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差异,健康成长

林祥源

冲突处理得当的重要

我在北美牧会多年,发觉北美教会的处境较其他地方的教会复杂,且较易产生矛盾丶冲突,甚至分裂。其实,分裂来自矛盾,矛盾来自差异。换言之,差异产生矛盾,矛盾产生冲突,如果处理失当,冲突会引致分裂,其间实在有连锁关系。

在教会有冲突其实是很自然的事,健康的教会不等于没有冲突。不过,健康的教会懂得如何处理冲突,且懂得将危机化为转机,透过冲突寻求突破和成长的机会。

差异乃冲突的源头

很多时候,教会因着在多方面有差异,成为冲突的源头。就我观察所得,北美教会有以下几方面差异:

一丶会众有个性的差异。教会是“神的大家庭”,“基督的国度”。如此说来,应该是很整齐一致的;不过,圣经又有一个比方:挪亚方舟喻表救恩,其中有挪亚一家八口和很多动物都从洪水中被拯救出来。

救恩或教会可以说是一只方舟,其中有不同的动物,各有不同的个性。有些人像狮子一般喜欢操控,常要作主导;有些人像龟一般慢条斯理,思想迟缓,不是那麽快会认同或回应;有些人像驴一般固执,事事坚持己见,顽固之极;有些人像孔雀一般衣着亮丽整洁,惹人批评……。

其实,人人个性不同,各有特点,即使主耶稣的门徒只有12个,据圣经记载,他们的差异也很大。例如彼得是行动型,凡事主动,且很冲动;约翰个性安静,会靠着主耶稣的胸膛,留意听主说话;腓力很会计算,在五饼二鱼的经历中,他曾说,即使我们有20两银子,也不足以供5,000人吃饱,他很会实际盘算,没有太大信心;多马为人多疑小信等等。可见十二门徒各有不同个性,主耶稣刻意呼召他们成为门徒,组成团队,这是祂特别的工作。

同样,今天教会有不同性格的人,也是主耶稣刻意安排的,同时,人随意参加某个教会,也有神的安排;所以,个性有差异,基本上是存在的。

二丶属灵原生教会的差异。北美教会会友流动性较大,例如:由香港移居西雅图,若干年后又移居新泽西。这种情况很普遍。有些人由于工作丶学业等原因,更会一两年搬迁一次,与大多定居于香港丶台湾等地的人不同。不过时代变迁,今日那些地方的基督徒也会因工作丶升学等原因而搬迁到其他地方。

既要搬迁,除了安居乐业,也要找个属灵的家──教会,于是有所谓属灵原生家庭的差异”;往往因着这差异而产生一些矛盾,将新加入的教会与原有的教会比较,更会将牧者比较。须知牧者也有其不同的恩赐,有的有行政领导恩赐,一如君王;有些有宣讲和教导的恩赐,一如先知;有些有关怀和代祷的恩赐,一如祭司,每个牧者有其长处和强项。

也许以前的牧者很擅长讲道丶教导,现在的牧者很懂得关怀丶代祷;于是有些人因现在的牧者供应不够强,就感到不满足。又有些牧者很有领导才能,但对会友关怀不足,新会友就觉得不被关心。其实,我们不应将牧者传道人互作比较。虽然,每位传道人都应同时是君王丶先知和祭司,但不是每位在这三方面都像主耶稣那样强,我至今仍未见过一位“三甲牧师”。

有些教会的文化比较开放,容易表达意见;有些教会则比较含蓄丶保守。若将前后教会比较,就不易投入,更有看不顺眼,继而产生批评。我们应该了解不同教会有整体文化上的差异,就像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文化,比较保守,不喜欢表达意见,喜欢与否都不爱说出来;而西方文化则比较外向丶主动,乐于表达。

教会背景不同,差异也就更大了。来自浸信会的,很强调民主,一人一票,很看重主日学;来自聚会所的,强调人人皆祭司,没有所谓牧师传道人层次的分野,他们的层次是以生命为主,可是有某些方面的软弱。信徒从属灵原生教会出来,去到另一个教会,往往会感到不大适应。

三丶对教会的期盼有差异,对教会使命的优先次序有不同看法。基本上每个教会都以传福音为主,有本地布道和外地宣教,其次是造就信徒,这两方面所有教会都会看重。此外,很多教会会关怀弱势社群,即所谓的“社会关怀”;再进一步,关心社会公义,即关注社会里不公平的结构和制度,教会的角色应怎样?现在又有不少教会讲到环保,包括地球的环保和属灵世界的环保,例如同性恋婚姻。

关注以上各方面都是正确的,问题是有些时候弟兄姊妹会将以上所提到的五方面看为同等重要;而有些则只做第一丶二方面,其他方面都不做。由于各人所看重的不同,就会引起争论丶批评,所以教会必须先定出其使命的优先次序。其实,主耶稣亦有其优先次序,例如:传福音先向犹太人,然后再向万民传开去,可见在事工策略上应有优先次序。

再者,以上五样事工都应该做,但如果教会会友灵命未到成熟阶段,而信徒又强逼教会去做,实在会让教会受损伤;就像要求一个尚在发育期的孩子去抬砖搬瓦,对他的成长不一定好。总括而言,我们应该知道教会使命有优先次序,并要量力而为。

四丶对教会真理和伦理的应用看法不一。我发觉北美华人教会今日有七个议题颇具争论性,就是:

  1. 基督徒应否堕胎?
  2. 婚姻丶离婚丶再婚的问题。各教会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接纳不同,例如:离过婚的人可否当长老丶执事丶传道人?哪些人可以再婚?
  3. 同性恋的问题。我们曾做一个非正式调查,结果令人惊讶,有很多华人教会的第二代,本身不赞成同性恋;但却赞成对同性婚姻者有保障,他们的看法实在叫我震惊。
  4. 政教之分离,教会对政治之参与,其深度和广度应如何?
  5. 女性可否讲道丶被按牧?
  6. 浸礼与洗礼之别。
  7. 对灵恩运动的看法。其实,信徒在这方面看法的差异最易引致教会分裂。

五丶信徒对崇拜方式看法的差异。特别在这近20年来非常困扰华人教会,因为兴起了不少所谓“现代圣诗”,可使用各种乐器伴奏,从传统的方式变成自由方式,祈祷丶读经丶唱诗等次序,诗歌的选用丶伴奏乐器的采用丶礼仪的调动等,都顺着领诗者的喜好安排带领,令一些人感到不舒服。另方面,传统的敬拜方式对于最近十多二十年信主的弟兄姊妹是个捆绑,信主十年以下的多不会唱传统圣诗,这又是一个问题。

六丶对教会领导权看法的差异。有最民主的做法,一人一票,又有代议制,即选出代表的制度;但有些会友觉得那些长执不能代表他们的意见。两种不同的做法有差异,有时会形成张力。

代议制亦会有牧者与长执间的矛盾。根据圣经,传道人应该祈祷丶传道丶教导;长执则负责管理饭膳丶行政等。争论就在于何谓“牧养”?何谓“行政”?有些长执视传道人为老师(教导真理)或医师(医治会友);而看自己是行政人员,就像学校的校长,或医院的院长,于是彼此角色产生矛盾。有些传道人的领受是神呼召自己做牧人丶领袖,要领导教会,使教会合乎真理,走上正轨,是真理的守护者。有时一些行政决策不合乎真理,为了守护真理,就得干预行政。还有,当牧师团队有数位牧者时,主任牧师与牧师传道之间有时也会产生矛盾。

当然,北美教会中丶英文堂之间亦会产生张力,这是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北美教会会众文化多元,往往一间教会会有广东堂丶国语堂丶英文堂等,在此情况下,如何安排?由一个执事会统管三堂,抑或由三个执事会分别领导各堂?各教会做法不一,这也是容易产生矛盾的原因。再者,英文堂丶中文堂彼此间的看法,对一些事工的意见也不一定一致等。

处理差异的几个重点

面对如此多的差异,我们应如何处理?实非三言两语可讲得清楚。简单而言,可举出以下几个重点:

一丶认识有差异乃自然性和必然性:无论教会领袖或弟兄姊妹间有差异丶矛盾,甚至冲突产生,牧者丶领袖和会众都要认识到这是很自然,而又必然会出现的情况,要认识这是事实,不要大惊小怪,不要太过理想化,也不要太过天真。须知道我们不是在天堂,仍是在地上,应认定这是事实,想办法处理这些自然而又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否则会很辛苦。这不是说要“认命”,而是要很成熟,很客观地去认定其自然性和必然性。如果一个开荒牧师只求吸纳一些合我脾胃,合我看法,合我意见的人留在教会里,我可以肯定的说:这教会一定不健康丶不成长。

二丶分辨议题是属相对性抑或绝对性:教会出现一些矛盾是很自然的事,即使保罗在罗马书也谈论到安息日的问题。圣经教导我们在很多矛盾的议题中,要分清楚哪些是绝对的,哪些是相对的;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很多时候我们争论的往往是一些相对性和次要性,而非绝对性和主要性的问题,所以我们很需要有属灵的辨析力。可惜,今天有不少人在绝对性的事上未能坚持;倒在一些相对性的事上却显得顽梗固执,没有彼此包容的胸襟和相容的精神。

三丶必须定出一些政策去处理问题:例如有些人在教会推销层压式商品,其中有些人真是立意要推销赚钱,这是要对付的;但有些人不清不楚,人做我也做,说某些健康食品对人体有益,可以延年益寿,以为是爱心行动,可是究竟真正如何,可不大了了。以前没有这些事,现在发现有人这样做,教会就需要定下一些政策去处理。

处理时需要有智慧;换言之,要有理性和行事的智慧,定下一些政策去处理。例如:解释为何不主张在教会做这类推销,卖东西,或做层压式生意;因为我们不想别人以为我们弟兄姊妹的爱心是有目的的,而且,这类商业活动会令教会人际关系变质。解释时一定要有智慧,与有关人等倾谈,解释清楚,关怀他们而不是打压他们。

除了定下一些政策,还要注意个人的关怀。也许有些人真的找不到工作,很需要经济来源,也很需要爱心的关怀。接触他们既要智商(IQ),也要情商(EQ),二者并用去处理。智商侧重理性丶行事政策,与有血有肉的人很疏离;情商就是要跨越这疏离去接触,关怀他们,了解并疏导他们的情绪。须知道他们一定对教会的处理政策有反感,觉得教会没有爱心,不关怀他们的苦困;所以处理时不能掉以轻心。

四丶“病从浅中医”:问题浮现了,一定要马上处理。无论有矛盾丶冲突丶苦毒丶负面情绪等,中国人通常较含蓄或客气,不会当面说出来,只在背后讲,或将心中苦毒扩散,令整个团体变成苦毒团体。为了大局着想,一定要“病从浅中医”,在问题未扩大和扩散时,教会就立刻处理。

有鉴于此,我觉得教会应该做两种训练:一是沟通的训练 Communication Training),二是冲突管理的训练(Conflict Management)。训练不一定要请外人,可以在主日学的教导安排这类实际课程。主日学着重查经是很好;但也要提供这类实际应用课程,特别在同工的层面。感谢神,北美教会的弟兄姊妹很乐意事奉,有些教会事奉人数的比例高达80-90%。既有那麽多人参与事奉,就应提供一些沟通和冲突处理训练,以预先做好装备。

五丶特殊情况:有时教会已做了很多预防和处理,也搜集并运用圣经去处理,又找外人帮忙调解等;但有些问题似乎始终未能解决──也许有些人的灵命未到接纳别人规劝的程度,于是引起争吵丶分裂,令教会分党派。我认为既然可以做的工作已做尽,仍无法改变现状,弟兄姊妹在不和谐丶痛苦丶仇恨丶苦毒的情况下来教会聚会丶事奉,非常不健康,应该在最后做一个健康性的分开(healthy separation)。为着弟兄姊妹的灵性,也为着我们在社区的见证,应该彼此祝福,健康地分开。

六丶教会应该有一些立场,尤其神学立场要讲清楚。例如:教会赞成姊妹可以讲道;如果有些人反对姊妹讲道,因此引起纷争,影响伤害就很大。教会应预先表明教会立场:教会欢迎姊妹讲道,如果有人不喜欢,可以另找其他教会,切莫来到又反对。由于每间教会有不同文化丶不同重点,这是相对的看法。既是相对而非绝对,就应有胸襟,自己虽反对,但接纳不同的做法,而不是公然反对;否则牧者要抽时间跟他倾谈,使问题不致扩大。

总括而言,冲突与分裂有因果关系,如果冲突处理不当,就会引致教会不和睦,甚至分裂。盼望弟兄姊妹在主的爱里,同心建立健康的属灵之家,有美好的见证。

(林祥源牧师现任加州圣地牙哥主恩堂主任牧师,亦在北美几间华人神学院担任教牧学博士班客座教授。余黄国凯采访)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s20110101
转载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34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