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设计

梁斐生

2008年4月,中国中央电视台数字电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奇妙的人体机器〉提到:“有一部机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每分每秒都在运转,而这样的机器在我们的星球有60亿台。虽然每个人的蓝图相似度达99.9%,但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我们总是习惯于对傻里傻气的机器人啧啧称奇,却忘了这世界上最为精妙绝伦的机器正是自己的身体。”

我们的眼睛,据专家估计可以区分也许多达一千万种不同的颜色。大脑由大约140亿个细胞构成,人脑储存的信息量相当于一万个有一千万册藏书的图书馆。最善用脑的人,一生中也只能使用脑能力的10%。

人体血管有一千多亿条,科学家估计,成人的血管总长度约为九万六千公里,等于绕行地球二周半。成年人的心脏相当于自己拳头的大小,科学家推算,人从出生到50岁的时候,心脏跳动所产生的能量可以把100颗重量级的人造卫​​星送入地球轨道。难道这台奇妙的人体机器可以从单细胞演变而来?

1860年2月,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不久,他便承认自己的理论有无数的破绽,他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到目前为止,每次想到眼睛都会令我震骇。”在“这理论的难处”里,“眼睛能够奇妙无比地组成,能调整不同距离的焦点,接受不同数量的光,调整立体与彩色光线的视觉混乱。我坦白承认,要假设眼睛是经天择而成,实在是最荒谬不过的事。”

其实,今天人类对眼睛构造的认识,使达尔文这天择论的假设显得更为荒谬。 《生活》杂志专文提及:“眼睛里有一亿三千万个感光性棒形与圆锥形刺激网膜,能产生光化作用,将光性刺激变成电性刺激,每秒钟约有十亿电性刺激传到脑部,用以配合适当的行动。”

进化论却说,人体进化是用很长时间渐渐形成的,生物因为需要适应环境生态,逐点逐点进化。但是,这些假想的中间阶段(intermediate steps)进化根本不实用。比如说,半个肺和半个脑袋如何进化?没有视网膜的眼睛又有何用?如果角膜进化了一点,朦朦胧胧,看不清楚;又或者瞳孔不能收放自如;又或者是脉络膜没有黑色素,整个眼睛就不能有任何作用。眼睛是个非常精密的光学仪器,任何一个微小的构造在未完善之前都无法使用。按照天择论的理论来说,这些“进化”在未完善之前就已经被淘汰了,怎么可能继续进化至如此完美?

两个变数彼此间融洽地运作已经极其困难,何况眼睛包含数以亿计的不同组成分子!可是,整个自然界却充满完美的协调(perfect coordination),例如:人类的脑子、心脏和各主要器官、蜂巢的设计、蚊子的眼睛、蝙蝠的雷达、孔雀的羽毛等等。这些完美设计都指向宇宙万物是由上帝所创造的,并不如进化论者所说,是为适应环境而进化。诚如《科学人杂志》(Scientific American)在一篇研讨天择论的专文提到:“虽然蛇住在青草地,但找不到吃草的蛇;虽然鸟栖息在树上,却无吃树叶的鸟。”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s20150604
转载请注明"原载《中信》月刊第638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