻被我最親近的兩個人──我妻我女──逼著陪她們去教會。我對基督教沒有反感;坦白說,如果一定要選擇一種宗教,我寧取基督教而捨佛教,因前者沒有後者那麼多的迷信現象。不過實話實說,我不覺得需要信仰。我自小讀書順利,雖生在小康之家,然而雙親早為我們準備教育費。大學畢業後,不但即時找到工作,而且連得四「子」──妻子、車子、房子、孩子。這麼多年來,我身體健康,無不良嗜好,事業一帆風順,上司欣賞,同事融洽,妻賢子孝。我做人沒有野心,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安居樂業;也不會大男人主義,不單沒對妻子不忠,反以協助家務為樂事;教導子女是不作壞事、不要損人利己、要回饋社會,唸書也不用名列前茅,只要盡心,能升班便可。因此我沒有向上爬的心態,工作、家居都順順穩穩;閒時看看書,種種花,和朋友聊聊天,出海釣釣魚,每年和家人出外渡假,樂也悠悠。

一年前,女兒結識了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於是一下子我家平靜的生活起了波濤。初時我以為她不過交交朋友,上上教堂,也算健康社交活動,那知她越來越迷,真的相信自己有罪,需要拯救,耶穌就是救主,為世人釘死,從死裡復活等,還說服我妻子也跟她看聖經。現在她兩人都受了洗禮成了基督徒,不斷的向我傳教。在她們軟語輕求下,我間中也跟她們上上教會;但我仍不覺得有信耶穌的需要。感謝上天的心我倒是素有的,但我認為不需信耶穌後也有平安喜樂,我一早已活在平安喜樂中;我常常覺得我的生活就是人間天堂,一生無憾,夫復何求?

張宇理:

你真是個幸福的人,上帝和父母給予你很多。難能可貴的是你又有知足感恩的心;「知足者,常樂也」,所以你快樂,也非無因。

但你知道為甚麼「知足」,就能「常樂」嗎?我國古人從生活裡,體驗這個道理,卻只有《聖經》,給我們說明箇中因由。聖經說:「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五18)原來,喜樂、凡事謝恩──即凡事知足,看光明的一面,是創造者對受造的我們「所定的旨意」。換個說法,是造物者如此設計。所以,當我們照著祂的心意,凡事喜樂、知足謝恩,就是配合天意,就有福氣,就能快樂,身體健康也好些。掌握這個竅訣,非基督徒知足,也能快樂;違反這個匠心設計,不滿足,信了耶穌也一樣不快樂。

感恩圖報

不過,我不明白,你既有「感謝上天的心」,為甚麼卻沒想到要認識這厚賜予你的「上天」呢?這豈不有悖於人情道理嗎?常言「感恩圖報」、「結草銜環」,是一種美麗的情操──讓世上多一點善美、多一點愛心交流、多一點付出,而不是單單領受。當然我也留意你說教孩子回饋社會,這也是一種報恩的善美;可是,對那鍾愛你、養育你的父母和上天,難道你沒一點情分嗎?不可能罷?當然不可能。因此,許多人說他們孝順父母,戀愛孕育他們的河山大地。但對「上天」呢?上蒼杳冥,無形無象,看不見,摸不著,何能感恩圖報?更何能建立交情?

可是,如果「上天」願意紆尊降貴,願與我們建立交情呢?

甚至,祂愛我們,珍惜我們,已為我們作了重大犧牲,在我們無知無覺,不知大禍將至時,已為我們擔當了災禍刑罰呢?我們還拒絕祂嗎?拒絕祂還能合情理嗎?

上天是誰?

究竟「上天」是誰?祂怎樣肯紆尊降貴,與我們建立交情?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創造宇宙天地萬物。祂創造人類,從一本造出萬族。祂是我們天上的父。我們生活、存留,都在乎祂。祂看顧天上的飛鳥、野地的花朵,祂更珍惜人類。祂使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世上許多惡人,祂沒立刻懲罰,因為祂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可惜人自始至今,從沒了解過上帝,一直以小人之心,度上帝的善意,猜疑祂,不信任祂,因此離開祂祝福的永生道路,自尋死路,引來災禍綿綿、人生以死終場。

上帝愛世人,於心不忍,要救贖人類,差遣獨生愛子基督耶穌降世成人,向世人宣示回歸上帝的路。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十四6)耶穌在世上,以恩以義(關懷人、助人、行神蹟醫治病人、言行品格高潔、言語有高度智慧),表明天父的慈愛和聖潔。從來沒有人認識上帝,只有耶穌基督將祂表明出來。然而世人果真「名不虛傳」──是名符其實的罪人,竟把神子釘死在十字架上,自證有罪無知。不過上帝有大能,神子死在十字架上,擔當了世人的罪孽和刑罰,叫凡信祂的可以得永生。並且,祂既是神子,死亡留不住祂,祂戰勝死亡,復活了,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

你還缺少一件

耶穌在世時,曾有這樣的一件事:祂在一個村子裡遇見十個痳瘋病人,遠遠的站著,高聲求祂:「耶穌,夫子,可憐我們罷。」耶穌看見,就對他們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他們去的時候,發覺病好了。可是回頭感恩的,只有一人。耶穌對那一個人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麼?那九個在哪裡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就對那人說:「起來走罷,你的信救了你了。」(路加福音十七11至19)為甚麼只有他一個的信救了他?那九個人不是也得了醫治嗎?可見他回頭到主前感恩時,耶穌又額外給他另一種恩典,是其他九個得不著的。

上帝有豐盛的恩惠。上天賜予人類的,不限於人間的十數子:妻子(夫子)、車子、房子、孩子、帽子(學位)、樣子、銀子、面子、身子、孫子……。這可見、可觸摸的一切,人死時,一件都帶不走。一切都只是借來暫用;借期是長是短,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能控制。

你是個幸福的人,因為人所想要的,你樣樣都借齊全了;並且你滿足,不因為所有的一切,不真屬於自己、不永遠擁有,而愁煩,而耿耿於懷。

然而針沒兩頭利,不管你上心不上心、有知無知,人間一切總有多少遺憾;人的長處往往也就是他的短處;反之,短處用得其所,也是長處。那麼你的缺欠在哪裡呢?就在於你太滿足,以致擺在你眼前,雖然還有更真實、更善美、更高尚的永生福樂,你也不想要了,因為你已滿足了,別無所求了,你甚至也懶得知道。

試想一下,人能步行,豈不應該滿足嗎?當然應該滿足。豈不知道,對一些人而言,連步行也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嗎?然而,倘若所有步行的人,都滿足到無所求、無所進取的地步,不再思量速度,以至於跨越關山,橫渡汪洋的問題,人還會發明汽車、輪船和飛機嗎?人類最大的問題,不是不滿足,而是該滿足的地方不知足,未完滿的地方,卻又不知尚可怎樣改進。

誰能說自己已經完美呢?誰能說人生已經圓滿呢?我們只是存著感恩、知足、快樂、平和,友愛眾人的心,朝著真、善、美邁進──前進而不具殺傷力,不與人爭鬥,不損人利己。

沒有自私野心,人也可以進步。我們狹窄,上帝無限。不要為上帝的真、善、美畫圈自封。上帝是愛,是美善的無限源頭。人類一直錯以為,只有壞、只有野心家,才有進取餘地,才有無限的發展空間,而所謂真、美、善,就是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動彈不得。於是乎人類一直陷在死胡同裡,對真、美、善缺乏想像力──不知如何行善,不知如何出奇制勝罪惡;反之,對於罪惡,卻想像力極豐富,創意甚多,千奇百怪;於是乎罪惡和荒誕邪說,日新月異,五花百門,無奇不有。而善給人的聯想,則只是一個「悶」字──沒有生氣,沒有創意。

事實並不應這樣,「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雅各書一17)上帝的恩典各式各樣,大自然受造物的多姿采可以佐證。上帝使我們「腳下的地步寬闊」,上帝的「智慧在寬闊處發聲」──我們並不是無路可走。(詩篇十八19,36,卅一8;箴言一20)上帝是豐富的,祂還有許多恩典──只要我們不以得著暫時、次等的為滿足。祂還等著要給你頭等的、永遠的、真實的、沒有人能奪去的。

不覺需要

你說你不需要,不覺得有需要,不在乎多一點恩惠。可是,朋友,不要被感覺牽著鼻子走,不要讓感覺領導理智,更別讓感覺領導我們的人生。靠感覺領路,後知後覺。人的感覺往往落後現實多年,「養子方知父母心」,「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人的感覺遲鈍,時間卻不留人,到我們有感覺,要做一點甚麼時,往往已經來不及了,「錯過」了,我們「悔之已晚」,「悔不當初」。人的感覺,需要時間成長,需有經歷琢磨,還需自己靈明,有慧心,心竅開通;有些人一生心竅不開,年紀老了,不過白活,終生對某些事不能領悟,沒「感覺」,不知追悔──卻並不代表沒有錯過甚麼。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年少得志,早負盛名,夫妻恩愛,家庭美滿幸福。到了五十歲,忽然發現,他所有的一切:財富、愛情、子女、才華、創作事業、成就、名望、地位、健康、生命……到頭來將一切成空,虛空的虛空,在終局等著他,和他家人的,只有衰老、疾病、死亡。這才是每一個人一生真實的寫照。他不知道人活著到底是為了甚麼。世間的一切稱心如意,不過好像死前的滴蜜,讓人維持生命,感覺甜蜜,如此而已,不能替人解決死亡。他強烈的感覺需要宗教。

我看後很覺奇怪,怎麼他要到五十歲才忽然醒覺?好個聰明、才華出眾的天才!竟要到五十歲才忽然發覺人必須空手離世──不是一向如此的嗎?自有人類以來,幾曾有人例外過?但聰明如托爾斯泰,竟要到五十歲才忽然發現──可能更多人到死尚且不知不覺!如此看來,人豈不是後知後覺嗎?如果托爾斯泰未滿五十歲便去世,豈不是至死不悟嗎?

當然他有覺悟機會。可是,不是人人有這個機會。時間與生命,不停下來等待我們的「感覺」成熟。因此,不憑感覺用事,做一個明智的人,多用一點理智,認識自己,認識事實的真相,認識上帝,接受祂賜我們的頭等福氣,總於我們有益。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viewpoint/viewpoint.aspx?id=trvp418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418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