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第一樁死亡案
──《聖經》中的奧秘看點(6)

類之所以忌諱談死,是因為人既不知道死的真相,又無法逃避死亡。人深怕談論它就沾上它。但不淡它,怎麼能了解它?不了解它,又怎麼能克服它?如何了解它,說難不難,《聖經》中早有答案。

翻開人類死亡史,第一頁史料,從某個側面給我們的感想是兩個字,那就是中國人常常對仇人、冤家的咒詛:「找死」。

始祖亞當和夏娃皆為上帝所造,本來無生無死,無老無病,生活在伊甸園中,花果飄香,風和日麗,萬物和睦,也沒有缺吃之虞;但他倆,卻不聽上帝嚴厲告誡,吃下了那叫人必死的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自此,死罪臨頭,人類被上帝宣判:「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三19)

上帝造人用的是兩種材料,泥土捏造出模樣後,並從鼻孔裡吹入祂的靈氣。靈氣裡含有上帝自己的形象:思想、情感、意志等品能,和公義、慈愛、信實等品性。人要歸回塵土,也是兩種材料分兩次進行,首先是上帝的靈性從人的氣息裡離開,聖潔的上帝不能與罪同流合污。其次,人的肉身開始在衰老、疾病、天災和人禍四種情況中執行死刑。

但創造人的上帝仍然憐憫人,在將他們趕出伊甸園之前,為他們預備皮子當衣服,替代他們遮體的無花果葉。皮子的預備,使第一滴血從動物身上流出。因人的罪,萬物都受了咒詛。

始祖亞當和夏娃被趕出伊甸園後,生了兩個兒子,該隱和亞伯。種地的大兒子該隱向上帝獻上田裡出產,因自己「行得不好」(創四7)未被上帝看中;而小兒子亞伯因是順從上帝的義人,向上帝所獻的是羊群中頭生的羊和羊的脂油,被悅納。在妒嫉之下,該隱殺了亞伯,拉開了人類罪身死亡的序幕。 人類第一樁死亡案,其悲情非同小可:

一、它是人類第一次親人相害。歷史綿延到如今,這骨肉相殘的悲劇仍未落幕,甚至越演越烈。

二、它是人類第一個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傷。被造的亞當和夏娃,居然奇妙地生出人來,高興地給第一個兒子取名叫該隱,意思是「得」。可是,小兒子就這樣輕易而「失」。他們為得的第一個生命而驚喜,又為肉身的第一次歸於塵土而悲痛欲絕。如果遠離上帝的靈性之死,仍然讓執迷不悟的他們沒有多少感受的話,那麼骨肉分離一定讓他們看到了「死」的可怕真相。

三、它是人類的第一次夭折悲劇。肉身雖然終會死亡,但對當時仍能活到九百多歲的父輩和後輩來說,亞伯之死實在是英年早逝。它昭示我們,殘酷的死亡不看年齡,從此以後從胎中就有死亡,哪怕英年再怎麼成功,死亡似乎是一個不速之客。

四、它是人類的罪性向罪行轉變的第一次極端表現。人有了自己的善惡標準後,人的本性中就衍生出很多罪性,如嫉妒、驕傲、仇恨、欺騙、貪婪等等,一旦某一方面的罪性膨脹到一定程度,就自然外化出一定的罪行。殺人,就是這個罪行的極端方式。到如今,死於人禍的,誰能計數?罪帶來了死,死印證了罪。亞伯之死,集萬種悲情於一身。所幸的是,「亞伯因著信,獻祭與神,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稱義的見證,就是神指他禮物作的見證。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來十一4)。他是人類肉身死亡第一個人,卻也是神眼裡的第一個義人。

中國當代詩人藏克家有句名詩:「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這個活是活在人的心裡,活在記憶當中。而亞伯「仍舊說話」,他不僅是活在人的記憶之中,更是會說話地活著。

死了豈能復活?替代舊約時代沒完沒了的羔羊之祭,上帝的兒子來到人間,替代羔羊,將自己當作活祭,在十字架上一次性向上帝獻上,兌現了上帝對罪懲罰的公義;第三天祂從死裡復活,又兌現了上帝對人存到永遠的慈愛。

主耶穌從死裡復活了,這奇妙的大能,能穿越時空和歷史。凡信靠上帝的人,死了卻活著。死亡是靈和肉體兩方面分別進行,信主之人的復活也是如此。先死去的靈性又先與上帝恢復交通,聖靈內駐,良心對話。等到主第二次降臨,人的身體將復活成靈體。

亞伯之死,讓我們看到人犯罪後所付上的代價,也讓我們看到死不是永遠的結束,活仍然可以再來。

(錢志群著─中國信徒佈道會─「奧秘天地間」專欄)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qzq/qzq.aspx?id=tr2012_07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國信徒佈道會<奧秘天地間>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