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耶路撒冷遊記

閻穎

去耶路撒冷參觀聖城是我們多年的夙願。幾年以前我們曾有機會到中東,本想去耶路撒冷的,但聽說那裡是「戰亂」地帶。猶豫再三,最後改道去了埃及金字塔。今年又有機會去那裡了,觀望再三,覺得風平浪靜,就訂了全家人的機票。誰知第二天就看到耶路撒冷城中心八人被殺的新聞。因退票要付鉅額罰款,經過禱告,我們決定將此行交託神看顧。感謝神,旅程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多周折,有神一路上看似巧合的安排,讓我們順利飛抵耶城。

第一天:踏上十架苦路

第一天,我們只能臨時找了一位講英語的猶太導遊,領著我們從各各他山的基督受難地─聖墓堂(Church of Holy Sepulcher)開始,反順序參觀了基督背十字架受難的維多利亞苦路(Via Dolorosa)。十四站的苦路,只是走馬觀花。導遊不像是基督徒,解說毫無愛主的熱情,讓我們覺得這趟「苦路」之行,有些「味兒」不正,很想再回去仔細體會一遍。

導遊又把我們帶到聖殿的遺址(即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地方)。現在那裡是一個金頂巖石回教寺(Dome of Rock),只有伊斯蘭教徒才有權入內。離聖殿的遺址不遠處,就是著名的西牆(Western Wall)。很多信徒把額頭貼在牆上長時間地默禱,並把寫的紙條塞進牆縫裡。虔誠的猶太教徒還大聲地唱著自己的歌。導遊至此就算完成了任務,他一走,我們覺得自由了很多。我們去西牆好好作了禱告,又看了畢士大水池,那裡是耶穌治愈癱子的地方(參約五2)。

老城的小巷彎彎曲曲,我們竟然不知不覺又走到了苦路的第一站:耶穌背起十字架的地方。我們進了教堂,被一位中國導遊吸引了。她口齒清楚,又充滿愛主之情,講解令人耳目一新。搭話間,得知她是一位當地的基督徒導遊。她非常爽快地答應我們隨她帶的臺灣基督徒旅遊團走,我們又隨行重溫了苦路的每一站。她對聖經和考古都瞭如指掌,她聲情並茂的講解加上我們的實地領受,使我們對苦路有了深刻的體驗。分手的時候,我們有心付費,可她堅持不要,說是神讓我們在一起有這樣的團契。後來,她還用電郵寄來了建議我們要去的地方。

第二天:來到主哭堂前

上午,我們遊覽了橄欖山,在那裡可以俯瞰耶路撒冷城全貌。看著這樣一個古老的聖城,像畫一樣展現在面前,又回想起聖經裡關於大衛王、所羅門王和耶穌受難的描述,真讓人感慨萬分!橄欖山下的客西馬尼園裡,保留著八棵逾千年的橄欖樹。旁邊有一個大教堂,裡面有一塊鉅大的石頭放在中間供人瞻仰,那是耶穌受難前禱告的地方。那裡靜穆萬分,讓我們似乎聽到了耶穌受難時順從天父、願喝苦杯的禱告。

橄欖山還有紀念耶穌升天的教堂(Church of Accession,徒一9)和紀念耶穌為耶路撒冷哭泣的主哭堂(Dominus Flevit,太廿三37至39)。主哭堂設計得像一滴眼淚。對照著聖經的經句,我們默默地在那裡禱告。聖經不再只是書本上的經句,而是我們眼前活生生的史實。

下午,我們去以色列博物館看了死海古卷的真跡。

在傍晚黃昏時分,我們來到了大衛城;可惜當年有著輝煌歷史的大衛城,現今是阿拉伯人的貧民區。我們停車問路都心有餘悸。

晚上,我們在一家中餐館吃飯。老闆見我們禱告,就來問我們是不是基督徒。聊起來才知道,老闆一家都是基督徒,他們是香港神學院畢業,蒙主呼召來這裡,要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我們聽了都好感動!老闆知道我們很想去伯利恆後,就主動打電話幫我們聯繫導遊。伯利恆所在地是巴勒斯坦自治區(West Bank),我們帶來的美國旅遊書根本不建議去那裡,因為遊客去不安全。幾番周折後,他幫我們聯繫上張牧師。張牧師剛好第二天要帶一個馬來西亞的華人旅遊團去伯利恆,他同意我們隨團同去。我們高興極了,主賜給我們的真是超過我們所求所想!我們一直以為這次不會有機會去伯利恆看耶穌的出生地了。

第三天:前往伯利恆

上午,我們去錫安山準備參觀馬利亞的墓。先生開車,兒子看地圖導航。三轉兩繞,我們來到了一個不是我們要去的景點。往裡走了不遠,迎面走來一位面目慈祥的中國人,見了我們就問我先生:「你是梁弟兄嗎?」我們頓時楞住了。沒想到,他就是我們下午要找的張牧師。下午要會面的地方並不好找,在這裡偶遇,實在是神的安排。牧師告訴我們,我們所在的景點是耶穌和門徒們當年吃最後晚餐的地方。接著,他就把我們介紹給馬來西亞團的弟兄姐妹,他們熱烈地歡迎我們。原來他們是一個基督徒團契,從埃及一路遊覽過來,從聖經的出埃及記開始,一直參觀到約旦。那天上午,我們成了他們的「小尾巴」。他們的大巴在前面開,我們的小車就尾隨其後。一路上,我們再次感受到主內大家庭的溫暖。我們一起重遊了橄欖山和雞鳴堂(彼得三次不認主的地方),並參觀了我們以前沒找到的萬國堂(Church of All Nations)。萬國堂很特別,這座教堂是法國領地,掛著法國國旗。裡面有140多種文字寫著聖經主禱文排列在牆上,中文當然也在其中。還有一種文字叫Mina,和女兒同名。她高興極了,就在Mina文的主禱文下照了張相片。

午飯後,我們乘大型旅遊車前往伯利恆。車到關卡,巴勒斯坦士兵上前盤查。士兵們荷槍實彈,我們大氣不敢出。因為大車的司機是巴勒斯坦人,牧師又常帶團來,所以,我們很快就被放行了。大車一進巴勒斯坦自治區,就讓人感到那裡的氣氛緊張,經濟蕭條。路邊的商店很多都用木條封住了,街上的行人也很少,偶爾還可以看到背槍的士兵。讓人聯想到文革動亂期間,人人門窗緊閉、足不出戶的情形。大車又開了半個小時,才到救主降生教堂(Church of Nativity),那是耶穌出生在馬槽的地方。教堂的門口大型旅遊車排成一隊,從車裡下來的人各種民族都有,一大群一大群的,但是沒有一個人說笑。教堂裡已排著長長的隊,有很多人在禱告禮拜。那種異樣的安靜,令人肅然。

我們排隊看了耶穌出生的那個馬槽,也觸摸了出生後放祂的那塊石頭,心情都很激動,我們終於看到我們救主誕生的地方了!下一站是天使向牧羊人顯現的地方。在大片的草地中間,有一個小教堂。小教堂的四面畫滿了天使向牧羊人顯現的圖畫。牧師在那裡帶我們唱了聖誕歌。我們剛用中文唱完,另一個旅遊團就用英文又唱起來,氣氛很快樂、輕鬆。

回到耶路撒冷,牧師和我們分手道別。他邀請我們參加他們教會晚上的受洗儀式,我們爽快地答應了。

那正是復活節前的週五晚上,七位來自大陸的勞工弟兄受洗歸入主的名下。他們的受洗池在茉莉花樹下,幽幽的燈光加上撲鼻的茉莉花香,還有一輪滿月懸掛夜空,那花前月下的洗禮情景令人難忘!我們一起唱歌讚美神,感謝主又挽救了七個靈魂。受洗儀式後,一位做導遊的姊妹幫我們安排了次日的行程。我們要北上去加利利海,她安排了一對住在那裡的基督徒夫婦接應我們。

第四天:北上加利利

從耶路撒冷到加利利大概有150多公里的路程,要穿過巴勒斯坦自治區。在膽戰心驚中通過關卡,便是荒無人煙的山區。高高的山上沒有甚􁊄植物,倒有遺棄的作戰碉堡。到了約旦邊界,雙層的電網密密麻麻,還有裝甲巡邏車巡邏邊境。我們的心又被提了上來,暗暗地向神禱告,求神保守我們。兩個小時的車程好像格外長,我們終於在正午時分順利通過了另一道關卡,重新回到以色列境內,讓我們大大地鬆了一口氣。不久,便找到了接應我們的導遊夫婦。

我們先在美麗的加利利湖邊吃了彼得魚和布袋餅,就是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那種(可惜五餅二魚教堂當天關門)。看著如鏡般的美麗湖水,想當年耶穌在這裡曾斥責風,平息浪,又行走在水面之上,心裡禁不住感慨。

下午,我們去了迦百農。迦百農有一個很特別的教堂:教堂底層原本是西門彼得岳母的家,耶穌曾在這裡治好西門彼得岳母的病。西門彼得岳母家的古蹟仍在,用玻璃保護起來供人參觀。上面建了一個漂亮的大教堂,裡面牆壁上有八幅精美的莫塞克壁畫,畫著耶穌在這裡所行的神蹟。

八福山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地方,臨水而且靜謐。耶穌在這裡曾向門徒講八福。

約旦河受洗地(Yardenit)是一個很熱鬧的地方。河邊穿白衣等受洗的人成群結隊,站在河裡穿白衣唱聖歌的人也很多。我們都下去淌了水,導遊說她就是在這裡受洗的,讓我們好羨慕。

迦拿教堂是我們那天的最後一站,是耶穌生平行第一個神蹟 ── 把水變酒的地方(參約二1至12)。緊張的一天行程結束了,我們和導遊依依不捨地道別。

第五天:遊死海和崑蘭

第五天也是最後一天在耶路撒冷,正好是復活節的主日。在耶路撒冷的墓花園(Garden of Tomb),每年在這天都舉行大型聚會,慶祝耶穌復活。我們便慕名而去。聚會有兩堂是英文的,每隔一個半小時就有其他不同語言的聚會。參加的人來自世界各地,長長的隊伍排到巷口。集會的音樂和佈道都非常精彩。親眼看到全世界這麼多的人都來慶祝耶穌復活,心裡真為那些不認識神的人感到遺憾。

下午,我們就去崑蘭(Qumran)看古蹟和出土《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的岩洞。那岩洞位於對面懸崖的上方,地理位置非常奇妙,真不知沒長翅膀的古人是怎麼把聖經古卷放進去的。《死海古卷》的發現是上世紀考古學最偉大發現之一。死海的鹽分要比一般的海水高十倍,所以導遊囑咐我們一定不能把臉放入水中游泳,死海的水一定不能碰到眼睛。我們下到死海游水,其樂無窮。

那天晚上,我們告別了耶路撒冷,住在特拉維夫。次日零晨兩點登機,飛離了以色列這塊神奇的土地。

附錄

基督徒觀光路線:http://goisrael.com/Tourism_Eng/Tourist+Information/Christian+Themes/Christian+Itineraries.htm

導遊指南:http://www.frommers.com/;http://www.fodors.com/;http://www.lonelyplanet.com/

(通訊方式:ellenyan2919@hotmail.com)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080603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21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