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点与四点钟之间

1996年一群经验丰富的攀山高手,在一个著名的夏尔巴人(尼泊尔的少数民族,常为登山者担任向导)带领下,于一个阳光明媚的晴天要登上额菲尔士峰(珠穆朗玛峰)。所有登山者都知道最重要的守则是:必须在下午两点前开始下山;不管你走到山的哪里,一定要回转,不可以继续往上爬,否则后果会不堪设想。

然而,这群登山者却一直往上爬,最后到了差不多下午四点钟才开始下山。黑夜来临,气温骤变,结果大部分登山者都送了命。为何一群这么有经验的探险家竟会犯如此错误?

有专家认为,当这群登山者眼光一直盯着终点,就是要到达山峰,而忘记这个目标其实只是“身外物”,而不是他们本身的一部分时,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也许已不能把他们的所是和所做,或所能成就的分开,以为他们“这个人”等同“攀山高手”或“一流向导”,结果悲剧就发生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推论,却多少有点“真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但有多少人能如愿在安全时间内爬到山峰?能开始这冒险的旅程对许多人来说已是壮举,能否到达终点,还有许多不能控制的因素。能把旗插在山的顶点,向世界宣告你曾“到此一游”当然很酷;若跟山峰缘悭一面,不该也为有这些同行者一同走一段路而额手称庆吗?若为要证明自己是什么而丧掉生命,那不是很可惜吗?

在那两点钟与四点钟之间,看似是一步一步接近目标,其实是一步一步迈向死亡!

也许你我的目标不是要攀登额菲尔士峰,达成与否也不会有生命危险;然而,假若我们搞不清楚所有外在的成就都不能界定我们这个人内在的价值,成败得失就容易看得很重。不是说我们不该有目标有理想,乃是说在走向目标的路途上,我们有的是什么态度。

很欣赏圣经中使徒保罗的心态:“似乎不为人所知,却是人所共知的;似乎要死,却是活着的;似乎受责罚,却是不致丧命的;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的;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

让我加一句:似乎人未到山顶,其实心已在山峰。

若有天你也要登额菲尔士峰,你会在两点钟就马上回转下山吗?不管你已抵达山顶,还是仍在山间……。

*哥林多后书六章9至10

(邱佩凤著─中国信徒布道会─"书情话意"专栏)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carmen/carmen.aspx?id=sm2014_04
转载请注明"原载中国信徒布道会<书情话意>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