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鳥窩的故事看分離教育

羅妮麗

我認識一位很成功的美國工程師鮑勃,他是三個孩子的父親。有一次談到為人父母,他講了一個小時候的故事。有一天他放學回家,注意到小鳥在家門口的樹上做了一個窩。他很想看看窩裡有沒有蛋,怎麼孵,但因個子矮根本看不到,他就把自己的願望告訴了爸爸,沒想到爸爸就在鳥窩上面放了一個大鏡子,這樣從鏡子裡就能看到鳥窩裡所發生的一切了。每天放學回家,他都看看鏡子,鳥肚子下面是藍色的蛋,鳥媽媽天天孵著蛋。過了一段時間他終於開心地看到鳥寶寶一個個出世,共有四隻小鳥,鳥媽媽不停地捉蟲子給小鳥吃。有一天他發現鳥媽媽把每隻小鳥推到窩邊緣,自己就飛出去了。四隻小鳥中有三隻撲騰著翅膀飛走了,只有一隻不敢飛。鳥媽媽回到窩裡,忽然用爪子將牠推了出去。這隻鳥寶寶嚇得叫著掉到草地上,然後就飛了起來。

他將所見的告訴父母,父母對他說:「你和你的弟弟妹妹也像小鳥,有一天不管想不想離開家,都要出去,否則永遠長不大。」

此後每年春天他都會到鳥窩看孵蛋,這成了他的一個愛好。再後來,他長大結婚,當了爸爸。有了孩子後,他想起鳥窩裡的事,也想起父母的話。養育小孩與養育小鳥一樣,要培養兒女有一天能獨立出去,在某種意義上說,教養兒女的過程就是一個分離教育的過程。換句話說,在獨立面對生活之前,所有的教育都是為了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和品格,包括學習、家務、做人、心態等。等到一定年齡,通常會在18歲時就得放手讓孩子自由飛翔。

一、從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來看

1.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少。不說一些中國留守兒童早早與外地做工的父母分開,也不說那些遠渡國外留學的初高中學生,就是孩子在自己身邊養到18歲,除了上學和晚上睡覺,孩子真正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也是非常有限。在這有限的時間裡,教養兒女還有代溝;如果是移民在國外,還有文化差異,父母還要上班,自身還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這麼有限的時間裡,靠父母自己的能力要把孩子教育得如何優秀,確實非常困難。有些父母非但沒有使孩子達到預期願望,反而因為自己不懂孩子、教養不當,使父子或母子關係很不和睦;有些孩子甚至非常叛逆,離家出走,更有甚者,還鬧到人身傷害父母。

2.孩子在充滿污染的社會環境裡時間很長。當他們離開父母後,人生的路還很長。人的一生,正常來說絕大多數都是遠離父母而與社會打交道。這是一個彎曲悖謬的世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誘惑和罪的大染缸。對涉世不深的孩子來說,進入社會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為此一定要打好孩子的屬靈根基。有一對父母,因生意興隆而無暇顧及兒子上學,於是花錢將上初中的兒子送到寄宿學校。沒想到半年後,這個孩子就與學校裡不好的孩子混在一起,成了一個吸煙、喝酒、打架、早戀的小混混。為了讓孩子遠離那些同學,父母又將他送到美國上學,結果在學校裡仍然偷著吸煙。買不到煙,在加油站小店就將紋身的胳膊露出來,店員看他紋身就以為他是成人而賣煙給他。每天他總是上網至深夜,常因睡過頭而曠課,被學校警告過兩次,父母只好輪著來陪他,看著他。春節期間,父母在國內忙於生意暫時無人陪同,因曠課太多終被學校報告移民局,將他開除,並要求立即遣返中國。

二、從孩子必需的屬靈根基來看

如何教好孩子少走彎路、活出有意義的人生?一旦兒女離家,父母就很少看見他們,父母的能力已難以顧及他們。所以,分離教育最智慧的辦法,就是從小將他們帶到上帝面前,教育他們信靠上帝。「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詩篇127:3)「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兒女凡事端莊順服。」(提摩太前書3:4)父母只是兒女的管理者(manager),而不是擁有者(owner)。兒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父母和兒女同有一位主人在天上。「看哪,世人都是屬我(上帝)的。」(以西結書18:4)

如為孩子預備了天梯,父母就不用擔心了。他們離開父母後,既然有上帝與他們同行,即便遠在天涯海角,父母都應該放心,因為上帝無所不能又無所不在。父母不在上帝在,父母不能上帝能,父母愛得不夠上帝的愛長闊高深。這樣,就需要從小藉著教會敬拜和家庭敬拜,讓孩子建立屬靈的根基:

1.價值觀方面,知道為甚麼而活。將來無論做甚麼,不要只是吃喝享樂,都要有一定的愛心,榮耀上帝,有益於人。在這個處處講錢的社會,人們的價值觀很容易被錢所吸引,一切向錢看。如果父母的教育本身就鼓勵孩子將來甚麼賺錢最多就學甚麼專業,從事甚麼職業,那孩子與生俱來的貪婪和自私的本性就很容易被激發。敬拜上帝的過程,就是幫助父母從自身做起,樹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結合上帝給每個孩子本身不同的恩賜特長,引導他們向有價值的人生方向發展。

2.善惡觀方面,有一定的鑒別力和敏銳力。特別是剛步入社會,孩子會一下子遇到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加上社會上有很多掩蓋且具有欺騙成分的事情,需要一定的善惡識別能力,這點非常重要。這就要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結合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行,用聖經原則去幫助孩子分析,曉得利害對錯,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只要道理到位,孩子都能聽進心裡,會有潛移默化的長遠影響。

3.抵抗力方面,教孩子學會遠離誘惑。18歲離開父母的孩子,大腦發育仍沒完成,知道善惡對錯卻未必有很好的自控力,需要自小養成與價值觀相稱的習慣,「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詩篇1:1),同時也要幫助孩子從小對惡事有警戒心理。

4.心態方面,在遇到不公、不順等情況下,也能從上帝那裡得安慰和喜樂。在女兒還小時我們搬過幾次家,每次換學校她就沒朋友,學校午餐時就單獨坐在一邊,她的安慰在於上帝。在波士頓實習時,與三位室友分攤同樣的費用,先到的室友們卻把最小的一間留給她,她也能不計較,開開心心與她們相處。

三、從孩子的屬靈受教方式來看

多年來,早飯時間我和先生誰先吃過,誰就為大家讀聖經中的箴言;晚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靈修書,靈修之後與我們分享。家裡不裝有線電視,在節假日時會放基督信仰方面的電影、錄像。每年歲末都會有家庭感恩分享會,數算上帝在各自身上的恩典。平時孩子有一些需要糾正的問題,就會結合聖經經文來交流,特別是在車子裡,或是孩子玩得開心時,他們最容易聽得進去。有段時間,上初中的兒子喜歡講一些髒話,提醒他不說也無效果,後來我們就告訴他,上帝不要他說髒話,「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以弗所書4:29)以後他真的就不再說了。我們把很多事情都帶到禱告中,有時孩子考試或一些特殊的事,他們會主動要我們代禱。我們堅持去教會,即便是在外地度假,週日也會選擇信仰純正的教會參加敬拜。

在女兒16歲那年,她說她自己禱告後要提前上大學。我和先生對她說,既然妳是禱告後的決定,那要有上帝的印證。於是我們提出,一是妳高中沒畢業,要有大學願意接受妳;二是要拿到大學全額獎學金,結果這兩樣都達到了。我們禱告後,心裡有平安,就同意她提前上了大學。果然,她上大學後還成為宿舍樓裡聖經學習小組負責人。開車帶新來的中國學生去教會,也去商場買東西。她還在教會裡司琴事奉上帝,哪怕是打工所得或是得到家人的紅包,都堅持十一奉獻。學校有同性戀講座她不參加,同學過生日喝酒慶賀她也不參加,只是把賀卡和禮物放在門外。再後來,她還創立了一個兒童方面的非營利機構。

有上帝在孩子們的心裡,這是最好的分離教育。上帝的道路最美善!

(羅妮麗博士是美國某大學教授,早期兒童教育系主任)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170605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662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