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閱讀與我的屬靈成長

徐道勵

從閱讀引向信仰之路

我出身於一個佛教家庭,由於父母親於抗日戰爭時的經歷,母親一直拜菩薩。大概因為家中偶像的影響,童年時,我有好一段日子非常怕黑、怕鬼,也不時想到鬼神和死亡的事。

這種對靈界力量的恐懼和好奇,在我小學五年級時得到一些慰藉:我從一本《讀者文摘》中,讀到一篇書摘「幽冥之間」。作者穆迪醫生訪問眾多有瀕死經歷的人,很多人表示,在死亡之後發現並非一切靜止,反而仍有意識,有另一段歷程:或經過黑暗的隧道而見到超越的、華美的光體,或面對靈界的黑暗力量。而且會見到自己的一生在瞬間重現……。

那段日子,我還從《讀者文摘》中讀到在越戰中,一些美軍戰俘如何受到殘忍的虐待,以及赤柬掌控柬埔寨後,種種血腥屠殺的暴行。這些閱讀,激發了我對靈界、對死後生命的思考,更讓我看到人類可怕的罪惡,從而明白罪性的真實。

我從沒有和大人述說所讀到的東西,但這些文章卻在我稚嫩的心靈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到我初中得同學邀請參加教會的聚會,很短時間便決定接受福音,而且深信不疑。

閱讀讓我看到基督信仰如何使人安身立命

對於我的信主,還有一兩本影響較深、卻是別人很少會想到的書:那是當時台灣總統蔣經國先生的一本日記選集《負重致遠》。當初買這書,只為想學好一點中文,而剛上中學的我零用錢不多,見到這書的封面精裝雅緻,卻特價發售,於是買來翻閱。不料讀下去,令我非常訝異的是蔣先生身為一位政治領袖,他個人的日記卻多次引用聖經和《荒漠甘泉》。

其實當年香港有「新生命運動」,很多基督徒起來挨家逐戶上門佈道。我曾跟來佈道的人說:基督教信仰只是一種心靈安慰劑。而人若已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不需要尋求這一類心靈安慰,那又何需宗教或福音呢?

改變我這種想法的,正是蔣先生的日記。我曾忖量:蔣先生在日記中談及其信仰,既不像為了作出政治方面的宣傳,也沒有歌功頌德的味道。他談及信仰,更多是反映出他正視生命中的悲苦,認同自己的渺小、無助。(多年之後,我才明白這正是基督信仰所賦予一個人謙卑、自省的態度,而這正是他成為一位優秀的、得到民眾愛戴的為政者的基礎。)無論如何,這書改變了我對「基督信仰只是心靈安慰劑」的想法,讓我看到一位真誠的信徒,如何藉著信仰而安身立命,殷勤治國。

中二那一年,我再從陳之藩教授的《旅美小簡》中,讀到「鐘聲的召喚」一文,雖然陳教授並非信徒,但他肯定信仰的感召力,從中亦讓我看到知識份子歸向基督的可能性。

閱讀與信主初年靈命的扎根、成長

由於閱讀一直像個心靈的窗口,常能引領我尋得所嚮往的光明美盼,信主之後,我也延續著閱讀的習慣。很快便常常盯著教會那小小的圖書閣,很希望從中得到更多靈性上的滋養。

我最初讀到的好幾本屬靈書籍,都是數年前才在加州辭世的何曉東先生所譯的作品,例如《虎穴亡魂》,在當中看到福音對於黑幫背景的人,也有著浩大的改變力量。而魏恩波牧師的《為主受苦》,講述他在鐵幕國家如何為主作見證,賴恩融牧師談及他對中國教會的經驗,都讓我對於信主之後,該如何委身事主、傳福音不怕付代價有深刻印象。

到高中時,吸引我的是一些屬靈偉人的傳記,如戴德生、宋尚節、席勝魔等,也喜愛慕安德烈的靈修作品。除了如何信主和事奉,怎樣突破屬靈生命的掙扎、困境,也是他們的傳記或作品中,讓我最為留意的地方。

藉閱讀尋求信仰模式的轉移

上了大學以後,除了關心個人靈命的成長和突破,由於有機會上楊牧谷牧師的課,他的作品也成了啟發我進一步理解和明白基督徒信仰的助佑。楊牧谷牧師早年在《抉擇月刊》發表很多文章,因為多半涉及神學方面的討論,起初不易明白。上過他的課後,我盡可能把他所有的文章都再三閱讀,開始明白到他所強調的「創造神學」,正是強調神對大地、對世界的主權。由此出發,基督徒信仰的實踐,可以有很強的現世導向;信徒在世生活,不單是潔淨自己不沾世俗、等候將來的國度,他也是神所委派、管理大地的祭司,當在各行各業裡忠心服務,事主愛人。也堅信神對歷史的主權,如此更能承載華人信徒常常面對社會變遷的經驗。

楊牧師著作很多,而且後期的作品更有不少是講解新舊約經卷的,例如《淚眼先知耶利米》、《受傷的戀者》、《作祂的僕人》、《基督書簡》等,著重其對當代的意義。這些作品對我明白聖經,編寫靈修小品,以及牧養信徒都有極大的幫助。

擴展生命視野的靈修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大學畢業後,我再進修神學期間,有一段日子身體不好,心靈也極其沉鬱困乏,對一切也感到無奈無助。這段日子,一批靈修書籍給了我極大的幫助。這些靈修書籍的特點,是接納發生在自己生命中的一切,不論疾病、苦難,以至逼迫、困乏,從中都看到主的美意,因而在沉寂、悲愴之中繼續等待仰望主,靜待黎明。這段時期,也看了不少盧雲的作品,這些靈修書籍最寶貴的地方,是能開廣生命的視野,從不同角度接納人世間的憂戚變幻。盧雲的書,同時也對當代的思潮、教會的脈搏、人深層的靈性處境有所探索,是一般福音派作品較缺少的。

一些經典著作的滋養

在50年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就出版了好些翻譯成中文的基督教經典著作,整輯叢書名為「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當中一些作品,例如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或金碧士(或譯多馬斯肯培)的《效法基督》如今已有好些其他版本,也很容易買到,甚至在網絡上有免費的版本,英文譯本也就更普及了。這些作品經過歲月的篩選、蒸餾,能存留下來的,都是偉大和深刻的著作,是很值得閱讀的。我沒能讀完整輯叢書,但當中最深刻受吸引的,是早期教父安波羅修的作品,以及《效法基督》和《約翰衛斯理日記》。

安波羅修曾是一位教宗的生命導師,他的著作,一方是信仰與靈命的指引,但也有著對教會、對群體具洞見而平衡的啟迪和教導。《效法基督》和《約翰衛斯理日記》同樣對個人靈性、以及教會事奉等有多方面的洞察,這些作品能代代相傳,是聖經之外養分最豐富的靈糧,是當代信徒不應錯過的。

小結

過去十年,因為電腦、智能電話流行,人們越來越多時間都放在閱讀網絡上的信息、視頻等。但閱讀屬靈書籍有一種不能代替的作用,是和歷代聖徒的經驗溝通與共融,並塑造和轉化自己心靈的視界。尤其一些深刻的、經典的作品,能幫助我們在今日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嚷鬧氛圍中,立穩生命之錨。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180504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80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