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網絡事工的潛力

錢志群

福音內容不改變,但傳福音的方式、方法、載體工具、語言運用等,總在與時俱進。比如在主耶穌時代,福音的傳播主要借助口傳佈道和羊皮書信的形式進行。到了十五世紀,印刷術傳到歐洲,歐洲人印刷的第一本書就是聖經。到電報發明時,發到太平洋彼岸的第一句話就是聖經的經句。再到後來,出版業興盛和影視文化興起,福音也借勢傳播。如今網絡成為我們這個時代信息傳遞的最重要形式,和生活、工作的主要平台,使得傳福音又有了新語言和新路徑。

網絡的「即時性、互動性、多向性、平民性、個體性」等特徵,顛覆了傳統媒體,將人一下子拉進到一個沒有時空距離的虛擬世界,使人可以在現實與虛擬之間遊戲,在認識與不認識之間交流。不論路途遙遠,刮風下雨,是否真名實姓,省去了很多傳福音中的後顧之憂。網絡化不僅是潮流,更是一種社會趨向和定勢。不管你喜不喜歡,習不習慣,你都得適應它。

網絡時代基本結束了媒體的一言堂和觀點的一統化。在網絡中,影響力為王,點擊率說話。有的人一篇博文或一則消息、評論,會有數萬乃至百萬人閱讀與響應。網絡作為新資源的載體,可以海量地承載文字、圖像、影音等資訊。誰掌握了網絡的先機,誰就有了這個時代的話語權!

有組數字雖然枯燥,但應該能清新我們的福音視野:

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較2010年底增加2,770萬人,增幅6.1%;2011年上半年,中國微博用戶數量從6,311萬快速增長到1.95億,半年增幅高達208.9%,勢頭十分強勁。中國手機網民規模為3.18億,較2010年底增加了1,494萬人。手機網民在總體網民中的比例達65.5%,成為中國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青年網2011-07)。透過這龐大的數字可以看到:

一、它背後大群乾渴的靈魂

網絡世界中衍生的悖論是,人們在暢所欲言中卻有著排遣不散的心靈孤獨,在資訊爆炸中找不到分辨良莠的真理鑰匙,在便捷交流中卻有著很多心與心之間的隔膜。網絡是虛擬的,但是在虛擬空間裡的人是真實的,他們有血有肉,有感情和心靈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人藉著網絡排遣出他們心靈裡真實的黑暗、困境、空虛和吶喊。不少在真實世界中被否定的憂傷心靈,常常在網絡上留連。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協會」曾在網站和論壇中搜尋一些情緒極度低落,或有自殺傾向的留言,結果發現,短短兩個星期內竟有近3,000宗個案。他們寫博客、留言、紙條,就是盼望能引起別人的關注,或者在向世界求救。可惜,這些求救信號大多落了空,有人繼而發出更強烈的信號,例如將自殘過程的相片,或者將自殺預告傳到博客。

二、它背後撒但大肆的誘惑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正面利用的同時,也能被撒但利用,成為殺死靈魂的利劍。在現實生活中受到道德和法律制約的人性黑暗面,在虛擬化的「暗」中似乎能不受約束地發洩,使得色情、暴力、仇恨、謠言、辱罵等,成了網絡上空揮之不去的惡靈。正處在人生觀與價值觀十字路口的青少年群,更是需要關注的重要對象,他們當中很多正沉迷於網絡遊戲,耳濡目染暴力與色情等危害身心健康的內容。

三、它背後廣傳福音的契機

有病的人需要醫生,憂傷的靈魂需要福音。真理不能在網絡的舞台上缺席。我們不應該讓很多孤獨的靈魂在徒勞地等待著網友的愛,更不能讓他們被撒但的假愛迷惑。他們是主耶穌為我們預備的迷失羊羔,只等著我們去牽回神的家中。基督徒對網絡世界不能再抱事不關己的態度,也不能抱著其中有很多誘惑而因噎廢食。如果說,以前我們還顧慮地域、政策等多種障礙,現在這沒有時空距離的虛擬舞台已呈現在面前,我們還有理由不去好好地唱那福音的大戲嗎?以往牧師走上講台,就盼著有人進來聽道,何不讓教會穿越四壁擴展四方?以往在國外總惦記著怎樣向國內傳福音,何不讓福音乘上網絡那無遠弗至的翅膀?又身在國外舉目都是華人面孔卻徒有福音負擔,不知怎樣接觸他們,何不藉網絡去佈下天羅地網?這廣大的禾場亟需廣泛有力的事工。網民的急速興起正是神為我們的福音事工預備的嶄新契機。有福音的負擔都可以用網絡有所作為!

可喜的是,近年來基督教網站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基督徒博客、論壇、QQ群等福音陣地日漸活躍。聖經原文、屬靈著作、牧者講道、個人見證、讚美詩歌、信仰漫畫等,在網上與日俱增。隨著網絡寬帶的逐漸普及,網絡上的影音媒體資料更為豐富,以福音電影和視頻為主的「福音影視城」和「福音影院」應運而生。

網上事工的果效更不可小視,比如說,全球媒體領域(Global Media Outreach,簡稱GMO)擁有2,000多名網絡傳教士,他們按照不同的流行問題及主題劃分了71家網站,通過電子郵件回覆福音尋求者,以及有需要幫助的基督徒。僅2007年就成功幫助了130多萬人決志信主。加拿大學園傳道會2003年設立了女性中、英雙語網絡雜誌──《新麗人》,一大群網路輔導員透過電子信件與讀者互動,而且每週有三次「專題討論區」,幫助讀者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與困惑。多年來,平均每月有超過300人接受主耶穌。雜誌同工們邀請新歸主的人到所在城市的教會參加聚會,或者邀請他們參加網上查經。網絡事工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

基督徒在博客裡經常為各種事項代禱。在新浪博客中,有一個叫「讓我們來禱告吧」的圈子,每天禱告的範圍涉及到方方面面。一個人發起的禱告,千萬人一呼百應。由博客到圈子,由圈子再到許多基督徒,網絡上的禱告顯示了其無窮的力量。

更可喜的是,有遠見的網上基督徒已在聖靈感動之下嘗試網絡主日敬拜和網絡禱告會。早在2006年,「山行文化網」以一種新的思維,成立了網上教會,取名為「山行網上基督教會」。他們把星期天的崇拜內容,轉化為文字,按著下列程序從「宣召、敬拜讚美、每週金句、崇拜禱告、講道、讀經、網上事工報告、獻祭、感謝神恩經文、頌讚、結束祝福、默禱/結束」等先後秩序,網友們用10-15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完成一次「網上崇拜」。如果有任何有關真道的疑問,可上「網上討論區」討論。如此作法,聚集了網友們在網上教會互動式的靈修,從開始每星期只有80-90人,到後來每星期增至1,200人以上。這是實體教會在短短八個月時間很難奢望的果效。

如何將網上事工的「游擊戰」轉為「陣地戰」,實體教會應該在傳統的事工基礎上,再拓展出網上虛擬教會,相得益彰。不足的是,目前眾多教會的網站也只停留於版報的形式,公佈信息,甚至久不更新。在教會範疇裡,網絡宣教的概念更是缺乏,我們的聲音僅僅局限於教會的講台。主流教會在網絡世界幾乎是沉默的,甚至在某些地方依舊對網絡有消極抵制的情緒。

教會網絡事工如何切入?

第一,教會要有網絡傳教士。教會有遠赴國外的傳道人、傳道經費是值得讚揚的,但如今已不是從前傳教士們的那個年代了。培養一個外國傳教士需預備一、兩年,帶上一家人出國,剛適應環境和語言一、兩年,還沒真正做起多少聖工,又要回國報告和籌款。相比於時代的新網絡方式,總是又耗財又耗時。所以,除了要結合送醫送學等遠地傳道外,我們不能一味捨近求遠,而是要培養一些足不出戶的網上工人,甚至是全職工人。如今網上查經、領詩等敬拜所需的音頻方式已經多樣化,如QQ群視頻、Skype視頻等都可以多人同步交流。我們家與外地上大學的女兒常用Skype視頻一起學聖經和禱告。和我一起查經的一位中國學生,他和遠在不同地方的未婚妻也是如此天天在QQ查經分享。電腦一端有一人也行,三至五個人也行,教會網上傳教士就可以去多佈點,多建造網上敬拜平台。

第二,教會要有網上事工培訓。在培訓中,要讓主內肢體們開放思想,多有關心、參與和學習網絡的意識。接受網絡技術在福音傳播及教會牧養中的運用,既不是教會的世俗化傾向,也不是跟隨潮流的衝動;而是用「各樣的智慧」豐豐富富地傳播福音。通過培訓來幫助一些有心做網上事工的「網盲」,教他們一些簡單而實用的方法,在網上開博客、建論壇、設QQ、Skype、Facebook等,幫助他們尋找好的話題和現成的福音資料,切入福音。比如說,有人搜尋「痛苦」二字,就找到了很多痛苦的留言者,然後用合適的方式來切入福音,互動交心,再轉告一些好的福音網址和資料。網絡事工的方式、方法很多,技巧也很多,如果在一起多禱告、多切磋,就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第三,教會要有網上與網下的結合。當然,網絡無法取代面對面的接觸及人際關係,所以要將「馬路福音」與「網絡福音」交互搭配使用。將在網上認識並接受了耶穌的人,介紹給當地的教會。這就要網絡事工單位或網上基督徒,了解並熟悉各地的教會情況。信徒必須要有聚會的生活,單個獨一的信徒生活是不會長久的,很容易軟弱下去。如果當地甚麼教會都沒有,那就讓新信徒在自己的家裡和家人、親友一起,成立一個新的小聚會,或者在網上哪怕只有兩三個人奉主的名聚會,直等到有一天找到合適的實體教會。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120402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43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