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到灵界之我见

劲翁

宇宙丶生命丶人生是亘古以来人们不断追求的迷思。

宇宙怎样形成?生命怎样发生?人类在宇宙之中如何定位?是数千年来,无数哲人穷究天人之际的博大精深的命题。

在我国明清之季,小孩入学启蒙读的一本《幼学故事琼林》,一开始第一篇第一句就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这说法与基督教文化孕育下西方人的说法不谋而合。圣经旧约第一本书创世记也说∶“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以五日创造了光丶空气丶海丶地丶植物和日月丶星辰,海中和空中生物。到了第六天,才造地上的生物和照祂自己的形像造人。如此说来,中外一致认为宇宙的形成,最初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的。圣经则更详细说,那是因为上帝创造,故产生一切。但在东方儒家思想孕育下,讲到宇宙天地丶世界的形成,好像一切都是自然形成的,全没有涉及到一种形而上的灵界问题;这是因为孔子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他的不语,是因为他不懂,他曾加以说明∶“未知生,焉知死。”活生生存在的事,都不易明白得透彻,如何来了解过去未来的事?但不说并非否认一切,他敬畏上天之主。他曾说:“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上天赋予我德行,桓魋这人能加害我吗?)既然连孔子本人都受命於天,推而知之,他看宇宙一切都在上天的管理之中。

圣经上说,人可藉万事万物看到上帝的能力和神性(罗马书一20),这是真的。如水冷到零下四度,便违背凡物冷缩热胀的现象,反膨胀浮在水面,以免结冰到底,致水中生物死绝。又如空气中有百分之二十一氧气丶百分之七十九氮气,一刮巨风,便将氧气丶氮气吹乱;只要风一停,便马上恢复原有比例,以免生物得不到氧而死亡。这就是上帝的创造与大能。怎能不信有上帝呢?有了信,就是道德与思想的培育,道德准则来自上帝,我们只要信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信祂的话,信耶稣为我们代罪受死,第三天复活,跟随祂,不再自作主张,任意妄行,这便是因信称义。虽然现在科技昌明,但不单没有推翻圣经的记述,反给它的权威性作强而有力的佐证。

近代科学发达,科学上应用的工具突飞猛进,如最近中外报章杂志刊载∶人们安放在外太空的哈伯天文望远镜,把星球诞生的宇宙奥秘拍摄下来,尽收入人们眼底。现在全球科学界都相信,宇宙是经过大爆炸才形成的。後来科学家又发现证实爆炸後的气云和宇宙星尘,迅速不断向外扩张,使这浩瀚的宇宙,扩大得难以想像。这种无穷无尽向外扩张的理论,使上世纪一些科学家尤其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大为震惊。爱氏等原以为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的大爆炸,应当是自有永有,无始无终的自然现象,怎会有向外的扩张?既然有向外的扩张,那麽分别内外的临界线在那里?既然有了界线,必然有一个起头,是谁领头的?必然是一个大能全能,无所不在,无所不知者,托住了这宇宙,管领了这宇宙。旧约创世记∶起初上帝造天地之说,是信而有徵的事。

现在高倍数的显微镜能分析观看人类的遗传基因,医学上已能修补遗传基因,利用基因工程可以制造及改造人体的细胞组织。前年十月中外报纸刊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出可在老鼠头上长出人类的耳朵。也就是在人类身体上失去的及坏死了的组织皆可再生。事实上基因工程已经进入商业使用阶段了。虽然如此,但科学家还是造不出生命,像人工受孕及借腹生子,那不过是传递生命,并非创造生命。将一个活的精子,经过化学分析,才知它是由氨基酸丶蛋白质及氧丶氮丶钾丶钙等等元素所组成。据科学家研究,如果在适当湿度丶温度与相配合的环境下,找齐了各配合元素来调制,据说须要在十後加上六百个零的年代里,可能碰出一个生命出来。这给我们知道,生命无法由机遇碰撞发生,需要大智者的设计。所以要创造一个生命,只有永存全能的上帝才有可能。

讲到人在宇宙中的定位,涉及到人的来源。一度为人们相信的进化论,已被今日的分子生物学所否定。而讨论人生问题的书汗牛充栋,限於篇幅不在此讨论,在此只提出一项:“信耶稣有永生”。永生真的可能吗?科学家幻想一个人的生命,可藉着(DNA)遗传基因延绵不绝。现在西雅图有一家叫“第三千年研究公司”,只要你付出廿美元,他们就能从你剥落的微细表皮里抽取你的DNA样本,可将其保存万年不坏。循此方向再研究发展下去,人们已在幻想肉体的永生不朽。有某明星死了,已将遗体冰冻了,说是待将来起死回生复活。我们不知道他要等到何年何月。不过可以肯定,若只臭皮囊不死,那将生不如死;惟有接受万能上帝所赐的永生,才是福气。

今天的科学与上帝的大能来比较,还在极幼稚期,但上帝愿意让信徒经历祂,发现祂救人的深奥旨意,我们信托祂,祂就成全我们。

天文学与地质学家说,我们已知这个太阳系已经高寿五亿年了;但从新旧约看好像人世只有七千多年,可说是从始祖亚当的时候算起。经文上有句话:“主看一日如千年”,也可能把一秒当千年。若无超自然的干涉,据说再有五十亿年,太阳也会熄灭。世界非永恒,幸而我们的生命在主手中,无须畏惧。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s20020704
转载请注明"原载《中信》月刊第483期(中国信徒布道会)"。