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靈受傷

張宇理

上期我沒回應黃昆寧以下的話:「我是個理實感重的人……,總覺得,沒有信仰,我仍然活得很好。基督教徒會說,人的生命不限於今生,人會有永生,只要相信神。但很坦白的說,我是一個不在乎有永生的人。我從來不介意自己能活多少天,因為我不認為生存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相反,若我真得到永生,但又不能和自己的朋友、家人一起(我有一些過了世的親友,他們都不是基督徒),我也不會快樂的。」

這是一段極感性的話,彷彿黃君在宣佈,為了與逝去的親友重聚,他已決定選擇悲劇命運──現在生無可戀(「我從不介意自己能活多少天」);如果有天堂,他不能和親朋相聚,也不會快樂;如果沒天堂,當然不能與親友相會,現在想起來就夠不快樂了;如果有地獄,他又能和親友地獄重逢,也不能快樂,否則地獄就不能稱為地獄了。

到底是甚麼原故,令黃君矢志於這種悲劇性的抉擇呢?我看到的不是一個被一般人公認為「活得很好」的人,而是一顆受傷的心。

是不是因為這顆受了傷的心,拒絕快樂,拒絕天堂,因而也不能相信上帝呢?是不是因不能相信上帝,所以才產生這許多糾纏不清的所謂現實與理性問題呢?我不敢說,因為我並不認識黃君。

但是,我想趁這個機會,和大家討論一下心靈受創與不能接受上帝的課題。這是一個很微妙與感性的問題,根源不是理性,而是由感性產生許多近似理性的問題,所以才令兩者之間界限模糊,使人雌雄莫辨,以為真的是純理性問題。

問題背後

人的心理很複雜,許多人說話不直說,或許是他們不了解自己的心理;或許他們知道了也不想直說。舉個例來說,一個變了心的丈夫,想和情婦雙棲,和太太離婚,但又不想冒薄倖之名,心中很是矛盾,對太太越來越沒耐性,常常藉故挑剔,一忽兒說她的髮型難看,一忽兒說她衣不稱身。可憐太太無論怎麼努力遷就他,改變自己,也不能令他滿意。無他,這丈夫不滿意的,是他的太太。其餘的只是旁枝末節。

討厭一個人,你自然會找到許多不滿意他的理由。相反來說,情人眼裡出西施,癩痢頭的兒子是自己的好。只要喜歡,缺陷就是缺陷美。別以為人很理性,人感性超過理性。理性需要更大的自我克制、捨己,剔除自我的感情、成見、偏好,才可談到客觀。任何一個人,做任何事,都可以找到千百個理直氣壯的理由,很「理性」的說服自己和別人。從婚前性關係,到墮胎,到婚外情、包二奶、離婚、到同性戀,再到殺人,你能找到哪一件事,是想不出理直氣壯、擲地有聲,而且有「理性」的理由的?人的感情所繫,「理性」理由便會一個接一個產生。

同樣,一個人決定不信耶穌,便會有許多藉口,理性問題便是其中一個。當然,我不至於說,所有問難的人都是存心抬摃;若然這樣猜測,以後也不必與人討論信仰了。我的意思不是這樣,而是說有這樣的人。譬如有人因為朋友盛意拳拳的邀請他們信耶穌,他們很不想信,但又不好直率拒絕(也許已拒絕過了,但朋友鍥而不捨),於是便找出很多藉口來婉拒,理性難題便是其一。

受傷的心

一顆受傷的心,也可以叫人不甘於相信耶穌。

人的心理脆弱易傷。有的人心理如林黛玉一般,弱不禁風,稍微一句無關痛癢的話,他就會說被人嚴重傷害。我們活在世上,或多或少都生過病,身體被碰傷過,心靈受過創傷。好些人心靈受傷後,如身體健壯的人,可以復原。但有些人,因為心理健康太弱,好像身上有一個無法復原的傷口,心理不能完全康復。一般來說,這不是受傷多重的問題,而是當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問題。所以在同一環境下長大的兩個人,經歷相同,所受過的傷害相同,一個人可以活得快快樂樂,心理健康,做人光明磊落,懷著善意與愛心處世待人,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正派角色。但另一個人卻可能充滿仇恨、忿怒、怨尤、苦毒、不平、要報復,思想偏激,人變得閃縮、詭詐,甚至進而發展為雙重人格,產生破壞心理,例如郵包炸彈殺手,本為天才,卻成了兇手。許多囚犯都來自破碎家庭,換言之,他們都曾受過傷害。其實世上哪一個人沒受過傷害?不過是看你怎麼處理而已。但近代人不察,加害者只要強調自己曾經受害,便有人大灑同情之淚,轉而覺得他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而那個原來的受害人,反是加害者。人是很糊塗的,容易誤入歧途,「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以賽亞書五十三6)

還好,有許多人受傷害以後,雖不能復原,卻也不如上述的人充滿仇恨和破壞性。他們的表現是沮喪、悲觀、絕望、灰心、低沉、頹廢、做甚麼事都提不起勁、不在乎。更嚴重的是覺得生無可戀,人生沒有樂趣,不能再愛其他的人,不能再欣賞生命。也許他們的個性稍好,他們不會傷害他人,但他們也有怨忿,發洩的方式是傷害自己。對上帝他們也不用作惡的方法敵對,但心中也難免怨忿:怎麼神不幫助我呢?祂若有大能,我的事於祂只不過是舉手之勞。祂為甚麼看著我受創傷、無助無奈,而不幫忙?祂見死不救嗎?祂不存在嗎?祂不理我嗎?不理整個世界嗎?就是因為有這些感性的怨尤,對信仰的理性問題便油然而生。其實即使你能完滿解答他所有的信仰問題,他也不會信的,因為在他心裡糾纏著的,是另一個於他更要緊的問題,而不是那些漠不相干的理性問題。

神的話是醫治心靈的良藥

許多人以為,「信、望、愛」只是宗教的情操。而上帝的誡命要人做這個、不做那個,就是束縛人,轄制人的自由。他們不求甚解,不做實驗,只用猜疑、敵對的眼光下判語。於是迷途越走越遠。

其實上帝的誡命不只和道德、倫理、善惡,和社會治安、國家安定、科學精神文明,和個人身體的健康相關,而且和心理健康有關──到底祂是設計和創造我們的主,祂的話就如「人類保養說明書」。上帝的話是醫治心靈的良藥,能預防和醫治心理創傷與疾病。人相信和遵行神的話,就能心理健康正常。我在四零八期中曾提到,有信心,不為明天憂慮,就是有安全感,這是心理健康。堅毅,不畏艱難,在患難中忍耐,都是心理強健的表現。

我們若照上帝的話饒恕他人,不計算人的惡,愛仇敵,不以惡報惡,不含怒到日落等等,我們的心裡就會減少許多接近罪犯心理的負面情緒,如仇恨、破壞、報復等。心境平靜,人就比較沒那麼多雜思、矛盾,較能熟睡,腦筋較能清醒。心中不必載負著這些仇恨、忿怒,人會輕鬆、快樂些,能省下許多時間、生命與精力,去做一些光明磊落、有建設性、榮神益人的事。

倘若我們順服天父,願放棄執著己意,遵行祂的旨意,又相信祂的旨意比我們的智慧、美好、良善,我們就能放心,不會平日無事時患得患失。就是事與願違時,也減少許多因夢想破滅而來的錐心痛苦。不要以為,所有的傷害都是外來──若不是人,就是神。不是這樣的,心理受傷和身體受傷一樣,你撞車重傷,肇禍的車子可能是別人的,也可能是你自己的。你撞傷別人的同時,也撞傷自己。還有,「夢想成空」也會在人心中烙上很大的創口,即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順服神,信任神,我們就能在「死別吞聲」中,放下猜疑、忿怒、仇恨、怨恨的心。

不認識「信心」的人,常把迷信等同信仰上帝。殊不知信心與心理健康不能劃分。一個人對甚麼都猜疑,都不信任,他不是聰明,他也許只是患了疑心病;而且,他肯定不快樂。他要用太多精力、時間、生命去猜疑別人。有信心的人,心理不但沒這許多負面的負荷,在遇困難時,他較有精力去克勝難處,而且有信心貫徹到底。

人須有「盼望」才可以活下去。有盼望,你才肯努力克服難處。不然,反正沒有盼望,活得辛辛苦苦所為何事?

有「愛」才有快樂;不只愛逝去的人,才不致生無可戀。有愛,自己便不會變成一個充滿仇恨、破壞、報復的人。

父母生孩子為甚麼會高興滿足呢?不只是因為天性如此。孩子讓父母產生「信、望、愛」的情緒。父母在孩子身上,不光有愛,也懷著明天許多的期許與信任。相反來說,那些對孩子沒有希望,只害怕孩子會負累她們的母親,如未婚媽媽,並不會因為生孩子而快樂。她們會把孩子殺死。「信、望、愛」和上帝的誡命,影響人的每一層面,包括個人和群體。

結語

最後我借用聖經的話結束:「願弟兄們都喜樂,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愛和平的神,必常與你們同在。」(哥林多後書十三11)「受安慰」是肯接受上帝對心靈創傷的醫治。「喜樂」就是樂觀,有信心,看到人生光明的一面。「作完全人」是bemadecomplete,完整,離開現在有缺陷的光景。心理健全的人,較能承擔人際關係帶來的心理壓力,有信心便少猜疑人;沒安全感的人易因「自衛」傷人。大體而言,與人和睦是心理健康指標。能與神和好,則是屬靈生命健康指標。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19960708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411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