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薪盡而火傳的艾喜德教士—Asta Nilsson,1922-2005

錢衛樑、余正遠

艾教士從往中國宣教回來的前輩傳教士接過福音火種後,便隻身來中國辦學設立教會,培育了不少中國信徒,現今這福音火種已在中國人中傳至第三代。

虔誠的歸主

艾喜德教士出生於1922年1月26日,自小居於瑞典南部一小鎮,先祖以農為生。祖父母雖為浸信會會友,但喜德的雙親卻對屬靈事不感興趣。直至小喜德八歲那年,聖靈感動她父親的心,其父便歸信基督,並受洗歸入教會。父親歸主後,生命有很大的改變,不但即時決心戒煙戒酒,還為家庭帶來很大的變化。母親因著父親的改變,一年後也信主及受浸歸入基督。

父母信主後,經常邀請傳道人、宣教士來家分享信息。1937年約2月(當時艾喜德15歲),一對從中國回瑞典述職的宣教士夫婦,費約翰牧師師母到訪,分享他們在中國陝西北部傳福音的見證。聚會結束,費師母立刻抓住喜德及其大妹妹問:「妳們是神的兒女嗎?」二人隨口回應說「是」。誰料聖靈卻藉這話催促艾喜德再三思想:「我真是神的兒女嗎?我真正得救了嗎?」於是,喜德跪在神跟前,誠心迫切認罪悔改,之後,經歷生命的釋放,心裡充滿喜樂與平安!遂於一個月後的復活節主日受洗歸入基督。

震驚的呼召

她信主後心中充滿對主的愛和感恩之情,因感激費牧師夫婦引領信主,就開始學習為宣教士代禱。她父親買了一本有關費牧師夫婦在陝西北部事奉的書,她手不釋卷的再三閱讀,知道陝西北部福音的需要、工作的困難,便常為此禱告,求神差派更多工人前往中國。自此,她每晚都為費牧師、師母禱告,特別為陝北榆林地區祈禱。因此,「榆林」兩字,自她15歲那年開始,就深印在她心中。

當時很少聽到人提及獻身,年輕的喜德默默為中國禱告的兩年,以為到海外宣教的必是特別神聖、地位像天使般的人,認為自己一定不配。然而,有一晚當她要為中國禱告時,卻清楚感到神在詢問她:「妳為甚麼不去呢?」內心不期然感到震驚,不敢相信跑上前線宣教的是自己,因而有很大的掙扎。只是每晚為中國禱告時,總清楚感到神在呼召自己;於是,她不敢再禱告,連睡前禱告也不敢了。這樣逃避主的日子持續沒多久,便被她那顆不願失去主的心征服:「主啊,我不能不禱告,我不能為了逃避而失去袮,我也要繼續為中國禱告。主啊,假如真是袮的呼召,我願順服袮到中國去。」喜德就在17歲那年,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獻上,給神使用。

為主來中國

然而,到海外宣教對艾喜德來說,仍是極不可思議的事,因而對這呼召深感戰兢,便不斷為此禱告,渴望清楚知道主是不是真的要她去中國。18歲那年5月的一個晚上,父母正在廳中收聽星期天的福音廣播,喜德就在這猶豫不決甚而想收回承諾之際,忽然聽到電台傳來牧師提及主耶穌問彼得的話,說:「你愛我麼?」她聽著,就很自然地如彼得般對主說:「主啊!是的,我愛袮!」但話還來不及說出口,竟聽到主對她說:「妳說愛主,卻不照我的旨意行!」她隨即跑回自己的房間跪下流淚禱告,求主幫助她不要毀掉與主立的約,按主的旨意去中國。於是,喜德就在20歲那年(1942年)向母會(瑞典自由浸信會)的差會申請做宣教士,21歲那年開始在教會學習做傳福音的工作、接受宣教士訓練及學中文,後於24歲正式踏上征途。計劃中的宣教地是中國陜北的榆林。

在喜德準備離開瑞典到中國時,剛好日本投降,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喜德於1946年10月22日出發,於同年12月28日抵達上海。1947年初到北京,先學普通話兩年,認識了袁相忱弟兄,他是其中一位懂英語的普通話老師。來到中國,才知道陝北榆林一帶已為紅軍解放,故她只好改到內蒙呼和浩特、包頭一帶服事約有一年,在那裡認識了包頭的賈長老。後再到天津事奉並繼續學習普通話,直到中國新政府要求所有宣教士撤退,艾喜德教士在逼不得已之下於1951年1月1日離開中國回瑞典去。適逢其母患病,她在回國期間忠心侍母三年,直至母親安息主懷。

植堂於香港

1954年初,艾教士在瑞典祖國得知香港正發生難民潮,大量中國難民湧至香港,很需要有宣教士來幫助,便再度回應主的呼召,乘船來到香港,加入司務道教士在調景嶺難民營的工作及傳福音。她在中國北方服事的四年經驗,在香港派上了用場,可以與從神州湧進香港的北方中國人分享主的福音。

其後有一位傳道人范銘恩弟兄,帶艾喜德教士前往土瓜灣參加一個家庭聚會,當時土瓜灣區沒有教會,經過禱告及神的引導,於1956年開始租用一間唐樓單位作傳道及辦學之用。艾教士藉辦學接觸學生、家長,向他們傳福音,當時的學校取名為「伯大尼小學」,因為她的母會是「自由浸信會伯大尼堂」。不用上課的時候,校舍就作聚會之用。同年十月舉行第一次浸禮,就這樣一所本地教會─「基督教會聖徒聚會所」─成立了。由范銘恩弟兄出任小學校長及教會傳道之職。此時在香港服事的艾喜德教士,已說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常叫只會說廣東話的香港人驚訝。 六十年代初,她開始參與神學教育,曾在建道神學院、海外神學院等任教,多年的事奉,培育了不少傳道人。七十年代初,香港政府開始為孩童提供九年免費教育,伯大尼小學在完成其歷史任務後,艾教士便專心發展教會的福音事工,教會開始漸具規模,邁向自立,還先後向外植堂。1987年,艾教士踏入65歲之齡,決定退休回國,但仍心繫中國,經常退而不休的返回香港長住一兩年。在關心教會之餘,仍受邀到各教會講道、神學院講學,甚至在瑞典養老期間,也抽時間牧養在瑞典生活的中國人,可見其生命至晚年仍為主燒盡!

薪盡而火傳

雖然艾喜德教士已於2005年7月15日病逝,但其83歲的生命有近50年之久,是在中國土壤服事中國人。因此,艾教士為主燒盡的生命,留下了綿延不盡的福音火種,代代相傳。昔日曾在伯入人生成熟之年,當中有人已成為教會的長老,甚而傳道人及牧師,更有人已步艾教士後塵蒙召到海外宣教去了;而她所創辦的教會─「基督教會聖徒聚會所」─也同樣栽培了不少牧者、宣教士、基督徒老師、護士及社工等等,在社會不同的崗位上見證主。這些福音火種,隨著時日一代一代的相傳,至今已在中國人中傳至第三代了。

今天西方宣教士的福音棒子,確實已交予我們這一代中國信徒了,我們是否願意像昔日西方宣教士般把福音火種繼續傳給世上有需要的地方與民族呢?

參考資料:《中國信徒月刊》(即《中信》月刊)1984年9月號之「到中國上的第一課」,艾喜德口述、藍於平筆錄。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060603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09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