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教會的和睦文化與和平使者

邱清萍

面對教會的多元文化

北美華人教會的多元化,不只反映北美社會的狀況;在世界越來越像地球村的世代,可能是各地教會的共同現象。以北美華人教會為例,每個成員最少有三種身份:華人、基督徒和美國人,這些身份又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文化。而每種文化裡面有各自的次文化,例如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與從中國大陸來的華人差異就很大;聖公會背景與浸信會背景的基督徒也有不同的教會生活傳統;南部的美國人就較西部美國人保守等。三重身份集一身,所演變出來的文化習性更是千變萬化。

這樣的人聚集在一起過教會生活,可以想像其精彩處與複雜性,而看法、做法差異所引起的矛盾與衝突更是在所難免。若處理不好,就會帶來紛爭與撕裂。

今日全球基督教宗派超過45,000,有人估計每天平均有2.4個新宗派產生。是福是禍很難說,關鍵是為甚麼和如何產生新宗派。2002年我與游宏湘牧師撰寫《教會衝突的處理與重建》一書,當時北美「華福」有一份調查指出北美華人教會一千多間,三分之一是從原教會分裂而成立的。我相信在我們所認識的教會中類似的事也見怪不怪。

廿一世紀教會要面對多元文化所帶來的挑戰,學習處理差異和衝突已經是每一位事奉者必要的裝備。預防勝於治療,刻意培養和睦的文化,與培育和平的使者是預防教會撕裂最佳的策略。

培養教會的和睦文化

詩人在詩篇第一三三篇道出心中的嚮往:「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聖經中「平安」一詞不只是指個人內心無紛亂,更指人與人相處無紛爭。凡經歷或見證過教會撕裂的人都明白「和睦」的可貴。

和睦包括了「和諧」與「和好」。和諧是沒有紛爭時的和平相處,和好卻是有了紛爭,甚至撕裂後的和好。若沒有和好的實踐與盼望,和諧可能只是面和心不和,根基不夠堅實以抵擋風雨。福音信息的核心就是和好,主釘死於十架,為了使人與神和好,與人和好(參弗2:14-18)。神也交託我們帶著和好的使命進入世界,勸人與神和好(參林後5:18),使人與人和睦(參太5:9)。

教會和睦文化有下列的特徵:

1. 會眾之間、領袖之間及領袖與會眾之間彼此坦誠、開放與信任。流言和閒話,挑啟爭端的事和人在教會難以存在。

2. 領袖能樹立謙卑負責、彼此認罪及饒恕的榜樣。會眾因此上行下效。

3. 信徒有軟弱,肯接納領袖的提醒、責備甚至執行紀律。

4. 領袖辦事有開明的作風,設立渠道,可供信徒作建設性的批評。

5. 信徒彼此有嫌隙,能及早處理。必要時請第三者幫助。

6. 家庭有糾紛不輕易以離婚結束,教會有糾紛也不輕易以分裂或離開教會來解決。

7. 教會領袖不再需要花大部分時間來處理糾紛,而能更多做訓練和傳福音的工作。

8. 教會許多的破口被堵塞,肢體真誠相愛的生活對未信主者發出巨大的吸引力。

如何培育和睦的教會文化呢?

第一,會眾要接受訓練及學習處理衝突。教會有許多訓練如領詩、帶查經、當小組長、傳福音、當執事等。但這些事奉很容易因人際衝突而受虧損,事奉者因此灰心而停止事奉。若每位信徒或事奉的人都學習如何處理人際衝突,不但能減少事奉上許多的障礙及破壞的力量,而且因衝突處理得好而事奉更有果效。學習處理衝突是門徒訓練極重要的環節。

第二,修訂會章,制訂有關輔導、保密、紀律及仲裁的要則與規範,除了教育及有指引作用外,也避免教會捲入官司。

第三,領袖有和睦文化的異象,肯投資人力,挑選和培訓和平使者,在教會組織一個「和睦調解」小組,擔任調解的工作。專家廖百強(Kenneth C. Newberger)認為有最後仲裁權的領袖(如教牧和長執)最好不要擔任小組成員,特別在早期的調解過程,這些領袖的出現,會影響當事人的開放程度和坦誠分享。若當事人是教牧或長執,則不能避免需要高層領袖介入,或請宗派及教會以外的人士來幫忙。

「和睦調解」小組可以安排不同層面的訓練(如主日學、小組及講座),並且負責處理實際衝突的事件。

培育教會的和平使者

使人和睦是教會核心的事奉,耶穌很看重和平使者的服事,祂曾教導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5:9)主在馬太福音第十八章教導教會肢體之間有磨擦過失的事,應以「得著弟兄」(「和好」)為目標,並依循真理與愛心的原則,和合宜的步驟來處理(參太18:15-18)。保羅發現腓立比教會有兩位姊妹雖有傳福音的熱誠和恩賜,卻不能和睦相處。他勉勵教會同工說:「我勸友阿蝶和循都基,要在主裡同心。我也求你……幫助這兩個女人……。」(腓4:2-3)調解紛爭,勸人和好原是教會同工應有的職分和責任,應列在教會培訓的計劃中。

和平使者需要甚麼裝備呢?

1. 生命的裝備

培養八福內在生命的質素,如虛心、哀慟、溫柔和飢渴慕義;在生活中流露出憐恤人的愛心,沒有偏見或假冒的清心,願忍受誤會和「逼迫」,成為使人和睦的人。這樣的生命包括自己在軟弱或衝突中的學習,有認罪及饒恕的真實經歷,明白在過程中的掙扎與和好的重要。自己沒有經歷,很難進入別人的經歷。

2. 結合真理、愛心與智慧的溝通能力

在調解的過程中能忍耐地聆聽雙方的需要,深入地了解問題,尊重他們的意願和私隱,能保密,提供一個安全的港口,讓當事人可以放心地面對問題,有輔導或社工訓練和經驗的信徒在這方面可作出貢獻。和平使者有聖靈的指引看出問題的癥結,能作出正確公平的判斷,口有恩言能作清楚的溝通,且能帶著當事人尋求討主喜悅的化解途徑。

3. 願受「衝突調解」的訓練

在多元文化的社會,關係的撕裂在家庭、教會或任何社群已是普遍的現象。美國一些中小學已有「同儕調解」的訓練,教導學生處理衝突的原則與技巧,同學之間發生一些較輕微的爭執時就可以彼此幫助,一般都有很好的成果,一些較嚴重的衝突則由老師處理。若小孩和年輕人都在學習調解衝突,成年人處在更複雜的關係中,不是更需要學習嗎?

白人教會的宗派組織通常也提供調解的幫助甚至訓練,也有福音機構專門投入和平使者的訓練,如Peacemaker Ministries, Lombard Mennonite Peace Center, Crossroads Resolution Group等。本人除了以上提及的著作外,在過去十多年也在美、加、香港、中國及馬來西亞一些華人神學院講授「教會衝突的處理」課程,不久將有網上課程,如有興趣請與本人聯絡chingping.yau@gmail.com。

(邱清萍牧師曾是美國中信的資深同工,2019年初退休,仍在繼續事奉主、服事教會)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200202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89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